哪幾部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
《楞嚴經》: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般舟三昧經》: 『棄絕情愛,作比丘僧。意欲學是三昧者,當清凈持戒,不得缺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諦觀彼國凈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壹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壹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壹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行作沙門,就無為道,奉行六波羅密,不當虧失經戒。慈心精進,不當嗔怒。不當與女人交往。齋戒精進,心無所貪慕。其人壽命終時,阿彌陀佛自與諸菩薩阿羅漢,飛行迎之。往生無量清凈佛國。』
《遺教經》: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
正是戒,維系了僧團的清凈,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壹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凈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大般涅盤經金剛身品》雲『如來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 非雜食身 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過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種種的災難。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歷經孫陀利謗佛、戰遮女系盆誣陷、奢彌跋謗佛,以及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示現,為讓眾生明了因果業報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戀無常的色身,不再執著於世間的種種事物,而能斷惡行善,獲證永恒法身。《佛說大般泥洹經金剛身品》中雲『如來身者。是為法身非穢食身。雲何當有若病若惱若壞如壞器耶。隨受化者現老病死。如來法身金剛難壞。』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壹日,後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於個人各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了悟無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壹起***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便獲果證,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與此同時,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使其舍棄外道,各獲果證。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家,也不舍棄理發匠優波離、挑糞工尼提。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