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則文言文翻譯
1、《雜說》(作者:羅隱)譯文: 美玉與瓦礫,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待說就知道了。
然而美玉有細小的瑕疵,人們壹定看得見,因為它成了有用(物)的牽累,那些瓦礫,即使堆積如山,人們不會非議它的本質,是因為知道這不能妨礙它無用的本性。所以有用之物的細小瑕疵,能夠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無用之物整體上的壞處,人們也不認為不好。
也好比鏡子與水:水對於人而言,幽深寬廣可以用來照人,鏡子對於人來說,也可以用來照人。兩者對外物都沒有情感,所以用它們來照的人也不會對它們產生是好是壞的疑慮。
人們卻不知道水的本性柔婉,鏡子的本性剛健。柔婉的東西時常晃動,所以拿它自照的人有時因為水面搖蕩而印象模糊;剛健的東西如果不是碎裂就不會改變它明亮照人的特點,所以用它自照的人也能夠保持自己容貌特征。
2、《雜說》(作者:羅隱)原文: 珪璧之與瓦礫,其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雖絲粟玷纇,人必見之,以其為有用之累也;為瓦礫者,雖阜積甃盈,人不疵其質者,知其不能傷無用之性也。
是以有用者絲粟之過,得以為跡;無用者具體之惡,不以為非。 亦猶鏡之與水,水之於物也。
泓然而可以照,鏡之於物,亦照也。二者以無情於外,故委照者不疑其醜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鏡之性也剛而健。
柔而婉者有時而動,故委照者或搖蕩可移;剛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質。 3、《雜說》作者: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的道家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
羅隱的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壹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
鹹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 4、韓愈《雜說四》——《馬說》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
千裏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裏馬的稱號。
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或許能吃下壹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裏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裏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裏馬啊。
2. 雜說的譯文和簡介《雜說》 作者:唐·韓愈 雜說壹《龍說》 韓愈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
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
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翻譯 龍吐出的氣形成雲,雲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雲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遊,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沈淪。
這雲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雲,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於龍的靈異,卻不是雲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但是龍沒有雲,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雲,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麽奇怪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雲。《周易》說:“雲跟隨著龍。”
那麽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雲跟隨著它啊! 註釋: 龍說:選自《雜說》,為其首篇,題目為編者加。 噓:噴吐。
伏:遮蔽。 景:通“影”。
神變化:語出《管子·水地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為蠶(蟲蜀)[說明,此為壹個字zh ],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
水: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汩:漫。
雲從龍:語出《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從:隨,跟隨。
雜說二《醫說》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
雜說三《崔山君傳》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 翻譯: 作者談氏在他寫的《崔山君傳》裏說,那些聲稱自己如仙鶴般長壽能知往事的人,實在太荒謬了。
但據我觀察,能夠盡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獸那樣的人太少了,而這些人又憤世嫉俗、隱居避世,這是為什麽呢?昔時的聖人們,有的頭象牛,有的身體象蛇,有的嘴巴象鳥,還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樣方而且醜陋,但是他們僅僅是與那些野獸外貌相似,而本性卻完全不同,我們能夠說他們不是人嗎?而有的人身材豐滿,皮膚細嫩滑澤,面色紅潤有如朱砂,美麗非凡,他們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卻象禽獸壹般。那麽是否還能夠把他們稱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觀其言察其行來的正確。
鬼神之說,我們儒家弟子從不輕信,所以我就從這個故事中選擇了憤世嫉俗的壹面,來發表壹些感想而已。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裏馬。
千裏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裏馬的稱號。
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或許能吃下壹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裏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裏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裏馬啊。
3. 求幾句文言文翻譯~這幾句話出自蘇軾《艾子雜說》,原文當為:
趙以馬服君之威名,擢其子括為將,以拒秦,而適當武安君白起,壹戰軍破,掠趙括,坑其眾四十萬,邯鄲幾敗。艾子聞之曰:“昔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譯文如下:
趙國因為馬服君(趙括之父趙奢)的威名,提拔他的兒子趙括做將軍來率軍抗擊秦軍,而當時(秦軍統帥)是武安君白起,(結果)壹仗(下來),趙軍大敗,秦軍活捉了趙括,坑埋了40萬趙軍俘虜,趙國都城邯鄲差壹點兒被攻破。
4. 幾句文言文翻譯求指教1.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翻譯:快樂地遊玩打獵時,就要想到網開壹面,不能趕盡殺絕。
2.以是知公子恨之復反也。
翻譯:由此可知,公子壹定會埋怨那件事而返回來。
3.有復於王者曰。
翻譯:向王回稟的人說。
4.師道知不復可知矣。(“知”應該是這個“之”)
翻譯:從師之道的禮儀不再受推崇是可以預見了。
5.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翻譯:樓閣的通道像不用雨過天晴就出現的彩虹壹樣高高地掛在天邊。(借喻樓閣之高)
5. 《羅隱雜說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六)閱讀下面語段。
完成第22-26題。(13分)雜 說羅隱珪璧①之與瓦礫,其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
然珪壁者,雖絲粟玷纇②,人必見之,以其為有用之累也;為瓦礫者,雖阜積甃盈③,人不疵其質者,知其不能傷無用之性也。 是以有用者絲粟之過,得以為跡;無用者具體④之惡,不以為非。
亦猶鏡之與水,水之於物也。泓然而可以照,鏡之於物,亦照也。
二者以無情於外,故委照者不疑其醜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鏡之性也剛而健。柔而婉者有時而動,故委照者或搖蕩可移;剛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質。
註釋①珪璧:壹種玉器。 ②絲粟玷纇:絲粟,細小。
玷纇:瑕疵,缺點。 ③阜積甃盈:阜,山。
甍,井。 ④具體:全體。
22.第壹段以“珪壁”比喻,以“瓦礫”比喻。(2分)23.對“為瓦礫者,雖阜積甃盈,人不疵其質者,知其不能傷無用之性也”壹句理解正確的壹項是( ) (2分)A.些瓦礫,即使堆積如山,人們不會非議它的本質,是因為知道這不能妨礙它無用的本性。
B.那些瓦礫,雖然堆積如山,人們不會嗤笑它的本質,就在於知道這不能改變它無用的事物。C.那些瓦礫,雖說堆積如山,人們不會指出它的本質瑕疵,是因為知道這不能損害它無用的本性。
D.那些瓦礫,縱然堆積如山,人們不會嘲諷它的本質缺點,就在於知道這不能傷害它無用的事物。 24.分析第二段中鏡與水的異同。
(4分)(1)相同點:(2)不同點: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26.概括兩段文字的觀點。
(2分)(1)(2)參考答案:(六)(13分)22.有用者(高尚者) 無用者(低賤者)。(2分)23.A (2分)24.(1)相同點:可以照物;對外物沒有情感。
(2)不向點:水性也柔而婉,鏡性剛而健;水隨風而動改變所照物的映像,而鏡子不會。(4分)25.采用整句的形式(整齊的句式),將鏡子與水兩兩對照,突出兩者截然不同的特性與作用。
(3分)26.(1)人們重視有用者(高尚者)的缺點,而不在乎無用者(低賤者)錯誤。 (2)剛健者(高尚者)能使人保持本性,而柔婉者(低賤者)卻能改變人的本性。
(2分)譯文美玉與瓦礫,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待說就知道了。然而美玉有細小的瑕疵,人們壹定看得見,因為它成了有用(物)的牽累,那些瓦礫,即使堆積如山,人們不會非議它的本質,是因為知道這不能妨礙它無用的本性。
所以有用之物的細小瑕疵,能夠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無用之物整體上的壞處,人們也不認為不好。也好比鏡子與水:水對於人而言,幽深寬廣可以用來照人,鏡子對於人來說,也可以用來照人。
兩者對外物都沒有情感,所以用它們來照的人也不會對它們產生是好是壞的疑慮。 人們卻不知道水的本性柔婉,鏡子的本性剛健。
柔婉的東西時常晃動,所以拿它自照的人有時因為水面搖蕩而印象模糊;剛健的東西如果不是碎裂就不會改變它明亮照人的特點,所以用它自照的人也能夠保持自己容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