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日歷
對《文化交流》的祝賀
於冠西
壹份新的雜誌就要問世了。她的名字叫《文化交流》,這是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浙江分會主板的,她的宗旨,正像她的刊名這樣明確,是為促進中國的、浙江的國際文化交流服務的。她將通過與世界各國任命的互相了解和友好合作,為促進世界和平作貢獻。為振興中華作貢獻。在當今全國萬紫千紅的雜誌園圃中,開放出這樣壹叢新花,這是非常值得慶祝的。
人類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人類文化從整體來看,是各國、各民族文化匯聚、交流的產物。現代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規模、內容、形式和手段,在世界間接地進行著。
交流促進發展。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只要不是由於主管和客觀的種種原因而長期處於孤立、閉塞的狀態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從交流中得到好處。
事實上,在現代國家中,絕對不受外來影響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以為外國的著名歷史學家曾經寫道:“任何國家的文明,來自外來影響的產物總是多於本國的發明創造。如果有人要把英國文化中任何受外國影響或來源於外國的東西剔除掉,那麽,英國的文化就所剩無幾了。”
事實也近乎如此。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古代世界的文化發展以巨大的推動。漢唐文化對朝鮮、日本等毗鄰國家的文化發展,更是給予了深刻而又久遠的影響。同樣,近代和現代西方的許多重要科學成果,也改變了並繼續改變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對外開放成了中國將要長期堅持不變的基本國策。這就為我們的國際文化交流,開辟了更為自覺、更為廣闊的前景。我們向世界各國借鑒壹切對我們有益的東西,用以建設自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我們又向世界各國人民介紹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通過相互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促進科學文化的***同發展。
浙江是我們這個文明中國中文化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發達的省份之壹。余姚河姆渡古人類遺址的發現,證明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裏就居住著擁有水稻栽培、畜類馴養、木構建築、骨雕時刻等生產技術和藝術才能的先民。這裏和黃河流域壹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搖籃。在歷史上,浙江產生過燦若群星的文化名人。在近代史上,也產生過魯迅、矛盾等偉大的文學家,以及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藝術家。……這壹切,都成為辦好《文化交流》這個雜誌的堅定基礎。
當今的世界,既非絲綢之路時代,亦非馬可.波羅時代。從上海到東京,只需要兩個多小時,相當於從杭州到北京的時間。從中國去地球另壹端的美國,也能在日歷上的同壹天到達。昔日遙遠的地理距離,被現代科學技術壹下縮短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成果。不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歷史經驗壹再證明:文化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相互學習,相互了解;只有交流,才能***同去促進人類智慧向著壹座有壹座高峰發展,並***同享用其成果。
《文化交流》這個雜誌,必將對此作出自己的貢獻。
五臺名剎畫滄桑
常書鴻 李承仙
1985年7月24日至10月30日,我和李承仙為完成日本凍僵棗寺前主持管原惠慶長老之遺願,應邀為該寺繪制《玄中寺組畫》。
玄中寺位於距山西省太原市60公裏的呂梁山脈的石壁山中。據記載,寺為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由高僧雲鸞大師所建。雲鸞研究佛學,專修凈土,先後撰寫了《凈土十二謁》、《調氣論》、《往生論註》等著作,得到北魏孝文帝的尊重,賜號“神雲”,故常推為凈土教的始祖。
至隋唐時代,高僧道綽,善導都先後在玄中寺主持,探討、研究凈土佛學,講經說法。玄中寺成為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祖廟和中國北方的主要道場,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唐代之後,雖叠遭兵亂,但屢毀屢建,以致保存到現在。
從唐代以來,以雲鸞、道綽、善導所創立的凈土法門體系傳到日本後,日本高僧法然和親鸞,先後以三位大師著作作為依據,立教開宗,建立了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自此,與玄中寺壹脈相承的凈土宗教義在日本廣為流傳。
1920年12月27日,日本常盤大定博士歷盡千辛萬苦尋訪了山西玄中寺,並著書立說,玄中寺即被尊為日本佛教凈土宗的祖庭。1942年秋,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常盤大定博士、管原惠慶長老等專程前來玄中寺舉行了紀念雲鸞大師圓寂壹千四百年奉贊會。當時管原慧慶長老懷著對祖庭的崇尚敬意,從寺中摘了壹把棗子帶回日本,經過精心栽培,長成了壹顆棗樹,長老遂把自己主持的寺院更名為棗寺。
日本佛教界朋友們在戰後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為促進中日友誼作了大量工作。1953年大谷螢潤、管原慧慶等收集了戰爭中在日本殉難的七千余中國烈士之遺骨送還中國,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以“飲水不忘掘井人”來贊揚日本朋友們,肯定了他們對中日關系正常化所起的作用。
1977年日本佛教界朋友成立了“日中友好凈土宗協會”。管原慧慶長老不遺余力,在他84歲高齡時,還創立了《選中壹派》的期刊,致力於日本中國友好的宣傳。
早在1958年我們第壹次在日本舉辦敦煌藝術展覽時,管原慧慶長老曾邀請我們為他的寺院繪制五臺山壁畫,但因為當時敦煌百廢待舉,工作繁重,無法承擔。管原慧慶長老於1982年2月仙逝。棗寺繼承人為完成管原慧慶長老熱心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遺願,正式邀請我和李承仙東渡日本在新落成的棗寺正殿繪制壁畫。我們受文化部和中國佛教協會的委派,於1985年繪制了《玄中寺組畫》。
《玄中寺組畫》的創作構想和繪制技法,是我們本著對敦煌藝術臨摹和研究40多年的經驗,主要繼承中華民族遺產的風格,吸取了敦煌唐宋時代壁畫畫法華經《化城瑜品》等藝術風格的。我們在畫幅中按照其地理環境和內容,標出15個榜題,即山西五臺山、桂山古松、太原雙塔、文水之渡、玄津石橋、秋榮勝境、永寧禪寺、大玄中之寺、象離大和尚之塔、管原慧慶長老之塔、中日友誼之樹、大祖師之殿、俱會壹處之冢、西方聖境、大千佛之閣。在畫幅上部七身奏樂飛天配以隨風飄動的七種樂器,以表現天上、人間、中日深厚的友情。
這是我們在日本東京壹百個日日夜夜勞苦工作的結晶,用心血譜寫出來的中日友情。願中日兩國人民像飛翔在天上的香音神那樣,世世代代友好,願中日友好文化交流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