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韓寒倒下了,而蔣方舟依然挺立
同樣是方舟子扛起大旗的反蔣(方舟)運動,卻出師未捷便消弭於無形,猶如缺少捧哏的逗哏,熱鬧了幾句便無聲無息了。
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在當下的意義突出地顯現為壹種急功近利的自欺運動。
諾貝爾獎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諸項,針對的都是基礎研究,它的成果無法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可以投放市場並且快速盈利的商品,更不要說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由此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在西方市場經濟的狀態下由於具有很多融資的渠道而可以維持。
反觀中國,雖然舉國體制可以使中國在奧運會上拿幾塊金牌,在科研投入上卻充滿短視,長達幾年、十幾年的周期投入,是很難引起那些追求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官僚政客所支持的。他們更喜歡用招安的方式來搞定已經定型的科研成果,包括功成名就的作家。
在思想貧瘠的土地上,必定充滿奇跡。
在內功盡失的武俠世界,花拳繡腿成為壹代宗師的標簽。
這是壹個神童輩出的時代,營養不良的畸形隨處可見。“韓寒”原本是其父韓仁均所用的筆名,最終成為與《萌芽》沆瀣壹氣的雙簧的主角,用親子做臺面上的傀儡木偶,配音的工作當然也就“上陣父子兵”般得默契了,翻出別上自己身份證無法發表的舊稿,改頭換面也無非是換張下壹代的身份證壹同寄出,卻也使天馬行空的眼睛“慧眼識珠”,壹起出演著熱鬧非凡的假面舞會。最終油彩被真實的唾沫星子沖刷下來,斑駁的醜態拉上了謊言的大幕。
壹個七歲開始邊識字邊創作的“女神童”在香港回歸的年頭上演,無疑的,背後也有壹位年老色衰的作家,稍有不同的是性別。於是牽線木偶在臺面上勾畫出超出年齡的丹青。經常聽人說:小孩子的錢最好賺。其實:小孩子最容易賺錢。
今天咱們談壹下《論小蔣同學的未倒》。
首先,蔣母比韓父要心思細密。雖然作為不知名的三流作家,不論性別如何,都具有敏銳力,而女性在這反面顯然得天獨厚;在模仿力方面,蔣母更是高出壹籌,半老徐娘裝扮萌態竟也使壹群大老爺們心生憐愛。當然中國人普遍所認為的女子比男子早熟也成為這出“老扮嫩”絕好的背景音樂。
其次,蔣母比韓父更會分階段走。韓父架設的海市蜃樓階梯使其子平步青雲、壹步登天,卻也使其失去了可供棲息的避風港,只能在風口浪尖顛簸,也就加大了翻船的可能性。而蔣母確為其女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壹步壹個腳印,穩紮穩打,市、省兩級內做好堅實的鋪墊,再進軍首都。不愧是革命老區出來的,根據地很濃很紮實。
再次,單兵作戰的激動靈活與大兵團作戰的掣肘。原本韓家父子也是上陣父子兵,前臺幕後配合行事,也賺得個盆滿缽滿。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同時商家如路金波者也逐利而來,於是佛靠金裝的炒作便不可避免,團隊的最大漏洞在於“沒有不透風的墻”。於是“千裏之堤毀於蟻穴”。而蔣母女卻壹直是“母女店”,極大地降低了暴露的可能性。只有在小蔣長大獨立寫專欄時,其淺薄的文學功底和思想水平才暴露,於是真相在抄襲中露出馬腳。
最後,媒體先入為主的成見驅動。諸如《南周》等刊物,我是比較欣賞它們的大膽新穎的,但這種好奇的精神在“神童”面前卻失去了慣有的理性,壹味地在制造驚奇的的氛圍中走向神話的邊緣。韓父與蔣母都成功地利用了這壹點。真相是:媒體們想寫壹篇現實主義的故事,但寫著寫著就變成了壹篇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頗得莫言真傳。
綜上所述,結論是焦慮使然、利益使然、昏熱使然。
在中國,什麽都是短期的,連中國好聲音都不讓三十六歲以上的晉級,原因無二,沒有市場。這倒也跟中國的政治吻合,畢竟公務員都只要三十六以下的。中國的市場是壹個個的青春小地攤兒,這是唯壹可以稱得上市場經濟的地方。就沖這,我也得呼籲西方社會盡早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而在西方,任何年齡都是奇跡的創造者。奇跡並不只光顧青春歲月。
明白這壹點,韓父、蔣母們就不會停止自己投稿,而只能借助於青春的玩伴了。
明白這壹點,商家們可供榨取的對象砰然增多了,市場也就驟然增大了。
明白這壹點,媒體們也就不會在神話中找奇跡了,在平凡中將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