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萬載花燈戲是怎樣產生的?

萬載花燈戲是怎樣產生的?

萬載花燈戲舊稱:“花鼓燈”源於當地民間花燈。它是土生土長戲曲,走過數百年漫長歷程,是壹個多姿多彩、載歌載舞、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地方古老劇種。

萬載,這個集靈秀於壹體的贛西古邑,歷史悠久,人文昌盛。民俗流行的花燈,興盛時,幾乎全縣大多數村落都有幾支花燈隊,因而有“沒有花燈不成村”之說。

明代中後期,萬載民間花燈跨鄉串村,異常活躍。夜宿接燈人家,動樂坐唱。燈歌、山歌、小曲、小調,鄉音俚曲,唱而出“戲”。

明末清初,贛南大批移民先後遷徙萬載定居,帶來了燈戲這種早期的贛南采茶,後逐漸與萬載花燈融為壹體,不少花燈隊開始向燈戲過渡,白天耍燈,晚上唱戲。

這種以“燈”帶“戲”,不用舞臺,只在平地演出的形式俗稱“踩地老鼠”,湧現了壹批“壹醜壹旦”、“壹生壹旦”的“對子戲”或全“四旦”的歌舞節目。

據1826年《萬載縣誌》記載,乾隆壬寅十七年左右,萬載高村進士李榮陛作燈戲二絕句,以紀其聲:

百戲同民自九重,築場如砥演魚龍;

升平壹例蕭韶曲,瓦釜何曾羨鼓鐘。

彎角籬邊取道來,農官騰箠牧童催;

三時勞苦壹旬戲,耕法頻將誘稚孩。

當時,萬載的“燈戲”由於受鄰縣“瑞河”、“袁河”等大班的影響,演變為有小生、小旦、小醜的“三角班”。乾隆以後,“三角班”逐漸脫離燈彩,專演小戲,進入集鎮,並登臺與當地流行的“陽戲”即提線木偶戲、“瑞河”、“袁河”等大班爭鳴鬥妍。

到了20世紀初,“陽戲”在萬載已逐漸蕭條,“瑞河”、“袁河”大班也日見衰落,唯有萬載花燈戲由於所表現的內容多為底層人民的生活、勞動與愛情等,百姓喜聞樂見,市場日趨紅火,因而逐步發展成“半班”。

行當由“三角班”發展為“八角頭”,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生巾、姬生、煙花旦、彩旦。從此,開始演出故事情節較強的“本戲”,同時在聲腔與表演等方面有很大發展,把燈歌、山歌、小曲、小調與贛南“燈戲”融為壹體,並和高安“絲弦戲”兼收並蓄,形成壹種在聲腔、表演諸方面獨具特色、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

據統計,舊時萬載民間有不同類型、名目繁多的各種花燈戲班社舊稱“花鼓燈班社”有30多個。因萬載花燈戲形成的早期,主要是吸納贛南的“燈戲”,所以各班社供奉的戲神均為贛南采茶戲老師傅“三伯公”。

萬載花燈戲的流傳區域除萬載本土外,還涉及湘贛邊界周邊地區。

在江西,民間小戲壹般通稱“采茶戲”,根據歷史淵源、地理位置和各劇種使用的腔調,特別是主要腔調的異同,將之分為北、中、南、西四路,萬載花燈戲屬中路之列。

1979年,在挖掘、搶救古老劇種工作中,正式定名為“萬載花燈戲”,其主要緣故就是因其從萬載花燈脫胎而來。

萬載花燈戲極富地方味和人情味,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語言生動樸實,唱詞通俗易懂,音樂旋律優美,表演載歌載舞,始終保持著燈彩歌舞的藝術形態。

其基本功數“扇、帕、步”三功尤為重要。據老藝人說:

扇功圓成球,帕花要耍成紅石榴。

按角色要求,小旦扇要圓,小醜扇要花,小生扇要活。帕功是旦角的主要基本功之壹,視劇情需要,可耍成頂盤式、打傘式、飛碟式、旋轉式等。

步功有旦步、醜步、公子步之分。旦步包括正旦、花旦的碎步、磋步等。醜步主要是矮子步,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掃腳步、下水步、上下嶺步等。

公子步有文步、方步等多種。還有壹些基本功曾成演藝絕招,如:板凳功、棍子功、耍傘、耍花鼓、耍秤砣、撒稻草等。

萬載花燈戲含“生、旦、凈、末、醜”等行當。每個行當有“喜、怒、哀、樂、愛、惡、憂”之“七情之色”。每個角色以“手、眼、身、發、步”來塑造人物性格,表現內在情感。

唱功含“氣息、吐字、甩腔”三大基本功,講究咬字清晰、不飄不倒、輕重有度、字正腔圓。唱腔采用自然發聲,壹律本嗓演唱,雖男女同腔同調,但要求聲情並茂。

念功亦分“方言、京白、韻白”三種,較註重韻形。在表演技巧上,“歌、舞、技”三者並重,講究虛擬誇張,形象逼真。如傳統劇目《數麻雀》,兩位演員就是憑借規定情景,運用“假使”手法,利用花帕、彩扇,用以當籮、當篩、當瓢、當風車,通過歌舞,表現出篩米、舂米、車米等壹系列稻谷加工的勞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