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濟南千佛山萬佛洞歷史

濟南千佛山萬佛洞歷史

1.介紹濟南千佛山、珍珠泉、靈巖泉景觀

千佛山古名歷山,又名舜耕山。

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

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壹。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

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 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壹唐槐亭,亭旁古槐壹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壹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

登上壹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壹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

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壹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

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

其中主峰山麓有壹佛龕,內有壹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壹種十分罕見的石雕。1959年辟為千佛山公園。

。 1981年,市 *** 下文,將山南的北魏黃石崖造像、佛慧山造像和開元寺遺址,以及山東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劃歸於千佛山風景區。

1995年,山東省將千佛山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名勝區之壹。 興國禪寺又名千佛山寺 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鐫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

唐代將“千佛寺”改名“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

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壹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禪寺後的千佛崖上。 位於千佛山陰山半腰,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

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內有大雄寶殿、臥佛殿、觀音堂、達摩殿、彌勒殿、千佛崖、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對華亭等名勝。

萬佛洞 在千佛山北麓,集我國“莫高”、“龍門”、“麥積”、“雲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塑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近三萬尊,遊人至此,可壹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風彩。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雲徑禪關”古坊等名勝。

珍珠泉為濟南第三大名泉,位於濟南舊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 禮堂內北面。在它周圍有許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環泉、太乙泉等,被稱為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池長42米、寬29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岸邊楊柳輕垂,泉水清澈如碧,壹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飄撒的萬顆珍珠,迷離動人;泉的西北角有濯纓池,是由泉水匯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經百花註洲後進入大明湖。珍珠泉區為壹座清雅的庭園,松柏蒼翠、楊柳低垂,泉池樓閣錯落有致;園內羅鍋橋西側,有壹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至今有千年的歷史,相傳是濟南太守曾鞏所栽。

另外,在珍珠泉北邊新建了壹座人工湖,砌假山、植蒼松,別具壹番特色。 靈巖泉韻 重龍山之北麓,蒼崖壁環,石潭幽深 ,四周草木茂密,山上有涓涓清泉沁入潭內。

各股泉流大小和速度不同,高度和方位有異,有的滴在石階上,有的落入水潭中,發出的聲音便有了大小、輕重和長短之別,只聽叮叮咚咚、劈劈叭叭,大泉嘈嘈如急雨,小泉切切如私語,恰似無形的音樂家在那兒彈琴,曲調優美,人們把這而叫做“滴水彈琴君子泉”,又稱“靈巖泉韻”。古人吟詠靈巖泉韻的作品很多。

從唐磐石縣令馮銖起,到宋代的程區、公謹、宋京、劉大任,明代的胡學文、張鑒,清代的夏茂技、駱成驤、宋育仁、吳之英等,都有詩文題贊。1928年,四川四大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候、田頌堯到資中“謀求和平”,會議地址即在君子泉。

今多有電影、電視劇布景選址於此,其中就包括著名電視連續劇《哈(諧音)兒師長》。君子泉的摩巖石刻風韻高古,明代著名學者曹學全在其著述的《蜀中名勝記》中寫道:“東蜀領郡十六,而江山瑰奇,資中為最。

資中勝遊十四,而北巖為最。”靈巖是指此處巖壁間唐宋以來摩巖造像1700多尊。

1987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丁明夷先生到資中考察6天,對這而的石刻藝術給予的高度評價,認為在年代的久遠、布局的集中、內容的豐富、題材的獨特等好些方面都超過安嶽和大足,遺憾的是,資中的石刻砂粒較粗,容易風化,否則,“石刻之鄉”的美贊,也許就不會是安嶽與大足了。五代天成年間(公元926——930年),任盤石縣令的馮銖暢遊“君子泉”後有詩雲: 青松崖上紫雲生,崖下仙人約舊盟。

駐馬看碑驚化鶴,暮雲回首萬家城。

2.千佛山的開元寺有多少年歷史了

濟南開元寺遺址。位於千佛山東南佛慧山峰下深澗內。該寺歷史悠久。據《續修歷城縣誌.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可知,隋朝的時期佛家便涉足於此。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間重修。明初,濟南成內開元寺被官府占用,僧眾徙並於此,遂改稱"開元寺"。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宋代丁香數株。殿後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

濟南開元寺遺址,位於千佛山東南佛慧山峰下深澗內。這裏山勢陡峭,秋日遍地黃花,是濟南八景之壹。該寺歷史悠久,據《續修歷城縣誌·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由此可知,隋朝時期佛家便涉足於此。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間重修。明初,濟南城內開元寺被官府占用,僧眾徙居於此,遂改稱“開元寺”。開元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宋代丁香數株。殿後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歷城縣誌》中記載了著名的濟南八景,分別為“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秋菊”、“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霽”、“歷下秋風”,其中“佛山秋菊”便指此地。有1268年了

3.濟南佛惠山的歷史

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時又稱大佛山。明萬歷年間,濟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稱為“橛山”。又因像支筆,又雅稱“文筆峰”或“文壁峰”。古人迷信風水,認為濟南城地勢低窪,地下多水,像壹條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將來便會被水漂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為系“船”的石樁,把濟南城這條“船”系牢。濟南解放前, *** 軍隊修築防禦工事將石柱拆除。

該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巨石危立,澗谷縈回。秋日,滿山丹樹黃花,重陽節期間,歷代文人常於此登高賞菊吟眺,被稱作“佛山賞菊”,為舊時濟南八景之壹。

山峰北側壁上,有壹巨大佛龕,1924年落成,高約9米,中間券拱門,額書“大雄寶殿”四字,為清末禦史、濟南書法家張英麟手筆。龕內正面,有北宋景?二年(1035年)依山始鐫,翌年鑿竣的佛像壹尊。此佛像高7.8米,寬4米,雄偉壯觀,法相莊嚴。因僅刻胸肩以上,俗稱“大佛頭”。佛像西側石壁,刻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題記。東壁勒“大慈大悲”四個大字,亦為明人題書。佛龕外東側石壁上,有北宋景?三年鐫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兩座,體態玲瓏,風格典雅。

佛龕向上,可達山巔,於上觀景極佳。鱗次櫛比的城市樓宇,透澈如鏡的明湖,九曲蜿蜒的黃河,“齊煙九點”的秀姿,盡收眼底。

佛慧山峰下深澗內,為開元寺遺址。該寺歷史悠久。據《續修歷城縣誌·金石三》載,寺址石壁上遺有“大隋皇帝”字樣的殘字。可知,隋朝時期佛家便涉足於此。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年間重修。明初,濟南城內開元寺被官府占用,僧眾徙並於此寺,遂改稱“開元寺”。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宋代丁香數株。殿後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昔日,儒生多於此讀書。石壁西首有鎮武洞,鑿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鄰洞下方依山雕龜像,蛇繞其頸,設計奇特,造型古樸。院周巖崖,雕鑿唐代造像多尊。崖壁石隙中,山泉滲滴,名曰“長生泉”、“甘露泉”。夏日,這裏綠蔭覆蓋,氣溫清涼,歷代遊客多來此消暑,試茶品茗。

歷經滄桑,寺宇已傾圮,石雕佛像亦多殘損不堪,唯唐宋以來各代題刻尚較完整地留存於崖壁間。清泉漱玉,萬木蔥蘢,景色依然清幽。

開元寺西,密林深處石壁下,隱藏著壹個天然石洞,名“臥雲洞”。傳為開元寺臥雲和尚修煉之處。洞形上窄下寬,高約7米,深30米左右。內有題記,鐘乳石奇異。巖隙滴水叮咚,積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綴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巖峭壁,林木交葛,深奧清幽。

4.濟南千佛山的由來

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裏,位於山東省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擴展資料

千佛山主要景點:

1,萬佛洞

萬佛洞位於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壹大勝景,興建於1992年。集敦煌、龍門、麥積山、雲岡全國四大石窟的精華於壹身。經過藝術家精選、濃縮、重構,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最大臥佛長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內壁畫萬余平方米。

2,千佛崖

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 高3米,身後飾佛光。

百度百科-千佛山

5.關於濟南的千佛山有什麽很美的傳說嗎

千佛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壹,位於濟南城東南,海拔285米。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壹唐槐亭,亭旁古槐壹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壹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壹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壹覽無遺。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壹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壹佛龕,內有壹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壹種十分罕見的石雕。1959年辟為千佛山公園。

周朝以前稱歷山,相傳,古代禹、舜曾於山下開荒種田,因此,又稱為禹登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鐫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始稱千佛山。唐代將“千佛寺”改名“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1959年辟建公園,面積166公頃。千佛山,東西嶂列如屏,風景秀麗,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於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東側,是儒道佛三教合壹的大雜院,內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壹覽亭,保存著北魏,唐,宋時代的石刻造像。在山的東麓是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如果由西盤路上山,可以看見“齊煙九點”的牌坊。牌坊名是借用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遙望齊州九點煙,壹泓海水杯中瀉”。拾級而上,便是“雲徑禪關”坊。 近年來,千佛山公園有了長足的發展,先後增添了桃花園,遊覽索道,瀛芳園,奇能滑道,十八羅漢,臥佛,高爾夫球場,觀音園,石圖園,梨園,瀑布等景點。逐漸發展為壹處融歷史,文化,風景,佛教為壹體,服務功能齊全,規模宏大的旅遊勝地。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壹。古稱靡笄山、歷山,隋代於此開鑿佛像後,改稱千佛山,沿襲至今。佛像石雕集中在興國寺後千佛崖上,最早造像為隋代的六十余尊石佛。千佛崖下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達三米。相傳,古代虞舜曾於山下開荒種田。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鑿窟,雕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漸有千佛山之稱。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將“千佛寺”改為“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後遭戰火,被毀,明清重修。1959年辟建為公園。

千佛山,東西橫列如屏,風景秀麗,山北側有登山盤路三條,蜿蜒回環,松柏夾道,濃蔭蔽日。如行走不便,也可乘車從山東側環山盤路上山,山上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有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的東側,是儒、道、佛三教合壹的大雜院。內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壹覽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於壹體的萬佛洞。遊人至此,可壹瞻北魏、唐、宋造像之豐采。山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在千佛山東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雲經禪關”古坊等名勝。

千佛山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記載著眾多的歷史典故:如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久且》中記載了歷山的來歷:“齊都接歷山,上有古鐵鎖,大如人臂。繞其峰兩浹。相傳,本海中山圖庫,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鎖斷,飛來此矣。”黔婁洞內石刻也有壹則美麗的傳說:“黔婁先生死時,他蓋了壹方白布,白布甚小,蓋上了頭則露出了腳,蓋上腳則又露出了頭,孔子的弟子曾參之孫曾西說:“把布斜著蓋,不就蓋嚴了嗎?”黔婁的妻子韋叢說:“斜著蓋有余,不如正著蓋不足。先生在世的時候,非常正直,死後卻讓他歪斜,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這則故事至今傳為佳話。

近年來,千佛山公園有了長足發展,先後增添了桃花園、遊覽索道、瀛芳園、奇能滑道、十八羅漢、臥佛、高爾夫球場、大舜石圖園、梨園、瀑布等。1995年被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區之壹,成為壹處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以舜文化和佛教文化為特色的規模宏大的旅遊勝地。

千佛山民風淳樸,每逢“九九”重陽節都舉辦山會,這種風俗已沿襲了好幾個朝代,至今仍存。屆時,商家都來進行經貿活動,當地各種土特產,如山楂、柿子、花生等也都上市,場景熱烈。

6.濟南千佛山睡佛的介紹 濟南千佛山主幹道上的壹尊睡佛

準確的說應該叫臥佛。(關於臥佛的百度詞條已經有了。)

側躺或著側臥的的佛像。《大唐西域記》中說: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羅國守了最後壹個弟子善賢之後,便“入寂滅樂,於雙樹間北首而臥”。人參悲戚,感嘆大覺世尊將寂滅,眾生福盡。釋迦牟尼便“右脅臥獅子床”安慰大家。這情景便是後來的臥佛形象。

壹、臥佛的形成

《大唐西域記》中說: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羅國守了最後壹個弟子善賢之後,便“入寂滅樂,於雙樹間北首而臥”。人參悲戚,感嘆大覺世尊將寂滅,眾生福盡。釋迦牟尼便“右脅臥獅子床”安慰大家。這情景便是後來的臥佛形象。

二、國內外部分天然臥佛壹覽

●山東蒙山雲蒙旅遊區內有壹處臥佛景觀。站在瞻佛亭往前方看,在遠處兩座大山的空隙間,隱約出現的那座大山的輪廓,很像壹尊 側臥沈睡的大佛!它的頭向西天,那上面突起的高點是耳朵,順勢下來是它的脖子、肩膀,身體大半隱在大山的後面。關於蒙山臥佛還有壹段傳說,傳說古代有壹個叫羨門子的道人來蒙山經常在蒙山參禪打坐,後來受到壹位古仙人的點化修煉成佛,他便經常在此地沐浴打坐,久而久之修煉成佛,幻化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尊臥佛。1996年,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在此建亭紀念,名為瞻佛亭。

●海南省保國農場“毛公山”天然“臥佛”,長約4000米,高320米;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山體稱為天然大“臥佛”,長3000余米;

●廣東韶關丹霞山天然“臥佛”,長約3000米;

●甘肅酒泉市西部天然“臥佛”,身長2200米;

●四川樂山市巨型天然“臥佛”,全長1300多米。(著名的四川“樂山大佛”在此巨型“臥佛”的心臟部位);

●阿富汗“巴米揚西大臥佛”,長300米、高55米;“巴米揚東大臥佛”,長300米、高35米;

●緬甸“喬達基臥佛”,長75米、高30米。

7.濟南千拂山的資料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

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壹。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

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壹唐槐亭,亭旁古槐壹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

半山腰有壹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壹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壹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

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壹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壹佛龕,內有壹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壹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景觀: ◆佛文化 1、萬佛洞。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開放。

展線長達600多米,集我國"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廳觀"、"雲崗薈萃"著名四大名窟於壹 洞,經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臥佛長28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僅20~30厘米。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

這些特點,在這裏充分體現。於此可壹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

2、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 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9窟,計130多尊。

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 高3米,身後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壹年(591年)鑿成。

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3、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臥波,秀石點飾。

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遊。

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

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相觀音,造型端莊 惟妙惟肖。 4、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臥波,秀石點飾。

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遊。

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

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相觀音,造型端莊 惟妙惟肖。 5、黔婁洞,在極樂洞東。

深數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房間,面積20平方米,高兩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壹方,大字是"黔婁洞"。

小字記載黔婁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婁子,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不事王候,隱居在這裏,鑿壹石洞,終 身不下山,曾著書4篇,名《黔婁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魯***公聽說他有才能,就派使節聘請他做宰相,被他拒絕。齊威王每遇兵敗,就來請教,黔婁子授給他秘 語,遂轉敗為勝。

洞內迎門石壁上,也嵌壹碑,記載著黔婁子的故事:"黔當先生卒,覆以布被。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

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則殮也。黔婁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

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語至今傳為佳話。

6、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誌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內官蘇賢遊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於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

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 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

楹聯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 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兩側,有鐘鼓二樓。

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

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7、公園內,1996年增添十八羅漢和臥佛壹尊,分置於盤路兩側和廣場中。 羅漢,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囑咐,不滅度,常住人間受人供養,為佛護法,賧眾生造福田。

他們本領很大,有的降龍,有的伏虎,有的縛獅,有 的捉妖,深愛人們敬仰。五代時,對羅漢尊崇之風就很盛行。

羅漢是梵語"河羅漢"的略稱,其形象,從唐代玄奘譯《法註記》始,歷代藝術家,根據佛教經典即進行著藝術的創造,不足尺度,任意寫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醜,想象甚是豐富,給人壹種藝術的享受。

這些羅漢依次為:(1)賓度羅跋羅阇(2)迦諾迦伐跟蹉、(3)迦諾跋厘墮阇、(4)蘇頻陀、(5)諾矩羅、(6)跋陀羅、(7)迦哩迦、(8) 伐諾羅弗多羅、(9)戌博迦、(10)半托迦、(11。

8.千佛山石像的來歷和形成

關於千佛山的來歷,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載:"齊郡接歷山,上有古鐵鎖,大如臂,繞其峰再浹。"相傳,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挽鎖斷,飛來於此矣。"此神話與現實相近,據今人研究,千佛山是山的余脈。距今5億年前,濟南地區為海域,18000萬年前,發生了燕山運動,沈積的石灰巖跟泰山壹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構造,於是形成了千佛山。

千佛山簡介: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因這山上有數不清的佛,所以叫千佛山。

千佛山原稱歷山,春秋稱靡笄山,戰國稱靡山,南北朝稱舜山、廟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鑿窟,鐫佛像多尊,始稱千佛山,並建"千佛寺"。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將"千佛寺"改稱"興國禪寺"。千佛山遂成為香火勝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陽節會舉辦廟會。中國解放後,1959年辟建為公園。

千佛山,東西橫列,奇偉深秀,從遠處望去,猶如壹架巨大錦屏。山腰處建有"興國禪寺"、"歷山院"。除此之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及"雲徑禪關"坊等。

1981年,市總體規劃將燕子山、平頂山、佛慧山、金雞嶺以及山南側的北魏黃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造像和開元寺遺址、山東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劃入千佛山範圍,作為千佛山風景區。1995年,山東省 *** 將千佛山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區之壹。以後又相繼建成桃花園、瀛芳園、梨園、萬佛洞、彌勒勝苑、大舜石圖園、佛山書苑等,至此,這裏便成為壹個融山林、名勝古跡為壹體的規模較大的遊覽勝地。

千佛山公園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壹。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壹唐槐亭,亭旁古槐壹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壹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壹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壹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壹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壹佛龕,內有壹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壹種十分罕見的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