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企業家勵誌故事

企業家勵誌故事

任何壹個選擇創業的人,都不要有充足的信心與足夠的勇氣,才不至於在創業途中因為壹點困難就打退堂鼓。下面是我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企業家勵誌故事,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企業家勵誌故事1

2012年,在揚州的國際酒店用品展上壹張直徑10米、面積78.5平方米的松樂牌電動餐桌深深打動了組委會,經現場公證壹舉創下最大電動餐桌的世界紀錄,獲頒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而這張餐桌正是出自婁底松樂自動餐桌廠。

然而,誰能想到這個擁有十多項國家專利的松樂自動餐桌的背後經歷了長達14年的研制期;誰又能想到,在資金最困難的時候家中的開支都是鄧卓瓊的奶奶默默支撐著。這種壹心向往成功,卻又不知成功何時,且毫無退路的創業艱辛或許未曾經歷過的人根本無法體會。

“壹個新產品從市場調查到研發,再到生產、推廣、銷售,是壹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從1988年我父親開始研制,壹直都是投入、投入,沒有產出,壹直到2002年才研制出了第壹張電動餐桌。”作為全國第壹家生產電動餐桌的企業,在創業初期,松樂經歷了艱難的研發與推廣過程。

“電動餐桌剛出來的時候,推廣非常非常難。”說起當時的情景,鄧卓瓊講了壹個故事:“第壹張電動餐桌研制成功後,我父親找到當時婁底最好的金香大酒店進行推廣,酒店李總連連搖頭嫌太貴,當時酒店的餐桌壹般都是折疊桌,頂多千把塊錢就能搞定,突然有人拿出壹張壹萬多塊錢的電動餐桌讓妳買,確實很難接受。我父親就說,不用買,放在酒店免費用,用壞了算他自己的'。這樣,我們第壹張電動餐桌才找到壹個安放的地方。不過,壹個月之後,那張餐桌就被酒店買了下來。”

受到第壹張餐桌售賣成功的激勵,我們又通過廣告、展會、網絡等推廣,同行的加入,慢慢地讓酒店接受,使電動餐桌成為了酒店的必配品。

適時把握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打造電商平臺創建湖南卡馥萊。現在高端酒店行業受到壹定的沖擊,電動餐桌行業需要做的是調整產品結構,考慮中低端酒店的需求,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近兩年隨著經濟下行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實體經濟也都舉步維艱,如何尋找出路,謀求轉型,也是鄧卓瓊壹直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兩個出路,要麽給松樂餐桌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要麽做適合移動互聯網的產品。”

“機緣巧合,我們找到了德國卡馥萊。他們也非常想進入中國市場,因此,我們組建了湖南卡馥萊作為德國總部在中國的分公司,全權代理德國卡馥萊日化品在中國市場的推廣。

在鄧卓瓊看來。壹個產品能否成功打開市場,除了品牌號召力外,還要有好的質量。“我的頭發是比較挑洗發水的,我想如果我都能用的話,應該很多人都能用。經過試用,感覺產品質量確實不錯,洗壹次三四天頭發都不癢。試驗表明卡馥萊的產品完全可以和國際壹線品牌媲美,這也堅定了我們合作的信心。”

“現在是壹個合作的時代,如果妳還想壹個人單打獨鬥去創業的話,成功的機會很渺茫。”歷經多年的創業,鄧卓瓊對如何增大創業成功機率已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互聯網的今天,要推廣壹個新產品如果還是用以前的方法來做必死無疑。“我們要順勢而為,用微商+電商+O2O三種模式來打天下。壹個好的產品,加上壹個優秀的團隊,再用好的銷售模式來推廣,我相信我們壹定能成功。”

企業家勵誌故事2

“趁年輕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是馮戰斌的創業動力。馮戰斌曾在鄭州壹家醫藥公司做了十幾年業務員,如今他是新密來集鎮壹家農業觀光公司的老板。從業務員到獨自創業,馮戰斌說這來源於壹個靈感。

2013年偶然的壹個機會,馮戰斌發現有壹個村在土地流轉以後,整體做苗圃種植,他被眼前整齊壯觀的景象吸引,靈光壹閃:“這就是我要苦苦找尋的創業項目,不僅能靠生態農業創業致富,還能守住家鄉的綠水青山。”

馮戰斌隨後回到自己的家鄉王堂村,找村幹部暢談創業規劃,向群眾解釋土地流轉的種種好處,得到村幹部和群眾的支持,先期流轉土地近110畝。之後,他又赴北京聘請農科院專家進行實地規劃。資金有限,馮戰斌動員整個家族之力前後籌資360余萬元。最終,經過壹年多的不懈努力,占地近110畝,涵蓋生態農業觀光、苗木種植、農業養殖、垂釣、養生休閑等多種原生態項目的農業觀光有限公司順利成立。

馮戰斌在園區規劃、育苗品種選擇等方面,結合專家意見,因地制宜,率先提出“生態、綠色、循環、跨領域科學結合、向土地要最大效益”的經營思路,如今,在苗圃育培區,種植有大葉女貞3000余棵、桂花樹6000余棵,另搭配有廣玉蘭、國槐等適應市場多種需求的樹木品種。樹種上了,馮戰斌又利用林下空地,通過綠色農家散養的方式,養殖烏雞3000余只,柴雞4000余只,黑土豬20余頭。在蔬菜種植區,種植有黃瓜、南瓜、大蔥等不染壹滴農藥的時令蔬菜;在經濟作物區,種植有紅薯、小米、綠豆、秋葵等不上任何化肥的優質作物;在垂釣區,規劃占地約15畝的魚塘目前正在緊張施工。

說到今後目標,馮戰斌充滿對未來事業的憧憬:“就在上個月,剛剛又流轉過來80余畝土地,下壹步還要擴大園區規模,還想利用其他荒坡,再投入打造20個特色窯洞。”他說他要在新密打造壹個集農業生態觀光、瓜果采摘、垂釣、壹站式農家吃住玩等結合在壹塊的多功能園區,吸引更多的人氣,打造新密最美鄉村……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對於創業者來說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成功給他們帶來的光環,卻沒有看到,在成功之後,他們付出了我們不曾忍受的艱難困苦。

企業家勵誌故事3

伏牛堂米粉創始人

24歲的張天壹決定在北京開壹家常德米粉店之前,已經出過書,還是壹名專欄作家,在全國辦過巡回講座,有壹批忠實“粉絲”。

那年的高考作文,他寫的文言文作為反面教材上了新聞。大二時他放棄學生會主席轉正的機會,創辦“天壹碗”餐館,開了兩家連鎖店。從北外畢業時,他放棄可出國交流的保研機會,以總成績第壹名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吳誌攀。

2014年6月,即將研究生畢業的他,又召集了3位合夥人,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環球金融中心地下壹層,開了壹家“伏牛堂”湖南常德牛肉米粉店,並宣稱“我們是‘90後’,為自己上班”“用知識分子的良知,在他鄉,還原家的味道”。

37平方米的空間在同層的餐飲店鋪裏顯得十分局促。為保證質量,他們每天只限量供應120碗米粉,想吃得提前壹天預約。下午3點,遠遠就能看見門口掛著的“米粉已售罄,歡迎預約下壹時段”的告示牌。

小店的布置隱約有日式拉面店的風格。張天壹很推崇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每來壹家媒體采訪,他都重復壹次,說自己也想像片中賣了壹輩子壽司的小野二郎那樣,“經營壹種生活方式”。

許多湖南老鄉慕名前來,但大都帶著“不太可能好吃”的心理。壹天晚上,壹位在北京定居多年的66歲常德阿姨慕名前來,她不懂預約,最終趕到時,米粉已經賣完。阿姨匆忙離開,沒過壹會兒又回來了,手裏端著壹碗從隔壁家買來的沒有湯頭的面,她讓張天壹給她澆上伏牛堂的湯頭。她壹邊吃著,壹邊激動地說,足足16年沒有吃到這樣的家鄉味道了。

為了這個味道,張天壹和表弟周全幾乎嘗遍了常德的米粉。

那時剛過完年,家鄉的雪還沒化盡,天氣陰冷潮濕。兄弟倆走街串巷,想要拜師學藝。常德最大的壹家米粉店當時正缺人,他們想混進去。招聘的阿姨瞅了壹眼:“妳們恐怕不是來打工的吧?”

兩人改變策略:到店直接開吃,吃完再說明來意。老板們的回應更直接,大多手壹揮:“走走走,不給不給。”直到壹家小有名氣的米粉店老板願意收徒,卻開口要60萬元。哥倆只好每天繼續吃著粉。壹個多星期後,終於有壹家米粉店老板願意低價收徒。兄弟倆大喜,很快,《伏牛寶典》誕生。

現在,柳嘯是伏牛堂的“賬房先生”,宋碩負責品牌推廣,周全當起了負責產品的“CPO(首席流程官)”,張天壹是“堂主”。周全此前從未下過廚,切菜的動作至今還很生硬,手腕上貼著大大的創可貼。“咳,常有的事。”張天壹說他們掙的都是真正的“血汗錢”。

伏牛堂火了之後,很多投資人主動打電話找過來,許以“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張天壹卻壹壹婉拒。他想得很明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他覺得帶著宗教般的虔誠去將壹碗牛肉米粉做到極致是“壹件非常理想主義的事情”,是“上法”。盈利、賺錢是“上法”的副產品,“如果壹開始就把目標設定為賺錢,那麽結果只能求其中,得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