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又被稱為什麽
石鼓文又被稱為獵碣。
由來: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 文字。因記述秦皇遊獵之事,也稱“獵碣”。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壹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郭沫若鑒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
字體形狀: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 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
文字特征:
石鼓文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壹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壹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壹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壹。
石鼓文歷史研究:
唐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
石鼓,唐貞觀時期發現於寶雞陳倉。然上無年代款識,也無作者姓名。加之詩文缺文少字,以及文字古奧難識,詩意含蓄隱晦等諸多原因。人們均不知所寫為何,產生於何時,所作何用。於是,學者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宋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
憲宗以後,唐各代之朝政都日趨衰弱,遷鼓之事也就擱置壹邊,無人再提。唐末,五代十國的戰亂中,石鼓無人照管,何時被人搬走,無人知曉。
戰亂持續了壹百多年,到宋朝建立後才得以平息。愛好歷史文學的司馬池,擔任鳳翔知府時尋回九鼓,“復輦至於府學之門廡下,而亡其壹”(見王厚之《復齋碑緣》)。
元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
南宋與遼、金之間的戰爭,時戰時和,持續了壹百多年。待元朝興起,戰爭平息後。鳳翔虢縣人元宣撫使漢人王檝修復都城廟學,將石鼓列於廡下。元成宗大德時,國子監教授虞集又將石鼓送交朝廷,安置於國子監大成殿門內,左右壁下各五枚,用磚圍壇以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