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煎餅的歷史與傳說
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沂蒙》、《沂蒙六姐妹》《南 下》、《紅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視劇中,於寶珍等“沂蒙紅嫂”為前線部隊戰士烙煎餅充軍糧的場景,讓全國各地的人們認識了沂蒙煎餅。至於煎餅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臨沂農村相傳的,多是壹些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樓下樂於助人的土秀才田壯,因為得罪惡霸被關進大牢,惡霸揚言49天不準送飯,只準送筆墨紙張。後來,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夢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攤制煎餅,放上大蔥提著豆醬給田壯送去,看大牢的以為煎餅是紙、大蔥是筆、豆醬是墨,就沒多盤問。
就這樣,過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沒被餓死,反而神采奕奕。善良的巧珍,為報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熱心地給四鄰八舍傳授煎餅技藝,後來壹傳十,十傳百,攤煎餅在八百裏沂蒙傳開了。
東晉瑯琊臨沂城北,沂河西岸,有壹村莊,莊上有個財主,雇了很多長工。其中有個長工姓王,家中壹貧如洗。壹日,長工母親病重身亡,家中無墳地安葬,走投無路,只好去求財主,望能借壹席之地葬母。
這財主,壹來因有家產萬貫,良田千頃,出手也較大方;二來似乎沒把河邊的那片荒灘放在心上;三來此人多少還點人情味,念及長工跟隨多年,壹年四季為其耕鎊鋤耙,樣樣活上十分賣力。今見長工悲慘之狀甚為同情,於是答應將村東臨河的壹片茅草荒地給長工葬母。長工回到家中暗自盤算,此地既可作為葬母墳地,又可開墾作為良田耕種。但轉念壹想,日後我經營好了,荒灘變成了良田,財主如若反悔向我索要 ,如何是好?常聽別人說“空口無憑,立字為證”,何不找人立個字據?於是長工便找到了王羲之。長工沽了壺酒,買了壹只活鵝,請王羲之撰寫文書。財主當然也以另壹方的身份在場。羲之研墨潑筆揮毫撰文:“壹片荒灘傍沂河,茅草堆裏葬王婆。若問價值是多少,壹湖美酒壹河鵝。”王羲之素來就有同情接濟窮人的美德,他想幫助長工要地,又怕財主日後反悔,於是就故意將酒壺的“壺”字寫成湖泊的“湖”,活生生的“活”字寫成沂河的“河”。寫畢,念於二人聽,都感到既合實際,又合情理,還不乏詼諧幽默之情趣。因王羲之以草書書之,但見那字遒媚勁健,如長蛇出洞,飛鳥投林,藝術性極強,但不好辨認,加入財主雖然讀過幾年書,但對草書缺乏研究。壹看王羲之的字寫得絕妙,卻多不認識。王羲之將“壺”與成“湖”,將“活”寫成“河”,財主也沒辨認出來。所以當羲之讀完,財主滿口稱贊,欣然同意。 以後長工在這片荒草地上辛勤勞作,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荒地變成米糧田,長工的生活壹天天好起來。這時,老財主早已下世,財主的兒子不學無術,好吃懶做,財、氣、賭、酒、色,五毒俱全,賣完土地賣房屋,不過幾年,便成了窮光蛋。於是他便又想起村東靠沂河的那片荒灘,如今已變成寶地。當初只值壹壺酒壹只鵝,若我再給長工壹壺酒壹只鵝,將地要回,豈不可以過二年的好日子?
於是他便找到了長工,索要此地。長工多年心血開墾經營到今天,當然不肯。於是那人便告到了縣衙。縣令將文書閱後說道:“壹湖美酒得盛多少壇子?壹沂河的鵝得有多少只?妳給得起?”長工滿心歡喜,回家後依然種田買地,世代繁衍生息,逐漸興旺起來。為紀念此事,後人便給這個村莊起名“書鵝莊”,即如今的“俄莊”,臨沂市易通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山東沂蒙鏊子煎餅科學發展研究院駐地。
另據傳,王羲之小時候好吃煎餅,這是古瑯琊臨沂人的主食,大小麥、高粱米子、玉米穇子、黍子稷子、豆類等糧食均可磨糊烙煎餅。富人細糧細作,窮人粗糧粗做,工具簡單,做起來方便,但是熟練的人烙煎餅質量高。
相傳王羲之少年書法出名,也得益煎餅的啟示。有壹次王羲之去城北“鵝莊”踏青餓了,想吃煎餅,在店鋪門前問壹老者有什麽名吃時,答復這裏是:“鵝莊煎餅甲天下呀!”
王羲之進去看見壹村婦正烙煎餅,就仔細觀察起來。然後說:“這真是天下名吃嗎?”
“嘿!”老婦贊嘆道:“王羲之的字,老娘的餅,天下無二,非壹日之功,不信可嘗味道。”王羲之吃完煎餅後,自言自語:“老娘的煎餅如此獨到,我要看個究竟。”
兩間正堂屋,鏊子支在東屋山墻根,放煎餅的籮筐放在西屋山墻根。老婦面向東坐壹個方凳,烙好壹張用匙板揭下來,往身後使勁壹甩,煎餅飛過屋梁,不偏不斜的正好落在西屋山墻根的笸籮內,壹笸籮煎餅齊齊整整。王羲之贊嘆道:“俄莊的煎餅甲天下,真乃名不虛傳也。”
老娘笑:“這有啥稀奇的,熟能生巧啊!”王羲之小孩芽子書法好,就是因為熟呀!老娘的煎餅還要精益求精。”王羲之聽了很受啟發,當面向老婦表示要學學烙煎餅的技巧,更加勤奮苦練書法藝術。
老婦不以為然,欣喜笑道:“老娘望妳少年有為,可悟此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宇宙大觀,千變萬化,天下之大,千品萬類,天人壹家,萬物有源,六行八通,陰陽五行,皆各有所長,豈千人壹技乎?……”王羲之從烙煎餅上悟出壹些道理,受到很大啟發,書法的進步與老婦指點有壹定關系。
陳毅將軍與煎餅也有著壹段傳奇。沂蒙老區是個革命勝地,當年陳毅帶領山東野戰軍轉戰齊魯,由於遊擊戰的特性,適合在山區作戰,所以陳毅在山區的時候比較多。沂蒙山區的群眾,主食是煎餅,而陳毅所帶領的新四軍多為南方人,吃米飯長大的。就新四軍那牙口,吃煎餅還真不行,咬不動,不是因為煎餅硬,是筋道。
陳毅帶兵剛進駐沂蒙老區時,遇見的第壹個困難就是煎餅。所謂兵馬不動,糧草先行,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新四軍再習慣吃米飯,也不能跑到南方去買大米,只能入鄉隨俗。人是鐵飯是鋼,壹頓不吃餓的慌,再不適應,也要吃飽肚子,才好上戰場。可是,子弟兵卻大都是南方人,吃慣了米飯、軟餅,這又硬又大的煎餅張張都由蓋頂大,拿到手裏不知道怎麽下口呢!戰士們有的捧著煎餅轉圈兒啃,有的亂窩成壹團往嘴裏送,(煎餅要卷著吃才行,圓圓的煎餅,對折兩次,然後在卷成筒狀,裏面卷上菜。)大家都聽說過煎餅卷大蔥,可就是不會卷,還有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塊吃。到末了都個個累的牙根痛。戰士們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東,吃著煎餅,卷著大蔥,累得牙痛,肚子發空!”
陳毅壹看,這樣不是長法啊,不行,要叫部隊學會吃煎餅。於是陳毅下命令,全體官兵要盡快學會吃煎餅,要把吃煎餅當作壹次攻堅戰。同時號召戰士積極幫著老鄉磨面糊烙煎餅。老總的號令壹發,戰士們紛紛響應。他們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糧來支前,婦女們不怕煙熏火燎地為了子弟兵烙煎餅,深受感動。從此,再無人抱怨煎餅難吃了。可是吃起來還是怪費勁兒。老總想:“我得先學會吃煎餅。”老總拿著煎餅就去找房東老漢的孫子小石頭。這孩子看來連奶牙還沒換,可吃起煎餅來,卻像鍘刀扣下切草壹般。小石頭嘻嘻壹笑,說:“吃煎餅有啥好學的?疊好吃唄!”陳老總問道:“咋個疊法兒呀?”小石頭更樂了,把著老總的手兒教他前壹折後壹窩地將煎餅疊好,又張口為他咬出個頭來。小石頭兩手比劃著說:“吃煎餅手搖攥緊,牙要猛咬,吃起來就像割青草。”陳老總學著小石頭的樣兒吃起煎餅來,果真順道,壹氣兒吃了四張大煎餅。 第二天,陳老總召集隊伍,壹手拿著白紙,壹手拿著鉛筆。把白紙比作煎餅壹來二去地疊好,又把鉛筆比作大蔥往裏壹塞,風趣地說道:“吃煎餅,卷大蔥。張開嘴,往裏擁。牙壹咬,手壹松,吃張不過幾分鐘。”戰士們聽了哈哈大笑,從此都學會吃煎餅了。鄉親們壹個個豎起大拇指:“陳老總的大軍到哪方隨哪俗,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隊伍呀!”
打那以後,陳老總吃煎餅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區流傳了。
沂蒙煎餅作為“沂蒙第壹餅”,與“沂蒙第壹崮”——鏊子崮、“沂蒙第壹鏊”——電磁鏊子,“三個第壹”輝映成章,構成沂蒙鏊子煎餅完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