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病房高中讀後感
當閱讀了壹本名著後,妳有什麽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第六病房高中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六病房高中讀後感1契訶夫的在《第六病室》裏引用了壹句俄羅斯諺語——“誰也不能保險壹輩子不討飯和不坐牢”。這話非常警醒人,就像我們中國人說的“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能保證明天的自己會是什麽樣。也許壹個災難就讓明天的我們衣食無著,只能沿街乞討;也許壹個事件就會讓我們學梁山好漢“壹時興起”而提刀殺人。在後壹個問題上可能有些人走得更遠,比如我在馬原的書裏就看到過他探討了壹個我也想過的問題——是不是每壹個人都有可能殺人?
人生的魅力可能就在於此,妳永遠不知道明天的海水會沖來什麽。
然而,當我讀完《第六病室》之後我的心裏卻更加淒涼,我把那句俄羅斯諺語加以了改動,讓它變成了——“誰也不能保險壹輩子不討飯、不坐牢,不進瘋人院”。
契訶夫的這篇小說從壹開始就著重地去描寫了“第六病室”——這個精神病患者所居住的病室的種種情形,同時也描寫了住在這裏的病人的情況,並且著重介紹了其中的壹位,讓我們感覺此人就是小說的主角。契訶夫在寫這個人的時候似乎是順便提到了壹位醫生——即第六病室所在的醫院的醫生,這個醫生並不真的關心病人的疾苦,也不認為醫學有用,他只是偶爾到醫院例行公事。他每天過著壹絲不茍同時又渾渾噩噩的日子:整天讀書,到什麽時間喝啤酒到什麽時間吃飯都會嚴格地執行。他不關心任何人,他對醫院裏的種種弊端在心裏深惡痛絕但決不會表露在表面上。這個人就像是混日子的市儈,對社會無害但也沒什麽好處,而對於他自己,可能我們既會同情也會鄙視他,同時還會為第六病室的病人遇到這樣壹位醫生而更多了壹份同情。
然而,契訶夫就是契訶夫,他的筆鋒壹轉,就讓這個醫生同第六病室的壹位病人聊起了天,而且醫生居然覺得病人的觀點非常有意思,進而迷上了這種聊天。他在病人對他的指責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問題,於是他開始了反思。他開始積極地探尋人生的意義,他不再迷戀讀書和啤酒。他開始轉變。
可是,更厲害的還在後邊,他的這種轉變,在別人的眼裏卻變成了反常。人們開始認為這個喜歡和精神病人聊天的醫生的精神也不正常。於是,他的朋友們開始為他想辦法,給他治病,帶他出行。最後,他們親手把他送進第六病室……
真是不寒而栗!
第六病房高中讀後感2這是壹篇悲劇性的作品。骯臟的病房,破敗的環境,爾虞我詐的醫護人員,這壹切因素使第六病房成為可怖的監獄。其實,這正是沙皇俄國的壹個縮影。象征沙俄軍警的看門人尼基塔,用暴力解決壹切問題而自以為在維護“秩序”,表明這個“不道德,並且對住院者的健康高度有害的機構”正是沙俄帝國和壹切黑暗專制的象征。而院方人員則是帝國官僚的體現。
伊凡德米特裏奇是壹位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愛憎分明,出身貧寒的他對榮華富貴不感興趣,他向往的是高尚的情趣與美德,哲學家壹樣的智慧與交談,以及真正公正的社會秩序。社會的渾渾噩噩和達官貴人的腐化生活使他義憤填膺。然而,沒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由於不能無視外界的黑暗卻又無能為力,他對世界的印象完全變成了仇恨與恐懼,於是他選擇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危險中,他終於瘋了。而進入第六病室後,他才真正意識到逃避的無用。他智慧而激進的言辭正是對《第六病室》這個大監獄的反抗,而對拉京醫生的`斥責不僅是反抗的壹部分,更是告誡他不要步自己後塵。
拉京醫生是個正直的人。醫生的天職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對第六病房這種陰暗荒唐的存在。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學使他深感自身軟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對世界的逃避筆法風中的伊凡更甚:她已習慣了在自己虛構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壹死,那麽生存就毫無意義;痛苦、嚴寒只是體對世界的壹種印象,努力克制便自然無事;壹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會在自然的新陳代謝中存在,人和石頭沒有區別;無論環境多麽黑暗,只要自己內心光明,那麽,無須鬥爭,邪惡會自行消亡,真理將自己來到。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現實,對醫院的骯臟置若罔聞。而對光明的向往使他壹次又壹次與伊凡暢談。他被關進病房並慘死其中的結局,徹底證明拉京那種第歐根尼幻想的破滅和“勿以暴力抗惡”理念失敗的必然。
在這黑暗的環境下,郵政局長和其他病人依然繼續著他們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們是麻木的國民的代表。正如筆下的中國大眾壹般,他們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幫兇,與院方壹道形成扼殺主人公的網羅。
在黑暗的現實和世界觀局限的影響下,作者沒有給出壹個光明的未來。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時憤怒的吼叫,其實正是這座監獄毀滅的征兆。
第六病房高中讀後感3小說《第六病室》創作於1892年,是壹部思想深刻和藝術完美的作品。本文以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金為主人公,以第六病室裏醫生與“瘋子”格羅莫夫的對話為主線,表明作者對當時俄國社會的感受與批評。
首先,契訶夫將對於“瘋子”德米特裏和“有頭腦的”格羅莫夫的描繪巧妙地穿插起來,而且匠心獨運地安排了“瘋子”德米特裏同“健康人”安德烈醫生之間的爭論,十分自然地給我造成壹種印象:在當時的俄國,善於思考並敢於直言的人被認作是“瘋子”,而洞察罪惡的恰好是這些“瘋子”。
文章以介紹第六病室中的“瘋子”為開頭,並且著重描繪了本文的另壹名主人公——“瘋子”德米特裏;隨後,便是本文的主體:醫生與“瘋子”的對話;最後,作者寫出了全文最悲哀的段落:安德烈醫生自己被關進了第六病室。
從安德烈醫生與“瘋子”德米特裏的幾次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到這個所謂的“瘋子”,其實頭腦清醒。他與醫生之間的交流,總是富有哲理,有思想,令醫生也為他的話語表示嘆服。可就是這樣壹個令醫生感到可以交談的聰明有趣的人,最後竟然使安德烈醫生也被關進第六病室。
在小說中,“瘋子”德米特裏有這樣壹個場景:
伊凡·德米特裏眼睛發亮,站了起來,朝窗子方向伸出雙手,用激動的聲音繼續道:
“為了這些鐵窗我祝福妳們!真理萬歲!我高興!”
就是這個看似演戲的動作,表達了德米特裏向往自由的心情。他不認為自己有病,他認為成百上千的瘋子行動自由,而醫生分不清誰是瘋子,誰是健康人,就把他關進了第六病室。
主人公安德烈·葉菲梅奇·拉金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他的遭遇烘托和強化了我的印象:只因為安德烈和德米特裏交談過幾次,他竟然也被視為精神病人而被關進第六病室直到慘死在那裏。
在小說的末尾,安德烈和德米特裏進行了最後壹次交談,在這次交談中,安德烈說了壹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們軟弱,親愛的……我就垂頭喪氣……意識消沈……我們軟弱,無用……我們軟弱,軟弱啊!”這句話以及安德烈的遭遇表明:壹切鼓吹放棄鬥爭的主張勢必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