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都有哪些?
在中國近代歷次重大戰爭中,有壹些著名的戰役、戰鬥,它們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勇於抵抗外來侵略、反對封建壓迫和軍閥專制的光輝歷史。下面依照時間順序,擇要作些簡單介紹:
定海之戰:指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兩國軍隊在浙江定海進行的兩次戰鬥。第壹次戰鬥起於1840年7月4日。當時,英軍無理要求駐守定海縣的清軍投降,遭拒絕後出動4艘軍艦發起進攻。清軍總兵張朝發率水師頑強抵抗,終因船小炮少,力不支敵,致使定海被英軍攻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次喪師失地的戰鬥。第二次戰鬥是在1841年9月底,當時英軍為了擴大侵華戰爭,調集31艘艦船,載陸軍2100多人,再犯定海。清軍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史稱定海三總兵)率守軍5000余人與敵血戰六晝夜,因組織指揮失誤等原因,戰鬥失利,三總兵先後壯烈殉國,定海再陷。
鎮江保衛戰:指鴉片戰爭中清軍在鎮江抗擊英軍入侵的壹次戰役。1842年7月,英軍集中艦船72艘、士兵7000余名進攻鎮江。駐守城內外的4000多名清軍頑強抵抗,與敵人展開了巷戰和肉搏戰,但由於力量懸殊而最終失利,副都統海齡自殺殉職。此戰是英軍在鴉片戰爭期間受挫最大的壹戰。戰後英軍抵江寧城下,逼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金陵之戰:指太平天國革命戰爭中的壹次重大戰役。1853年2月9日,洪秀全率領太平軍10萬余人,船萬余艘,從武漢順江東下,連克數城,繼而於3月20日攻克了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陵,守城的1萬多名清軍被殲大半。後洪秀全改金陵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起與清王朝南北對峙的太平天國革命政權。
大沽之戰:指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天津的門戶大沽口進行的三次抗擊英法聯軍的戰鬥。1858年4月的第壹次大沽之戰和1860年8月的第三次大沽之戰,清軍都失敗了,只有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之戰清軍獲勝。當時,英、法、美三國以“護送”公使們進京換約為借口出動聯軍艦隊,突然對大沽炮臺發動攻擊,清軍立即開炮還擊。經過壹晝夜的激戰,聯軍遭到慘敗,狼狽撤走。此戰擊沈擊傷英艦艇數十艘,斃傷英、法軍592人,這是自第壹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軍所取得的最大壹次勝利。
鎮南關大捷:指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軍的壹次作戰,當時,在法軍直逼廣西國門的危急形勢下,年近七旬的愛國老將馮子材奉命赴關迎戰。1885年3月23日至24日,馮子材設計引誘法軍倉促發動進攻,並乘法軍千余人侵入關內,千余人屯在關外之際,親自率軍進行反擊,殲敵近千人。此戰使中法戰爭發生了全局性的變化,法國茹費裏內閣因此倒臺。
黃海海戰:指甲午戰爭中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壹次大海戰。1894年9月17日,清北洋海軍的12艘軍艦護送陸軍增援平壤,準備返航時突然遭到日本聯合艦隊12艘軍艦的襲擊。雙方在黃海北部的大鹿島附近激戰了五個多小時。日海軍5艘軍艦受重傷,死傷約600人;北洋海軍4艘軍艦被擊沈,多艘軍艦艘重傷,死傷近千人。
天津之戰:指清軍和義和團在天津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作戰。1900年6~7月,八國聯軍為了打開通往北京的道路,陸續集結1萬多兵力,先後侵占了天津大沽炮臺、老龍頭火車站,接著又以“租界”為據點向天津城內發起進攻。在津的2萬多清軍和壹部分義和團對入侵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打死打傷聯軍900多人,但由於清朝統治者熱衷於議和而力求避戰,終於使天津陷入敵手。此戰使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以來傷亡最多的壹次。
武昌起義:指辛亥革命開始時中國同盟會在武昌發動的壹次成功起義。1911年,清政府企圖將人民多年鬥爭爭得的鐵路修築權重新拍賣給帝國主義,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武裝反抗。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乘機在武昌發動起義。10月10日晚,湖北新軍的工程營和輜重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起義的第壹槍。各標營隨即奮起參戰,攻占了總督署,壹夜之間占領了武昌城。漢陽、漢口相繼光復。革命黨人發表宣言,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號召各省起義,並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推舉第21混成協統領梨元洪為鄂軍都督。接著,湖南、陜西、江西等13個省相繼響應,形成全國規模的革命高潮,終於推翻了清王朝,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