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1242年南宋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余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壹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宋蒙(元)戰爭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南宋覆亡,延續近半個世紀,它是蒙古侵略軍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壹場戰爭。發生於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則是其中影響巨大的壹場戰事。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復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蒙古侵略軍在西起川陜、東至淮河下遊的數千裏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發。至1241年,蒙軍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 今湖北和河南壹帶、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壹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壹個地區。
這年蒙古窩闊臺汗去世,其內部政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充分利用此良機, 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壹系列政治、經濟和 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聲援,構成壹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 釣魚城即是這壹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釣魚城坐落在今重慶市合川城東5公裏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 裏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1243年,余玠采納播州(今遵義)賢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復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釣魚 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墻系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 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壹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 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壹步完善城築。四川邊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攻宋侵略戰爭。蒙哥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侵略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侵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兒、李璮等攻兩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臺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 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征調來的部隊, 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 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宋合州守 將王堅所殺。
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紮 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七日,蒙軍攻壹字城墻。壹字城墻又叫橫城墻, 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墻運動至壹字城墻拒敵,與 外城墻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壹道壹字城墻。九日,蒙軍猛 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三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均失利。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 了二十天。雨停後,蒙軍於西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 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元史·憲宗紀》稱“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 退。五月,蒙軍屢攻釣魚城不克。 蒙哥汗率軍入蜀以來,所經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尚未 碰上壹場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釣魚山後,蒙哥欲乘拉槁之勢,攻拔其城,雖久屯於堅 城之下,亦不願棄之而去。盡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釣魚城地勢險峻,致使 其不能發揮作用。釣魚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玨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壹次又 壹次的進攻。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鄧州漢兵攻城,董文蔚激勵將士,挾雲梯,冒飛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迫撤還。
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裏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壹舉攻占南宋。 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裏之言為迂。蒙哥汗未采納術速忽裏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然而,面對釣魚堅城,素以機動靈活,兇猛剽悍著稱的 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原為金臣屬)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 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聞知死訊,扼腕嘆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給蒙哥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不勝其忿。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采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盡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 守軍鬥誌昂揚。壹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面餅百余張拋給城外蒙軍, 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 很糟了。蒙軍久屯於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 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元史》記載,蒙哥於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確說是得了痢疫。另《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歷 《合州誌》等書則稱蒙哥汗是負了傷。無論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堅持攻城了。七月,蒙 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蒙哥汗逝世。據《元史》本傳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傳、行狀等所載,不少隨蒙哥出征的將領戰死於釣魚城下,由此可 以想見釣魚城之戰之酷烈及蒙軍損失之嚴重。
--------------------------------------------------------------------
戰爭史上的奇跡
——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梁 玉 琳
概 述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打得最激烈、最殘酷的壹次陣地防禦作戰。敵我雙方在不足四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域投入十萬重兵,在兩個高地上反復爭奪了四十三天。敵人先後投入的兵力、兵器為十壹個步兵團、十八個炮兵營,總兵力約六萬余人,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300余門,坦克170余輛,出動飛機3000余架次,發射炮彈190萬發,投擲炸彈5000余枚。我軍投入的兵力、兵器有15軍45師、29師、12軍31師、34師和35師106團、60軍炮兵團,以及加強的炮兵第二、第七師和火箭炮209團,高射炮兩個團又六個獨立營,總兵力四萬余人,山野榴炮114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消耗彈藥40余萬發。
在亂猛烈炮火轟擊和重兵反復突擊下,我軍依托以坑道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陣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打退敵人營以上兵力沖擊25次,營以下兵力沖擊550余次;並進行了數十次反擊,最終打退了敵人,守住了陣地。全戰役***斃傷俘敵二萬五千余人,擊落擊傷敵機270余架。我軍傷亡壹萬壹千五百余人。敵我傷亡對比為2.21∶1。
這次戰役,兵力火力之密集,反復爭奪之頻繁,戰況程度之激烈,戰鬥時間之持久,為世界戰爭史上所罕見。被毛澤東主席譽為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五十五年前,我曾在誌願軍第三兵團政治部組織部工作,對這次戰役的情況有所了解。
上甘嶺的戰略地位
上甘嶺位於朝鮮中部金華郡以北的五聖山南麓,其以南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我軍主陣地之前的兩個依托。因該兩高地,陣地突出,真接威脅著敵之金華防線。敵人發動這次進攻的企圖是:在我防禦陣地中央打開壹個缺口,分割我防禦體系,破壞我軍正在進行的戰術反擊作戰;奪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以改善其防禦態勢;並借以試探我軍防禦的穩定性,為爾後擴大進攻,伺機奪取五聖山,迫使我軍轉入守勢,扭轉其所處的被動局面,謀求其在板門店談判中的有利地位。
我軍擔負上甘嶺防禦作戰的部隊是三兵團所屬第15軍45師。該師對於敵人可能發動的“秋季攻勢”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並作了必要的準備。1952年10月15日,南朝鮮軍第2師壹個參謀向我投誠,供稱敵將向我發動攻勢。我第45師135團當即加強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兩個陣地的兵力、火力以迎擊敵人的進攻。
抗擊敵人進攻 實施連續反擊
1952年10月12日,敵預先以航空兵、炮兵對我五聖山、上甘嶺及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兩陣地,實施了連續兩天的火力突擊,預示著敵人將發動大的攻擊。14日淩晨3時起,敵人又進行了連續兩個小時的猛烈炮擊。接著,從淩晨5時開始,以七個營的兵力,在三百余門大炮、三十余輛坦克、四十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分六路向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陣地發起猛攻,***發射炮彈三十余萬發,投擲炸彈五百余枚,戰鬥異常激烈。我防守部隊兩個加強連,在43門火炮支援下,進行了頑強的抗擊。戰鬥至13時,我野戰工事幾乎全部被摧毀,人員傷亡很大,表面陣地被敵人占領,我防守部隊轉入坑道堅守。19時,我軍乘敵立足未穩,組織4個連的兵力實施反擊,又恢復了表面陣地。這壹天的戰鬥,斃傷敵近兩千人。在反擊597.9高地的戰鬥中,135團七連排長孫占元(河南林縣人)在雙腿被炸斷的情況下,仍堅持指揮戰鬥,連續奪取敵人兩個火力點,殲敵八十余人。當敵人進行反撲時,他壹人打兩挺機槍,最後子彈打完了,他拉響手榴彈,滾入敵群與敵同歸於盡,以英勇獻身的行動,保證了戰鬥的勝利。
為了集中兵力、火力打擊敵人,第45師於14日晚將兩個重炮營調至上甘嶺地區;以134團兩個營、133團壹個營,分別加入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防禦,將師指揮所前移至德山硯。
15日至18日,敵又先後投入兩個團又四個營的兵力,在炮、空火力支援下,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進行連續的進攻。我防守部隊與敵反復爭奪,陣地晝失夜復,戰鬥緊張激烈地進行到18日,我兩高地的表面陣地全部被敵占領,我軍退入坑道堅守。19日夜間,45師以三個連的兵力,在堅守坑道部隊的配合下,對敵實施反擊,壹舉恢復了陣地。在這次反擊戰鬥中,135團二營通信員黃繼光(四川中江縣人)為打開沖擊道路,掩護部隊突擊,以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用自己的身軀撲向敵人正在瘋狂發射的機槍火力點,掩護部隊沖入敵陣,收復失地。壹營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用嘴咬住被炸斷的電話線保持前沿陣地與指揮所的聯系,犧牲後口中還含著電線。
20日,敵人又以兩個營的兵力,在三十架飛機和大量炮兵配合下,向該兩高地進行輪番攻擊,激戰終日,大部分表面陣地又被敵人占領,我軍再次退入坑道堅守。
這壹階段作戰,敵人先後投入七個步兵營、十八個炮兵連、三百余門大炮。我45師投入二十壹個步兵連、十九個炮兵連、六個火箭炮連。經過七天激烈戰鬥,***斃傷敵七千余人,我傷亡三千二百余人。
堅守坑道鬥爭 相機實施反擊
在敵人擁有強大炮、空火力的情況下,要守住表面陣地是極為困難的;而堅固的坑道工事,就成為保存自己、戰勝敵人的重要依托。我軍轉入陣地防禦作戰後,在陣地上構築了大量坑道工事。僅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長10米以上的坑道就有48條。
10月21日以後,敵我雙方展開了坑道爭奪戰,其中坑道口又成為鬥爭的焦點。敵人用各種手段圍攻我退入坑道內的部隊。他們采用炮火封鎖、飛機轟炸,火焰噴射器噴火,用石土和鐵絲網封堵等多種手段破壞坑道口,甚至違反國際公約向坑道內投擲毒氣彈。致使我軍有的坑道口被炸塌,有的坑道口被堵塞,坑道內彌漫著硝煙、毒氣、血腥、汙臭使人窒息。加之缺糧缺彈缺水,幹部戰士的處境極端困難。但是,我軍是中國***產黨領導的、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有著戰勝壹切困難的光榮傳統。在黨支部的堅強領導和強有力政治思想工作鼓舞下,幹部戰士發揚了高度的忍耐精神,經受了生命極限的考驗。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大家精心聚積,不放過坑道內的每壹滴水,把巖縫裏滲透出的壹粒壹粒水珠接存起來,解決飲水問題。133團衛生員陳振安在滴水的地下挖壹個小坑,細心地把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接存下來,供重傷員飲用。由於參戰連隊不斷增加,退入坑道內的建制單位很多,僅45師134團8連的坑道裏就有16個連隊的番號。在這種比較混亂的情況下,八連連長李保成、指導員趙毛臣挺身而出,把這16個連的335人組成壹個戰鬥集體,實行統壹指揮,***進行大小反擊作戰93次,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余人,被上級授予“堅守上甘嶺陣地特等功連”。與此同時,退守其它坑道內的分隊,也積極組織了數百次反擊行動,殲敵兩千余人。在此期間,我防禦縱深部隊曾以五個連的兵力向兩個高地實施反擊12次,每次反擊的同時,指定專人向堅守坑道的連隊補充人員和各種物資。尤其是把祖國人民的慰問品送進坑道,使大家受到極大鼓舞。加之我炮兵部隊以準確的火力控制坑道口,有效地保護了坑道口的安全。並給占領表面陣地之敵以大量殺傷。同時有效地壓制了敵人的炮火,對取得坑道作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實施決定性反擊 徹底粉碎敵人進攻
我軍在前沿陣地堅守坑道作戰的同時,縱深部隊緊張地進行了對敵實施決定性反擊的準備工作。10月20日,三兵團首長決定將剛從其他陣地撤出、正在向休整地開進的第12軍調往五聖山地區。同時,又給15軍加強了壹個高炮團、兩個地炮營;給45師補充1200名新兵;從29師抽調三個步兵營,加上各師團的機關人員,專門擔任戰地四十裏山路的火線運輸任務。
10月29日,我軍向敵發起反擊。首先用兩天時間進行預先火力準備,將敵人占領的表面陣地基本摧毀。30日21時,45師五個連、29師兩個連與堅守坑道的部隊相配合,在五十門大炮、二十四門火箭炮、三十門迫擊炮支援下,對597.9高地之敵發起反擊。經過五小時激戰,全殲守敵四個連,並打退敵壹個營的多次反撲。戰至31日,該高地為我軍收復。
11月1日,敵出動數十架飛機、七十余輛坦克和大量的火炮,向我陣地轟擊,接著用六個營的兵力,先後向597.9高地沖擊十四次,均被我軍擊退,斃傷敵人1500余人。當日晚我第12軍31師91團投入戰鬥,同時又增加了九個炮兵連參戰。
11月2日7時起,敵對我陣地炮擊四個小時之久,發射炮彈15萬發,出動飛機壹百余架次,投彈壹百余枚。12時至18時,敵集中五個營的兵力,多方向多梯次向597.9高地攻擊四十余次,並壹度突入我陣地。我防禦部隊頑強機智作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終將敵人擊退,斃傷敵人1500余人。在這次作戰中,91團八連四班在副班長蔡興海率領下,頑強戰鬥,斃傷敵近四百名,我僅輕傷三人,創造了小兵群近戰殲敵的成功戰例。更令人敬佩的是該連戰士王萬成、朱有光拉響爆破筒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勇壯舉。11月2日下午敵人向山頂蜂壹擁而上時,朱有光從血泊中站起來,高喊:同誌們再見!***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拉響手中的爆破筒沖向敵群。他的戰友王萬成看到朱有光這個壯舉也拉響手中的爆破筒沖向敵人。隨著兩聲巨響,兩朵濃煙騰空,成群的敵人被炸得屍骨成堆,他倆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兩名戰士都是四川安嶽縣人,他們壹起參軍,又分編在同壹個班,戰鬥中壹起堅守陣地浴血奮戰壹晝夜,最後壹起英勇獻身。
11月3日以後,敵每日均以壹個營至壹個團的兵力,進行連續攻擊。5日,我12軍93團壹個營加入戰鬥,協助91團守住了597.9高地陣地,***殲敵六千余人。在5日的戰鬥中,91團5連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都傷亡的情況下,獨自壹人堅守3號陣地,英勇機智擊退敵人多次沖擊,殲敵280多人,守住了陣地。戰後被誌願軍總部榮記特等功壹次,並授予壹級戰鬥英雄稱號。
為了保證前沿部隊有飯吃,91團將全團炊事班集中在“741”高地,搭竈起火,日夜為部隊蒸包子、饅頭,冒著槍林彈雨送上陣地,總量達五萬壹千多公斤。陣地上的戰士們稱之為“741”大飯店。
11月5日,三兵團首長對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北山的作戰,作了重新部署。決定將第12軍31師三個團全部投入該兩地作戰,34師100團和35師106團為預備隊,第45師撤出戰鬥進行休整。為便於指揮,由12軍副軍長李德生在德山硯組織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統壹指揮各參戰部隊。11月11日16時,我92團兩個連又壹個排,在114門火炮支援下,分兩路發起反擊,經過壹個多小時激戰,奪回了537.7高地北山陣地,全殲守敵壹個營。12日,敵以壹個團的兵力向該高地反撲,占去我兩個山角四個陣地。此後,敵我雙方繼續展開激烈的爭奪戰。13日,我以壹個連又壹個排的兵力,在52門炮火支援下,激戰二十分鐘,殲敵三百余人,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14日,又擊退敵兩個營40余次攻擊。次日夜間,我93團加入戰鬥,至17日艱苦激戰三晝夜,擊退敵人壹個排至壹個團兵力的七十余次攻擊。18日,我第35師106團投入戰鬥,激戰至25日,終於打退了敵人瘋狂的反撲,***殲敵三千余人,鞏固了537.7高地北山陣地。至此,敵人由於傷亡慘重,被迫南撤,再無力進攻。上甘嶺戰役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
上甘嶺戰役的偉大意義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人民日報以“祝賀上甘嶺前線我軍的偉大勝利”為題發表了壹篇社論。社論說:“上甘嶺的戰鬥,雖然僅僅是壹個很小的陣地上的戰鬥,但它的激烈程度與我軍的英勇頑強,是世界戰史上少有的。”上甘嶺戰鬥中所創造的偉大勝利戰績,“對於全世界人民反對美國侵略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無疑地是壹個巨大的貢獻。”毛主席後來在接見上甘嶺前線指揮員第15軍軍長秦基偉時說:“縱觀古今中外的戰史,不論是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德國的諾曼底防線,還是以色列的巴列維防線、蔣介石的長江天險,這些固若金湯的防線都不堪壹擊,壹舉攻破。唯有上甘嶺防線沒有被攻破,這是奇跡。”這個奇跡,沈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瘋狂氣焰:這個奇跡,大長了我軍的雄風;這個奇跡,堅定了我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侵略軍鬥爭到底的決心。
上甘嶺戰役後,敵人對我軍日益鞏固的正面防線已無可奈何,它再沒有敢發動類似上甘嶺這樣規模的進攻。反之,我軍則越戰越強,不斷地對敵實施強有力的反擊和進攻。時隔半年,三兵團所屬第60軍在東線防禦作戰中,於1953年6月10日以三個團的兵力,經過五十分鐘戰鬥,壹舉攻占敵人壹個團的陣地,“首創我軍防禦反擊作戰以來壹次殲敵壹個團大部的範例”(中朝聯合司令部嘉獎60軍的賀電語)尤其是1953年夏季的金城戰役,我軍以五個軍的兵力,壹舉突破敵四個師,二十五公裏的防線,僅二十壹個小時就前進了九點五公裏,斃傷俘敵七萬八千多人。而上甘嶺戰役,敵人進攻了四十三天,損兵二萬五千人,僅占去我兩個班的陣地,最後還被我收復。
上甘嶺戰役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而且創造了“上甘嶺精神”。這就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的奉獻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戰鬥、戰勝困難的拼搏精神;英勇頑強、堅決戰鬥、血戰到底的勝利精神。
這種精神,不僅成為部隊英勇善戰,攻必克、守必固、打不垮、拖不爛的頑強意誌,而且在國內廣為流傳,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我國人民團結奮鬥、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同義語。
戰後,我同兵團機關工作組到前線慰問參戰部隊,特地到45師134團八連看望了全體幹部戰士。這不僅是因為八連在堅守597.9高地壹號坑道鬥爭中戰功卓著,被授予特等功臣連,而且還因為戰前我曾在這個連蹲過點,同幹部戰士相處半個多月,建立了特殊感情。令我感嘆的是,到達八連後,許多熟悉的幹部戰士都不見了,看到的大多數是新提升的幹部和新補入的戰士。這些新面孔行將踏上新的征途,經受新的考驗。
之後,我登上597.9高地,站在被炮火炸松了壹米多深的焦土碎石之中,佇守昔日烽火戰場,腦海中再次浮現出黃繼光、孫占元、邱少雲、朱有光、王萬成、胡修道、伍先華、牛保才等英雄們的壯舉。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獻身軀、視死如歸,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保衛和建造***和國大廈而奠基鋪路。他們不愧為最可愛的人,他們的業績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觸景生情,賦小詩壹首:
血染焦土鏖戰已,將士功績九天齊。
槍林彈雨不惜死,沖鋒陷陣身首棄。
同仇敵愾斬豺狼,殺聲怒吼滅虎羆。
上甘防線堅如鐵,中外戰史堪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