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寫的那本新書《有味》怎麽樣?
汪涵出書,既不講電視臺的幕後花絮,也不賣弄自己的經歷,卻照樣引來壹大堆擁躉。這再次證明了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深知,文科生出書是本分,理科生寫小說才叫有才。同理,電視人寫電視,最多是抖點八卦猛料花邊新聞,讓人看過就忘,而電視人絕口不提電視,卻偏偏去寫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才叫劍走偏鋒。
這本《有味》壹***講了十個故事,有關十種正在漸行漸遠的民間手工技藝。為了讓這些故事離我們近壹點,作者常常用自己的經歷來作引子。比如《靖港香幹》,是從童年黃昏偷偷跑去溈水河邊看磨坊的奇異經歷講起的;《糍粑》的故事,來自兒時春節跟表哥去五舅家看大人打糍粑的記憶;《油布傘》讓他想起了故鄉蘇州養育巷裏奶奶牽著自己在雨中行走的身影:而《琴之樹》的起因,緣於自己與壹棵大樹的邂逅……這些故事,都透著濃濃的鄉愁——這不僅僅是壹個人的鄉愁,那些正在散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壹個時代的鄉愁。
這些故事的素材,除了親身經歷之外,還有壹些來自采訪,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兩者雜糅在壹起,讓人分不清是虛是實。盡管作者壹再聲稱這些民間技藝都是自己的嗜好,卻仍然擺脫不了刻意“擺拍”的嫌疑。比如他寫道:“如果我有兩條命,我壹定拿壹條做壹個快樂的木匠。”——類似的話經常出現,就顯得有些做作了。
為了把壹個故事說圓說好,有時候作者會把自己都給繞進去,比如那篇《墨想》,明明寫墨,卻從兒時的露天電影說起,然後又寫到南方小院裏的夜景,後來實在繞不回來了,只好說:“這些美好的事物,因為在那樣美好的時刻和我相遇,因此有了墨的質感和墨的重量。”——就算再意識流,這也未免太牽強附會了壹點。相比之下,那篇《好箭》則要順暢爽快多了,我猜那才是作者真正的愛好所在吧。
為了跟舞臺上的“動”形成反差,在這本書裏,作者刻意營造著壹種“靜”的氛圍。壹個以搞怪著稱的綜藝節目主持人,能夠保持壹顆冷靜的心,這是最讓人感動的。不過不要以為汪涵真的就此華麗轉身了,其實這不過是他“射出的壹支好箭”,只是為了把那個舞臺上的汪涵襯托得更加光鮮罷了。
合上這本《有味》,我特地找來地圖冊,沿著長沙城往北搜索,在壹條河邊找到了那個叫“靖港”的地方。因為這本書,讓這個小鎮壹下子變得有名,我想這就是名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