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究竟怎麽用,
空空導彈究竟怎麽用,
經過數代的發展叠代,空對空導彈很大程度上已取代機炮,成為戰鬥機最強大的武器。總的來看,空對空導彈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第壹個時期被稱為半主動雷達引導階段,以美軍的AIM-7麻雀等為代表。半主動雷達引導意味著戰鬥機在發射導彈之後,還需要用自己機上的火控雷達長時間照射對手戰鬥機,用來為導彈提供對手的詳細位置,這也限制了本機進行戰術機動來躲避對方導彈,因為壹旦自己進行機動飛行,很容易丟失目標。
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彈更像是勇氣的比拼,在雙方同時發射導彈的情況下,誰先做戰術機動開溜,誰的導彈就會失去引導從而變成壹枚無控火箭彈。如果雙方飛行員都很勇敢,最後甚至可能出現“極限壹換壹”的慘劇。
到了第二個時期,各國開始裝備如AIM-54、AIM-120等主動彈,不再需要載機保持雷達照射。主動彈其實更為簡單壹些,戰鬥機只需要鎖定對手壹次,機載計算機便會將對手戰鬥機的大致數據輸入到導彈控制系統,隨後便可以直接發射導彈。在導彈發射完畢後,戰鬥機便可以立刻進行戰術機動,擺脫對手的鎖定避免被擊落,這就是“射後不理”能力。比起半主動引導時期50公裏的射程,顯然主動導彈的射程要遠得多。
在美國AIM-120D導彈的宣傳中,雷聲公司表示這款導彈可以命中150公裏之外的目標。壹般來說,武器公司都會將導彈的最遠射程標註出來,也算是壹個噱頭,但AIM-120D真的可以輕松命中150公裏外的目標嗎?其實並不是這樣,輕信“奸商”的飛行員都沒什麽好下場。真要說AIM-120D的實際射程,大概在70公裏到80公裏左右,相當於個雷聲公司所謂的150公裏打了個對折。最遠射程表明這款導彈最遠可以飛行150公裏,但絕不代表著它能夠命中150公裏之外的目標。
現代導彈大多裝備了壹臺發動機,在發射後發動機會自動點火為導彈提供飛行動力,但是導彈發動機的燃料往往不算太多。據推測來看,AIM-120D發動機所提供的推力只夠導彈飛行約70-100公裏,剩下的距離大多是靠導彈的慣性飛行。對於現代戰鬥機來說,對付壹枚發動機已經關閉的導彈並不困難,只需要進行垂直機動便可以大大消耗對手導彈的剩余能量,隨後便能“逃出生天”。
如果AIM-120D的目標是大型運輸機或空中預警機,那麽其射程很有可能會達到100公裏。但如果AIM-120D的對手是壹架戰鬥機,那實際射程則就像上面所說的對折了。原因很簡單,導彈的目標往往不會在空中靜止不動,基本上都會進行機動躲避導彈。這時候就要引入“不可逃逸區”概念了,不可逃逸區指的是載機在該地區發射導彈,對手的機動過載在導彈過載能力之下,不論目標進行何種戰術機動都無法躲避。對於不同機型、不同發射角的情況,不可逃逸區也會不同,例如迎頭發射時候不可逃逸區就要比尾追範圍大得多。
正是由此,現實空戰中是不可能存在雙方在最遠射程上發射導彈,然後同時轉身躲避導彈的,因為這樣做就是在浪費彈藥。現代空戰中各國戰機會在對手進入自己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後再發射導彈,力爭最大限度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畢竟誰也不想上百萬美金壹枚的導彈變成昂貴的煙花。等到導彈發射完畢後,戰鬥機會打亂編隊立刻進行機動來躲避導彈,這些動作往往會被限制在壹片50x50千米的空域中。
壹般來說,戰鬥機只有兩次發射中距空空彈的機會,等到攜帶的四枚空空彈發射完畢後,便會進入視距內空戰狀態,這時就要用近距格鬥彈和機炮解決戰鬥。也正是因此,大部分戰機采用四中兩近的基本掛載方式,以力求在空戰中不浪費每壹克掛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