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線下對線上:沃爾瑪如何對抗亞馬遜

線下對線上:沃爾瑪如何對抗亞馬遜

意外的競價者

好貨當然是不愁賣的。TikTok即將被出售的消息壹經傳出,微軟和甲骨文這兩大 科技 巨頭就先後遞交了投標書。 有意思的是,在TikTok的競購者當中,我們還看到了壹個比較令人意外的名字——超市巨頭沃爾瑪。

最初,沃爾瑪試圖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以及軟銀結盟對TikTok進行收購,以謀求成為TikTok的多數股東。但在美國政府對交易期限進行了限制,並提出希望由壹家 科技 公司主導交易之後,Alpha-bet和軟銀就隨之退出,這壹聯盟因此瓦解。 不過,沃爾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TikTok的興趣,轉而和微軟合作,繼續謀求收購TikTok。

也有壹些消息認為,在這種方案下,沃爾瑪只能成為小股東,因而不排除其撇開微軟,獨立參與競價的可能,但到目前為止,沃爾瑪並沒有明確表示這壹意願。

在多數人眼中,沃爾瑪的業務壹直集中於線下商超,對於這樣的壹家企業來講,收購TikTok這樣壹個短視頻企業又有什麽意義呢?難道它是想要用TikTok來為自己的超市直播帶貨不成?

沃爾瑪是否還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線下商超巨頭?它試圖收購TikTok的目的又究竟何在?對於我們來說,又可以從沃爾瑪的相關舉動中獲得哪些信息和啟示?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沃爾瑪和亞馬遜的上半場

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沃爾瑪總是以亞馬遜的對立面出現在商學院的案例中。 為了襯托亞馬遜在電商領域的積極進取,沃爾瑪通常會被塑造成壹個因循守舊、固守線下基本盤、拒絕將業務數字化的角色。

在壹定意義上,這種關於沃爾瑪的敘事是正確的。從 歷史 上看,沃爾瑪接觸電商的時間很早,大約在1996年的時候,它就開始了自己的電商業務。不過,在最初的壹段時間裏,沃爾瑪並沒有認識到這種嶄新的商業形態所蘊含的價值,只是把它看作了對其線下業務的壹個無足輕重的補充。 至於亞馬遜,在當時的沃爾瑪眼裏,它只不過是壹家還算成功的網上書店而已,對自己的威脅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2000年時,恰逢互聯網泡沫破滅,當時的沃爾瑪CEO李·斯考特曾把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請到沃爾瑪總部,“***同商討壹些可能的合作”。當然,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合作”只是壹種委婉的說法,其真實意思其實是讓亞馬遜充當沃爾瑪的仆從,或者直接被沃爾瑪收購。我們並不知道當時這場會談的細節,但顯然進行得並不會太愉快。

因為如果沃爾瑪能夠給出讓當時身處困境的亞馬遜足夠心動的價格,那麽以後二十年的零售史就會徹底被改寫。然而,這壹切並沒有發生,因為在當時的沃爾瑪看來,亞馬遜並不具有很高的價值,沒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費太多的錢。

後來的 歷史 發展證明了沃爾瑪這次放虎歸山的失策。此後不久,亞馬遜就迅速地從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影響中緩了過來,並調整了自己的經營策略,從壹家經營書店為主的企業轉型成了“萬物商店”,隨後又從管道式的模式演化出了平臺模式,通過吸引獨立第三方商家的入駐迅速壯大了自己的經營規模。

在壹系列的操作之下,亞馬遜搖身壹變,成為了電商領域的霸主。 目睹亞馬遜的成功,沃爾瑪也逐漸清醒了過來,開始重視電商業務。本來,以沃爾瑪所掌握的資源,是很容易對亞馬遜形成反擊的。然而,事實上,沃爾瑪的電商策略卻十分笨拙。

在實踐中,它基本采取了線上線下彼此獨立的策略,線下的資源很難被利用起來 。舉例來說,在電商配送中,自提是壹種十分重要的形式,以沃爾瑪的線下資源,開通這個業務是十分容易的。但在現實中,壹直到2007年時,沃爾瑪才推出了這壹配送形式,憑空給亞馬遜讓出了很長壹段時間的優勢。

就這樣,在亞馬遜的淩厲進攻,以及沃爾瑪的步步失策之下,兩家企業的力量對比很快逆轉。到2015年時,亞馬遜的市值終於超越了沃爾瑪。這段 歷史 ,就是我們經常在商學院案例中看到的亞馬遜發家史和沃爾瑪衰落史。

沃爾瑪進軍電商

不過,沃爾瑪與亞馬遜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終結。就在亞馬遜的市值超越沃爾瑪的2015年,沃爾瑪內部發生了巨大的人事變動。雷戈裏·彭納(GregoryB.Penner)接棒羅伯森·沃爾頓(RobsonWalton),成為了沃爾瑪的新任董事會主席。與此同時,壹位從基層采購員做起,在沃爾瑪服務長達三十年的老員工董明倫(DougMcMillon)則被任命為了沃爾瑪的新任CEO。沃爾瑪的新壹屆領導班子就此誕生。

所謂新人新氣象。沃爾瑪的新領導班子壹成立,就給公司設定了全新的發展目標: 在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內部建造壹家互聯網企業。 由此,數字化和線上化從壹個局部的策略壹躍變成了沃爾瑪的整體公司戰略。

圍繞著新的公司戰略,沃爾瑪這個沈睡已久的巨人很快蘇醒了過來。為了彌補自己在電商領域的短板,沃爾瑪采取了自建和收購兩條腿走路的策略:

壹方面,它斥巨資建立自己的電商基礎設施。2015年,沃爾瑪投入11億美元對其線上零售網站以及購物APP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提升。2016年6月,沃爾瑪支付(WalmartPay)落地旗下所有店鋪,並為網購用戶提供兩日無低消免費送達。2017年7月,沃爾瑪開啟了名為“8號店”(StoreNo.8)的 科技 孵化器,專門為其電商及新零售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和支持。

為了完成自己的平臺布局,最近沃爾瑪又和著名的零售服務企業Shopify達成了合作,此後在Shopify建立網站的企業將可以直接導入沃爾瑪的網站。經過這壹系列的基建投入,沃爾瑪的電商能力獲得了巨大的提升。

另壹方面,它則利用手中掌握的巨額資金,在全球範圍內大肆“買買買”,收購、參股成功的電商企業。2015年7月,沃爾瑪收購了壹號店100%的股份。2016年6月,沃爾瑪獲得了京東10%的股份,並與京東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2016年9月,沃爾瑪收購了美國頭部雜貨電商平臺jet.com,順帶收編了其創始人馬克·羅爾(MacLore),讓壹直放話說要“殺死亞馬遜”的他成為了沃爾瑪電商業務的CEO。

2017年,沃爾瑪將收購的目標定在了服飾領域,壹口氣收購了Bonobos、Shoebuy等五大美國頭部服飾電商。2018年,沃爾瑪又以160億美元的巨資收購了印度最大的電商企業Flipkart……通過這壹系列的兼並收購,沃爾瑪的電商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擴張。 不僅讓它的電商覆蓋範圍迅速擴展到了全球,還迅速在服飾等重要的垂直領域建立起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收購,它還獲得了像羅爾這樣優秀的電商運營人才,這些人才都為沃爾瑪反擊亞馬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過自建和並購,沃爾瑪的電商業務實現了迅速的發展,很快就成為了GMV僅次於亞馬遜的美國第二大電商企業。不過,沃爾瑪這個倉促得來的“第二大”水分也很大: 壹方面,雖然名為第二,但從市場份額看,它和亞馬遜之間的差距依然非常大。 目前,亞馬遜在美國電商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大約是37%,而沃爾瑪只有5%左右。另壹方面, 迅速的並購雖然讓沃爾瑪的電商體量實現了暴漲,但卻給沃爾瑪的盈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們知道,電商發展的背後是需要巨大的物流和服務來進行支撐的。

對於沒有電商根基的沃爾瑪來講,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建設,需要花費壹筆巨大的投入。與此同時,相比於亞馬遜基於算法的定價方案,沃爾瑪壹向奉行的低價策略又限制了其收入。在這種背景下,攤子鋪得越大,虧損壓力也就越大。

在過去幾年中,沃爾瑪的電商業務幾乎每年都要付出數十億美元的虧損。面對這樣的局面,沃爾瑪不得不對自己過於激進的策略進行了調整,關閉了部分虧損比較嚴重的業務,並對剩余的電商業務進行了整合和優化。

壹些評論認為,沃爾瑪在電商領域的失敗意味著戰略的失敗。 他們認為,作為壹家線下的商超巨頭,沃爾瑪在早年錯失了電商發展先機本身固然是壹種遺憾,而在亞馬遜已經做大後卻積極投註電商,與亞馬遜正面交鋒則可以算得上是壹種愚蠢,而采用盲目擴張的手段來實現擴張則更是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對於這種觀點,我個人並不太認同。 這是因為,在亞馬遜成為電商老大的同時,電商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購物的壹種重要形式。 依托在電商領域的優勢,亞馬遜不僅可以蠶食本來由沃爾瑪等線下商超占據的市場,還可以通過發展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直接挑起對這些線下商超的戰爭。

從這個意義上講,沃爾瑪發展電商業務的首要目標本來就不是為了單純的盈利,而是為了縮小和亞馬遜之間的差距,同時積累各種必要的技術和經驗,為在線下迎擊亞馬遜做好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面臨不小的虧損,但這幾年來沃爾瑪的電商發展總體來講還是值得肯定的。

沃爾瑪和亞馬遜的“新零售”之爭

就在沃爾瑪積極發展電商業務,努力追趕和亞馬遜之間的差距時,亞馬遜則開始推廣其“新零售”戰略,試圖將其優勢延伸到線下。 2015年11月,AmazonBooks開業,亞馬遜進軍線下的步伐開始啟動。2017年5月,亞馬遜推出了用戶自主提貨的零售門店AmazonFreshPickup,用戶可以通過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方式,在門店完成生鮮購買。2018年1月,亞馬遜又推出了全新的無人零售店AmazonGo。借助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以及傳感器融合等技術,消費者在AmazonGo可以直接拿貨走人,實現“刷臉支付”。

如果說,書店、生鮮、無人店都只是小規模的戰略試探的話,那麽亞馬遜對全食超市(WholeFoods)的收購和改造就是大規模的進攻了。作為專註於高端有機食品的超市,全食在美國享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並在全美範圍內擁有四百余家門店。2017年6月份,亞馬遜宣布以137億美元的價格對其進行了並購,並花費了壹年的時間對全食的門店進行了改建。改建之後,遍布美國各地的全食就可以很好地扮演起亞馬遜的線下體驗店和前置供貨倉角色。由此,亞馬遜全面進軍線下的態勢就形成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亞馬遜,沃爾瑪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壹方面,沃爾瑪試圖依靠本身在線下的既有優勢來發展新的服務,以此抑制亞馬遜的優勢。 相比於亞馬遜,沃爾瑪優勢的最重要壹點就是其密布的線下網點。 正如沃爾瑪電商業務CEO所言,如果把這些線下網點視為倉庫,它們就是壹筆巨大的財富。

以物流為例:我們知道, 亞馬遜的物流是十分卓越的 ,依托其在全球的109個運營中心,它可以十分高效地把消費者訂購的商品送到他們的家門口。面對亞馬遜的這壹優勢,沃爾瑪推出了壹個更為激進的物流服務方案——InHomeDelivery。

InHomeDelivery的特點在於, 沃爾瑪配送員會把消費者訂購的貨物直接從附近的網點配送到客戶家裏,放入冰箱擺好 。為了緩解對陌生人進家的擔憂,配送員的背心上配有專有的實時流媒體攝像頭,可以將送貨現場視頻發送給客戶供查看。

目前,沃爾瑪已在堪薩斯城、匹茲堡和維羅海灘市等城市推出了這項服務,消費者只需要每月支付19.95美元的價格,就可以享受到這個“負距離”送達的服務。盡管這種激進的配送方案本身仍然存在爭議,但這壹方案的本身已經足以說明了沃爾瑪的配送實力,為其在與亞馬遜的線下競爭中贏得了壹分。

另壹方面,沃爾瑪也積極學習亞馬遜,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應用於經營。

和傳統的零售企業相比,亞馬遜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其中最關鍵的壹點就是數據驅動。在經營電商業務時,消費者的所有行為都會被平臺所監測、記錄,並轉化為數據,這就為亞馬遜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提供了可能。

在進軍線下時,亞馬遜也將這個優良傳統帶了過來。借助於傳感器、支付記錄等媒介,亞馬遜可以在自己的線下零售門店搜集大量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亞馬遜就能及時調整其經營策略。面對亞馬遜的壓力,沃爾瑪學得很快。

目前,沃爾瑪已經建立起了壹個頗具規模的數據分析團隊,負責對客戶信息、客戶行為以及來自外部媒體的數據進行搜集、分析。借助這些數據,沃爾瑪就可以及時掌握市場動向和供需狀況,不至於在和亞馬遜的競爭中落於下風。

除了積極應用數據外,亞馬遜還註重把各項新技術及時應用到線下。 面對亞馬遜的這壹策略,沃爾瑪選擇了積極的跟隨,並根據自身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便形成適合自己的方案。舉例來說,亞馬遜在線下門店積極推廣了無人零售的方案,用數字技術砍掉了門店的營業員,從而大幅降低了門店的成本。對於這個方案,沃爾瑪也很感興趣。

不過,作為具有長期運營線下門店的企業,沃爾瑪對於線下消費者的需求有更為深刻的洞察。它認識到,對於線下的消費者來說,不少時候都會需要店員的幫助。針對這壹現象,沃爾瑪並沒有試圖建立像AmazonGo那樣徹底讓消費者自助的門店,而是在減少門店營業員的同時,部署機器人和無人機。

這樣,消費者在需要尋找某商品時,就可以向機器人求助,隨後,機器人就會帶著他們找到這些商品。而在消費者沒有特別需求時,這些機器人還可以幫助整理貨架、清掃地面。為了保證讓這些機器人能夠有效地替代店員,沃爾瑪投入了大量的研發。目前,沃爾瑪在機器人和無人技術方面的專利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亞馬遜。

沃、亞之爭的啟示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會知道,和我們慣常的理解不同,如今的沃爾瑪已經不再是壹家傳統意義上的線下商超。至少從2015年起,它就已經積極地對自己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以圖在線上和線下全面應對亞馬遜的挑戰。

現在,我們重新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為什麽沃爾瑪要如此執著於對TikTok的收購。在我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出於對抗亞馬遜的需要。在最近壹兩年,直播電商在我國異軍突起,淘寶、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都創造了十分可觀的GMV。

在美國,直播電商雖然遠不及中國火爆,但其顯現出的流行趨勢卻是相似的。作為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很快就把握到了這壹趨勢。

從去年開始,亞馬遜就上線AmazonLive功能,借助這壹功能,平臺上的賣家可以十分簡便地進行直播,而買家則可點擊視頻旁邊的輪播圖或者視頻下方完成壹鍵購買。除了亞馬遜之外,包括Shopee、Lazada在內的其他壹批電商也陸續開通了直播功能,加入到了運營直播電商的行列。

顯然,亞馬遜等電商企業的這壹波操作又給沃爾瑪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果沃爾瑪應對不當,那麽不僅其好不容易爭來的電商老二地位可能不保,其在線下的地盤也可能因此而遭受“降維打擊”。正是迫於這樣的局勢,沃爾瑪才急於建立自己的直播電商業務。

然而,在亞馬遜等企業已經捷足先登的情況下,要成功地在直播電商領域殺出壹條血路又談何容易?考慮到這壹點,要憑空建立壹個直播平臺,倒不如去收購壹個成熟的直播平臺,然後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即可。

而在眾多成熟的直播平臺中,又有哪壹個比TikTok更為理想呢?從用戶數來看,它現在是美國最多的;從用戶的構成看,它觸達的是最有消費意願的年輕人群;從用戶粘度來看,它也是所有平臺中最高的。明白了這壹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沃爾瑪為何對TikTok如此垂涎了。

雖然亞馬遜和沃爾瑪之間的競爭主要發生在海外,但這場競爭所傳達出的信息以及帶來的啟示卻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首先,雖然電商發展迅猛,但它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線下零售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人認為電商可能徹底取代線下零售,成為零售的主要形式。然而,從亞馬遜和沃爾瑪的競爭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情況似乎並不符合目前的現實。

盡管亞馬遜的營收壹直在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以沃爾瑪為代表的線下商超的營收在下降,事實上,在近幾年內,沃爾瑪的營收壹直在上升。在壹些時候,其營收的上升幅度甚至還超過了亞馬遜。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從根本上說,這還是由零售的根本特征決定的。根據零售專家羅格·R·貝當古(RogerR.Betancourt)的說法,零售本質上是壹種多部門生產活動。除了提供商品之外,它還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 這些服務包括廉價性、多樣性、便捷性,以及消費體驗等。 顯然,對於壹個給定的零售商來說,要同時提供所有的這些服務是不現實的,因而它們只能針對性地提供其中的部分服務。

對於電商來講,它們提供的服務主要是廉價性和多樣性——相比於線下的商超,電商企業通常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組織更多的貨源,因而可以在價格和商品的多樣性方面上更有優勢。但與此同時,電商在便捷性和消費體驗方面卻具有先天的劣勢。

舉例來講,如果我們要想從網上買壹些針頭線腦之類的小東西,那麽恐怕配送成本都會高於貨物本身的價值,更不要說如果是要急用,我們根本等不到配送員送貨上門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附近有商超,我們多半會直接去那兒進行購買。 從這個角度看,即使電商再發達,它也無法完全取代線下零售的地位。

其次,雖然電商不會徹底取代線下零售,但傳統的線下零售也必須積極改造自我,否則就難免敗亡的威脅。 我們說線下零售不會消失,主要是針對整個行業而言的。但究竟未來是由誰來進行這些行業,這個行業還會不會是原來的樣子,這壹切卻並不確定。

事實上,壹旦電商企業積累了足夠的力量,它們就會試圖把這些力量積極引導到線下,去繼續搶占線下的市場。面對這樣的局勢,傳統的線下零售商想要固守原本的地盤,幾乎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線下零售積極對自我進行數字化、線上化的改造,其實並不能算是壹種偏離主業的業務拓展,而是壹種必要的戰略防禦。

再次,在面臨電商從線上發起的降維打擊時,線下零售企業應該圍繞本身的特點,積極挖掘競爭優勢,同時可以通過並購、聯合等方法,從外部引入資源和力量。 從總體上看,線下在與線上競爭時,通常是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線下就毫無勝算。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線下零售在便捷性、消費體驗等方面都有先天的優勢。

在和電商的競爭中,線下零售企業應當積極挖掘這些優勢,在這些優勢上努力培養出具有特色的運營模式,使其成為自己的殺手鐧。與此同時,線下企業也需要積極引入外部的技術、人才等資源。在資金允許時,可以考慮通過並購來實現這壹切,而在資金不足時,則可以考慮通過與其他企業的合作來實現這壹點。通過這些手段,線下的企業就可以有效地達到借勢的目的,從而有效地對抗線上企業所發起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