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帶伍字的文言文

帶伍字的文言文

1. 五字經典古文成語有哪些

隔三差五: 比喻時常發生

五雷轟頂: 比喻不得好死

五裏霧: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五大三粗: 形容人高大粗壯,身材魁梧。

五雀六燕: 比喻雙方輕重相差不多。

五日京兆: 京兆:即京兆尹,古時國都所在地的行政長官。比喻任職時間短或即將去職。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經掃地: 五經: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也指聖人之道泯滅。

五角六張: 角、張:星宿名。形容七顛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順利。

五脊六獸: 用於宏偉的宮殿屋頂建築。也形容心煩意亂,忐忑不安。

五黃六月: 指陰歷五、六月間天氣最炎熱的時候。

五馬分屍: 古代的壹種酷刑,用五匹馬分裂人的頭和四肢,又稱“四裂”。比喻硬把完整的東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五零四散: 形容零星渙散。

五內俱崩: 傷心得連內臟都破碎了。形容極度哀痛。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準。指古代音律。後也泛指音樂。

五行八作: 泛指各行各業。

五行並下: 五行文字壹並看。形容讀書速度快。

五虛六耗: 比喻弄虛作假。

五言長城: 稱譽善於作五言詩的好手。

五合六聚: 比喻屢次聚合到壹起。

五色繽紛: 形容色彩紛繁艷麗。

五色無主: 五色:指人臉上的神采;無主:無法主宰。形容恐懼而神色不定。

五子登科: 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

五月糶新谷: 五月裏稻谷尚未熟,就預賣新谷。比喻十分貧窮。

五月披裘: 比喻清高廉潔。

五世其昌: 世:代;其:時間副詞,交要。五世之後,子孫昌盛。舊時用於祝人新婚。

五鬼鬧判: 許多小鬼戲弄判官。劇目名。舊時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對自己不滿或輕蔑的人所戲弄。

五羖大夫: 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賢才的大夫百裏奚。

五谷不升: 莊稼不生長。指災荒之年。

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2. 帶五字,六字和百字的詩句

帶"五"字的詩歌

南園 作者:李賀 朝代:唐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送朱大入秦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避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壹片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作者:王勃 朝代: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題榴花 作者:朱熹 朝代:宋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帶"六"字的詩歌

潮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早潮才落晚潮來,

壹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復暮,

杭州老去被潮催。

無題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題西太壹宮壁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柳葉鳴蜩綠暗,

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頭想見江南。

憶秦娥 作者:朱淑真 朝代:南宋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

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

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帶"百"字的詩歌

江南春

作者:杜牧 朝代:唐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畫眉鳥 作者:歐陽修 朝代:北宋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從軍行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孤桐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淩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3. 帶五字,六字和百字的詩句有哪些

1帶五的詩句:南園 作者:李賀 朝代:唐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帶六的詩句:潮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早潮才落晚潮來,

壹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復暮,

杭州老去被潮催。

帶百的詩句:江南春 作者:杜牧 朝代:唐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帶五的詩句:

南園 作者:李賀 朝代:唐

男兒何不帶鉤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釋義:

南園是李賀家鄉福昌縣的昌谷是個依山帶水的地方,有南北二園,南園是李賀讀書之處。

他說有那麽壹朵花,在草叢中盛放,花色紅白相間,艷如越女之腮,可惜黃昏後這樣嬌艷的花朵竟會雕謝,不能為我停留,而是嫁與春風,隨風而去。

4. 求五篇文言文帶原創翻譯

文言文段翻譯

原文:有旅者夜行值雨,遂赴友人家投宿焉。友人見不速之客,甚喜,將殺雞遇之。旅人憐雞,佯言茹素,遂不殺雞。夜宿至三更,忽聞雞鳴甚急,以為黃鼠狼來也,遽起逐之。俄而墻倒,適壓客房。主人驚而起,以為客斃矣,舉燭而索,客乃在此雞籠旁。蓋雞感恩,促其起床也。

譯文:有個旅行的人半夜趕路碰上大雨,於是奔赴朋友家裏借住。朋友看到突然造訪的客人,非常高興,將要殺雞招待他。旅人憐憫雞,謊稱自己(只)吃素,於是(主人)沒有殺雞。睡到半夜三更時,(客人)突然聽到雞叫得很急,認為是黃鼠狼來了,急忙起床驅趕它。不壹會兒墻倒了,正好壓垮客房。主人受驚起床,以為客人被壓死,舉著燈燭來找,原來客人卻站在雞籠旁邊。大概是這只雞感謝他的活命之恩,催促著他從床上起來的吧。

5. 帶wu字的成語或者詩句或者是文言名句,只要發wu的音就可以,哪個

1 抃風舞潤抃:鼓掌;潤:雨水。

如燕在風中飛翔,象商羊在雨中起舞。原指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

後比喻意氣相合。伯歌季舞伯:大哥;季:小弟。

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間親密無間。

筆歌墨舞指文筆奇妙精采。百獸率舞各種野獸,相率起舞。

舊指帝王修德,時代清平。不舞之鶴舞:舞蹈。

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

也用來譏諷人無能。村歌社舞指民間歌舞。

吹彈歌舞演奏管弦樂器,唱歌跳舞。泛指音樂舞蹈娛樂活動。

楚舞吳歌泛指江南的輕歌曼舞。長袖善舞袖子長,有利於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鉆營,會走門路。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長衣袖合於舞蹈,本錢多便於做生意。比喻有所憑藉,事業容易成功。

也比喻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鉆營,會走門路。鳳歌鸞舞神鳥歌舞。

比喻美妙的歌舞。飛龍舞鳳原形容山勢的蜿蜒雄壯。

後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蜂舞並起蜂舞:雜亂紛繁。

象蜂起舞壹樣興起。形容紛紛地壹起都來了。

鳳舞龍飛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鳳舞鸞歌①形容美妙的歌舞。

②仙舞的兩支曲名。鳳舞龍蟠鳳凰飛舞,蛟龍盤曲。

形容相配得當。鳳舞龍盤鳳凰飛舞,蛟龍盤曲。

形容相配得當。同“鳳舞龍蟠”。

鳳儀獸舞表示聖賢教化的功效極大,能使神異的鳥獸奮然起舞。歌樓舞館指演奏樂曲、表演歌舞的場所。

孤鸞舞鏡孤鸞:無偶的雄鸞。失偶的雄鸞對鏡悲鳴。

比喻失偶的人觸物傷情,形影相吊。歌樓舞榭榭:建築在高臺上的房屋。

為歌舞娛樂而設立的堂或樓臺。泛指歌舞場所。

歌扇舞衫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舞的裝束、用具,即指歌舞。

也指能歌善舞的人。歌臺舞榭榭:建築在高臺上的房屋。

演奏樂曲、表演歌舞的場所。鼓舞歡忻形容高興而振奮。

同“歡欣鼓舞”。鼓舞歡欣形容高興而振奮。

同“歡欣鼓舞”。鼓舞人心鼓舞:振作,奮發。

振奮人們的信心。增強人們的勇氣。

歌舞升平升平:太平。邊歌邊舞,慶祝太平。

有粉飾太平的意思。歌舞太平邊歌邊舞,慶祝太平。

指粉飾太平。歌鶯舞燕歌聲宛轉如黃鶯,舞姿輕盈如飛燕。

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勢大好。歡忭鼓舞形容歡樂振奮,感情激動。

同“歡忻鼓舞”。紅飛翠舞紅、翠:指服裝的色彩,泛指各種顏色。

形容婦女們穿著各種顏色的漂亮衣服,盡興嬉戲,熱鬧非凡的情景。花飛蝶舞鮮花和蝴蝶隨風起舞、飄飛。

比喻年輕女子的走路姿勢柔美輕盈。酣歌恒舞形容縱情歌舞,耽於聲色。

緩歌慢舞柔和的歌聲和舒緩的舞姿。同“緩歌縵舞”。

緩歌縵舞柔美的歌聲和舞姿。酣歌醉舞形容縱情歌舞,耽於聲色。

同“酣歌恒舞”。歡呼鼓舞形容歡樂興奮之極。

恒舞酣歌恒舞:長時間地舞蹈;酣歌:沈湎於歌樂。長時間地舞蹈,盡情地歡歌。

形容生活奢靡,不務正業。歡忻鼓舞形容歡樂振奮,感情激動。

歡欣鼓舞歡欣:欣喜;鼓舞:振奮。形容高興而振奮。

2 唐·謝學士: 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 唐·杜甫: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李商隱: 落時猶自舞,掃後更聞香。

唐·岑參: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唐·杜牧: 霓裳壹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希金森: 如果沒有周圍人的鼓舞,天才也會感到孤獨。愛默生: 社會是壹個化妝舞會,人人都掩飾著自己的真面目,但又在掩飾中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迪·巴爾塔: 世界不過是個舞臺,人們都戴著面具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非洲: 誰也不願在獅吼下舞蹈。

《禮記》: 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天地大舞臺,舞臺小天地。

唐·李白: 萬裏橫戈探虎穴,三杯劍舞龍泉。 培根: 舞蹈是有節拍的步調,就像詩歌是有韻律的文體壹樣。

司湯達: 嘻笑是虛偽的舞臺,真理是嚴肅的。 宋·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樓頭楊柳目,玉人歌舞未曾歸。

車爾尼雪夫斯基: 壹個沒有受到獻身的熱情所鼓舞的人,永遠不會做出什麽偉大的事情來。 卡貝爾: 真正優秀的悲劇應該在人類的靈魂舞臺上上演,讓人的理性做唯壹的觀眾。

6. 表示懷念友人的五字古文

登臨無限趣,恨不與君同。

——《登樓憶友》年代:唐 作者:子蘭

同人久別離,消息不曾知。心似長堤柳,千絲又萬絲。

——《憶友》年代:宋 作者:釋文珦

蕭蕭檐角雨,冉冉雨中舟。年老難於別,春寒重卻愁。風窗亂書葉,塵壁暗燈篝。夜半無來雁,披衣對小樓。

——《憶友》年代:宋 作者:葉茵

閶闔風高白露秋,蘆花如雪動邊愁。故人迢遞天南北,明月娟娟獨倚樓。

——《秋日憶友》年代:宋 作者:張同甫

日晏論文雪滿林,春寒還似歲殘深。遙知郭裏無人見,獨對高原生遠心。

——《春雪稍積林樹扶疏可愛因憶城中諸友》年代:明 作者:施漸

望采納~~~~~~~~~~~~~~~~~

7. 求描寫書房的文言文(五○○字)

項脊軒誌(明 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壹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註;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萁,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價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壹,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禽,已為墻,凡再變矣。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壹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於茲。 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壹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此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頃之,持壹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辯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 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壹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誌,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8. 之、為、其、也、以,五字的含義及用法文言文中,“之”、“為”

簡單用法如下:(壹)“之”的常見用法:代詞、助詞1、“之”作代詞(1)充當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可表單數,也可以代表復數;多充當動詞的賓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它”、“他們、她們、它們”等.(2)“之”可以活用作第壹人稱代詞或第二人稱單詞.(3)作近指代詞,壹般居於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作定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2、“之”作助詞(1)連接定語與中心語,表示領屬、修飾,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表示同壹關系時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種、這樣的、那樣的”.(2)用於主謂結構之中,使之不能獨立或變成名詞性偏正詞組,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賓語.(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起提賓與強調的作用,可不譯.(二)“其”的常見用法:代詞、語氣詞、連詞1、代詞(1)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或事物,充當定語,相當於“第三人稱代詞+之”或“名詞+之”.(2)作指示代詞,充當定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這”、“那”.(3)“其” 可活用作第壹人稱代詞或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我”、“您”.2、語氣詞用法的“其”壹般表示測度、反詰和祈使的語氣.如: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表測度)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表反詰)吾子其無廢先王之功!(表祈使)3、連詞用法的“其”表假設關系與選擇關系.如:其若是,孰能禦之?(表假設)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表選擇)(三)“以”字常見用法:介詞和連詞1、介詞“以”字是個常用的介詞.它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等組成介賓短語,經常用作狀語,也用作補語.(1)引進行為依賴的工具或憑借,相當於“用、拿”.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中的“以”.(2)表示憑借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如“騫以郎應募使月氏”中的“以”.(3)引進動作行為的協從者,相當於“率領”.如“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中的“以”.(4)表示時間,相當於“在、於”等.如“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壹月八日卒”中的“以”.(5)引進行為所依賴的方式,相當於“按照”.如“餘船以次俱進”中的“以”.(6)引進行為發生的原因,相當於“因為”.如“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中的“以”.(7)引進行為起自的處所,相當於“從”.如“後以中牟反,入梁”中的“以”.(8)引進行為所與對象,相當於“和、與”.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中的“以”.2、連詞連接動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及句子等.(1)表順承關系,相當於“而、就”.如“虜魏太子申以歸”中的“以”.(2)表示偏正關系.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3)表目的、結果關系,相當於“用畫、因而、為了”等.如“晉候復假道於虞以伐虢”中的“以”.(4)表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如“夫夷以近,則遊者眾”中的“以”.(5)連接因果復句,表原因,相當於“由於、因為”.如“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中的“以”.(四)“為”的常見用法:介詞和連詞1、介詞(1)引進動詞作行為涉及對象,相當於“給、替、對”.如“為長安君約車百乘”中的“為”.(2)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於“因為”.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紂亡”中的“為”.(3)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相當於“為了”.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中的“為”.(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中的“為”.2、連詞主要用於假設復句中充當假設連詞,相當於“如果”.如“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之,必掩口”中的“為”.(五)“也”字常見用法:語氣詞1、表示直陳語氣,用於句尾.如“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中的“也”.2、表示語氣停頓,位於句中.如“午也可”中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