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哥特風到底是什麽風格?

哥特風到底是什麽風格?

文/大臉

-

-

皮特、德普和周董的作品中,原來都曾使用過壹種風格元素。

看到標題並不知道哥特風是什麽的人,可以先看下面四幅圖推測壹下。

-

▲法國巴黎聖母院、蒂姆·波頓電影作品《僵屍新娘》《理發師陶德》、英劇《IT狂人》中的驚艷哥特男Richmond

-

周傑倫的《以父之名》、德普參演的蒂姆·波頓電影作品、歐洲中世紀的古堡等等,常常被人們用“哥特風”來形容。但哥特風到底是什麽風?

▍哥特的文化根源

提起哥特,我們總是不免想起中世紀的古堡和廢墟、兇殺暴力的故事情節和陰森神秘的恐怖氣氛,不自覺地將哥特等同於壹種陰郁、暗黑與決絕的基調。

然而,哥特真的就只是陰郁黑暗嗎?

所謂“哥特”(Goth),最早指居住在北歐,屬於條頓民族的哥特部落。在漫長的民族遷徙中,條頓民族與羅馬帝國沖突不斷,條頓族征服了許多民族,也在征服後被迅速同化。幾個世紀後,這個民族消失了。

-

▲條頓騎士,其戰甲和旗幟的風格很“哥特”

-

但是哥特文化並沒有隨著民族消亡而消失。多年以後,意大利人法薩利從歷史的塵埃中找出“哥特”壹詞用以形容中世紀的建築風格。彼時的哥特文化(Gothic)壹詞來源於Gott,意為“上帝”。高聳的尖頂、厚重的墻壁、狹窄的通道、彩色的玻璃窗,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面容醜陋的卡西莫多在神秘陰郁的巴黎聖母院中穿梭,為了追隨透過玻璃的光傳遞而來的神性。

▍哥特風的風格界定

十二世紀時,法國聖丹尼修道院拆除改建為教堂,成為歷史上第壹座哥特教堂。在以這座教堂為原型的電視劇《聖殿春秋》中,主角湯姆曾對哥特教堂展開定義“The light is everything”(光就是全部)。

-

▲法國聖丹尼教堂

-

▲《聖殿春秋》的海報和劇照

-

可能最早的哥特生於黑暗,長於黑暗,卻執著地朝著反方向走,去追隨那微弱的光,渴望借著暗黑憂郁的符號去喚醒對生命的信仰。

而到了十八世紀,霍勒斯·沃波爾寫下《奧特朗托堡》這壹小說後,“哥特”便開始走上與“黑暗恐怖”難舍難分的“不歸路”。

作為哥特小說的開山之作,《奧特朗托堡》講述了籠罩在沈重預言之下的曼弗雷德家族的故事。

由於祖先曾篡奪奧特朗托城堡,有預言稱曼弗雷德家族將敗落,合法主人將出現。果然,城堡主人唯壹的兒子在舉行婚禮之日被從天而降的頭盔壓死,女兒也被他親手錯殺。在神秘恐怖的境況下,他不得不將城堡還給其真正的主人西奧多。

霍勒斯出身顯赫,父親第壹代奧福德伯爵羅伯特·沃波爾曾是英國內閣的實際掌權者。他的童年在議會度過,先後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接受教育。畢業後他雲遊四海,壹擲千金在特威克納姆購置了壹片名為“草莓坡”的農莊。

-

▲霍勒斯·沃波爾

-

“我要按自己的趣味將這裏建成哥特式的小城堡。”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如此寫道。

經過精心的設計與修建,草莓坡進化成了草莓山莊,甚至被認為是哥特式建築在全歐洲的樣板。

-

▲草莓山莊

-

“我覺得我是在壹個古堡裏,在那個大樓梯的最高壹級,我看到壹只穿盔甲的巨手。”在草莓山莊就寢的某個夜晚,他被這個噩夢激發了靈感,當年晚上便開始伏案寫作,也就有了我們剛才提及的那部《奧特朗托堡》。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哥特從後朋克運動中脫離出來,衍生出哥特音樂、哥特影視以及哥特服飾等多方面文化分支。

與朋克音樂不同,哥特音樂對政治運動不聞不問,充滿更多更唯美的頹廢。壹方面是精細的美感,壹方面是冰冷的陰暗,在二者***存帶來的不協調中,存有旋律中對生命力的本能追求。

-

▲美國哥特金屬樂隊Evanescence

-

在周傑倫早年作品《以父之名》中,低聲的旁白,高亢的女聲,鼓點吉他與詭異的尖叫迅速將人代入恐怖氣氛中。主副歌部分以教堂聖歌式的唱法作為和聲,加上時有出現的美聲,令人驚顫恐懼的同時喚醒懺悔謙卑的心。

▍哥特風的文化代表

若要說到哥特風格的影視作品,便不能不提蒂姆·波頓。其實在《大英百科全書》中,並沒有“哥特電影”這壹詞條的存在。但這壹點也不妨礙天才的蒂姆?伯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電影文化天衣無縫地融合在壹起,給哥特題材註入全新的生命力。

壹部《剪刀手愛德華》,在強烈的孤獨和痛苦背後,仍帶給觀眾滿滿的溫情。除此之外,《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僵屍新娘》等電影,同樣是恐怖外表下溫馨美好的故事。

-

▲《剪刀手愛德華》劇照

-

除了蒂姆·波頓的作品,其他同樣著名的經典哥特電影還有被譽為“哥特教科書”的《烏鴉》,以及由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聯袂出演的《夜訪吸血鬼》。

-

▲《夜訪吸血鬼》劇照

-

至於哥特服飾,常常是層層疊疊的黑色,尖尖的鞋帽,再搭配慘白的皮膚——這可能源於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皮膚是貴族的標誌”的審美——雖然在路上看到會讓人倒退三尺,但誰也不能否認它鮮明的個性,基本只需看壹眼,我們就可以將身著這種類型服裝的人歸為哥特壹族。

-

▲融合維多利亞時代服裝風格的哥特風女裝

-

▲T臺上的改良哥特風時裝

-

▲萊比斯音樂節上哥特造型的觀眾

-

哲學家伯克在《關於崇高美和秀麗美概念來源的哲學探討》中曾指出:“任何可以使人感覺痛苦和危險的東西都可為崇高美之源。”

孤獨而焦慮的人們似乎天然渴求崇高美,渴求能處於某種安全地帶,渴求哥特文化中的破壞力、威脅和傷害帶來痛快的審美快感。

誰不是呢?徘徊在希望與絕望之間,每時每刻容忍著漫無盡頭的無望和仿徨。

唯壹不同的應該是,城堡裏、深淵底、暴風雨中、皎潔月光下,哥特文化裏的人物們始終飽受精神反常的折磨與死亡意識的拉扯;而我們蓋上書,關上電腦,明早太陽出來,都還要走出家門,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

(《青年文摘·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