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壹代操作系統究竟是什麽模樣
每壹代信息產業都會誕生新壹代的操作系統。因為每壹代信息產業都會誕生不同的平臺,每壹代平臺都由新壹代的操作系統所驅動。PC時代有Windows,移動時代有Android和iOS。
PC已成昨日黃花,而移動互聯網已然停滯不前,對於大多數互聯網企業以而言都在展望下壹個爆發點——下壹個平臺究竟是何種模樣?下壹個流量富礦究竟在何方?按照“每壹代平臺都由新壹代的操作系統所驅動”這個角度來看,下壹代操作系統可能也會因此誕生。
縱觀如今的產業發展來看,下壹代操作系統很可能就是IoT操作系統。
手機為基礎的IoT布局已經失效
IoT不是趨勢,而是現實。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氣數已盡,很難再有太多商業形態的創新,也很難再創造出太多新的平臺。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我們看到很多企業曾經試圖以自家基於安卓定制的Rom為基礎,進行智能家居、智能互聯網的布局。幾乎所有互聯網手機廠商的思路都是如此。
曾經這些手機廠商的設想非常美好——以智能手機為中心,控制家庭中的其他智能設備,以此推動IoT的前進。但事實上我們發展,智能手機為中心的戰略沒有起到太多作用。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只能控制自家的硬件,沒辦法帶來太多的想象空間。手機很大程度上只起到了遙控器的作用。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有原因的。國內智能手機基本都是以安卓定制Rom為核心,能夠連接的設備本身非常有限。加上安卓碎片化嚴重,國內幾乎每個廠商都有壹套自己的Rom,Rom只會連接自家的服務和設備,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諸侯割據,很難有太多的想象空間。
所以2015年的悉尼思想領袖峰會(The Reimagination Thought Leaders Summit)上,IoT之父凱文·艾希頓就曾談到:不是我說,那些智能酒瓶、智能比基尼、智能水杯什麽的,都是渣渣!
在這位1999年就提出“全球物品信息實時***享的實物互聯網”的老教授眼中,IoT的真正奧義在於高效化的大數據,而不是這些過家家的玩意兒。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問題。人們常說移動互聯網之後是人工智能的階段。但人工智能這個階段並非孤立存在的,因為我們常說的人工智能往往是和大數據、雲計算是孿生的。而且這個環境中,幾乎所有硬件、軟件、服務都跑在雲端,構建起壹套萬物互聯的系統。
在這個環境下,需要有壹個平臺或者說是壹個系統能夠把軟件、硬件以及服務串聯在壹起,這個平臺或者說是系統很可能就是IoT操作系統。
(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下壹代網絡生態圈)
(資料來源《弘則研究:人工智能下的物聯網生態圈 從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
馬雲之前在馬來西亞演講時曾經很隱晦地談到過IoT操作系統——當妳在壹部電話裝壹個操作系統,打電話只占了 20%的使用。今天,80%的時間,手機並不是用來打電話的。想像壹下,如果我們在汽車上裝壹個操作系統,或者我們壹個操作系統內置於壹盞燈,壹個電冰箱或洗衣機,世界就發生改變了。
我們深入思考便會發現,給壹盞燈,壹個電冰箱或洗衣機準備的操作系統恰恰是正是IoT操作系統。
IoT操作系統不是趨勢而是現實
IoT操作系統不是趨勢,而是現實。據Gartner預測,到2020年IoT帶來的經濟附加值將達到1.9萬億美元。因此,各國目前都針對IoT制定了不同的發展戰略,如“中國制造2025”、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等。
因為IoT不是壹個簡單的手機Rom和硬件、服務連接,而是需要能夠系統化、結構化地收集數據,提供服務。所以IoT的需要的不僅僅是個Rom,而是個OS。
(物聯網也被稱作是互聯網3.0)
(資料來源:《阿裏研究院:互聯網3.0,未來15年會發生的事情》)
我們從OS的解釋就能看出這個問題來——OS的英文全稱是Operation System,也就是常說的操作系統,用來管理全部硬件和軟件資源,比如控制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等。
對於IoT系統來說,要集中收集、管理、處理數據後向合作夥伴、行業開放,基於該平臺行業夥伴可以開發應用。此外IoT系統非常重要的壹點還需要網絡接入,網絡接入包括有線接入和無線接入。
網絡接入表面上看貌似現有的網絡也能滿足,實際上IoT的發展也受限於現有網絡。如果按華為預計,到2020年,IoT設備數量連接將會接近1000億(現階段僅為70億),新部署的傳感器速度將達到每小時200萬,到了那個時候,目前的網絡不僅難以承擔負載,就連現有的網絡速率和延時情況,也遠不能夠確保遠程精確控制類工業級產品的安全和可靠——這就需要專門接入5G網絡的芯片、系統以及終端。
(華為所設想的物聯網架構體系)
(資料來源《華為:***建可信可管的物聯網世界》)
綜合以上諸多因素來看,其任務之重,非簡簡單單的壹個Rom可以完成。非要OS才能完成其中繁重的任務。所以妳會發現,三星在今天會逐漸把三星的安卓定制系統放在壹邊,而是主攻自家的Tizen和SmartThings。
而阿裏這樣的企業也會加大力氣推動基於Linux的YunOS落地。這款OS搭載了阿裏自主設計、架構、研發的虛擬機,采用HTML5構建了基於雲計算的運行環境和移動雲應用框架,同時提供了本地應用的運行環境,需要完成應用層、架構層、系統層等所有的研發工作。
這款系統不僅僅可以跑在手機上,真正核心的優勢在於可以跑在汽車、電視、冰箱以及其他的工業設備之上。而且真正可怕的是,由阿裏YunOS主導的ID2(InternetDevice ID)在ITU-T(國際電信聯盟通信標準化組織)成功立項。ID2將由阿裏YunOS發行,固化在芯片中,成為IoT設備裏的身份標識。背後還有阿裏的雲計算作為支撐,能夠滲入到工業生產以及商業基礎設施之重。其格局是手機Rom所無法比擬的。
而且阿裏今天在IoT層面的布局包括阿裏雲、阿裏智能、YunOS等事業群組,這壹個個板塊***同打造IoT時代的服務平臺,能夠為企業和創業者賦能。
(阿裏在IoT領域的布局)
(資料來源:《阿裏研究院:互聯網3.0,未來15年會發生的事情》)
可以說,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科技巨頭都在都在試圖開發自家的IoT操作系統。
像華為這種通信巨頭就有自己的IoT系統Liteos。Liteos的系統體積只有10KB,是目前世界上最輕量級的IoT操作系統,同時它是開源的,華為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第三方夥伴采用該系統,在華為的數據基礎上開發行業應用。
今年4月還有外媒報道稱,谷歌正在開發壹個代號為“Brillo”的AndroidIoT系統。昨日,在美國舊金山Monscane中心舉行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正式推出了這個以Android為核心的Brillo系統。
Brillo是出自Android,所以在設備配對和設置上將非常方便,任何Android設備都可以輕松與Brillo智能設備對接,並實現控制。除了Brillo,谷歌還發布了Weave跨平臺協議。這款協議可以連接雲端、手機和Brillo支持的設備,比如Nest旗下產品。
“我們希望打造壹種自然無縫的方式讓智能家居互聯互通。”谷歌Sundar Pichai透露,NEST團隊將傳統設備進行了更新,並與安卓團隊合作,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其實微軟也在為未來的IoT操作系統做準備。俄羅斯的WZor近日在推特上表示,微軟正在研發Windows Cloud操作系統,這款操作系統預計將會在2020年登場,這款操作系統的特別之處在於必須連接到互聯網才可以使用完整功能,離線模式僅僅提供了非常基礎的功能。微軟還在微軟與GE、西門子等制造業巨頭達成雲端合作,更好地服務IoT用戶。
其實不僅僅是這幾家公司,我們可以從這份表格中看出到底有多少科技巨頭涉足IoT系統:
2013年Intel 創立IoT事業部,次年即投放產品Intel IoT Platform。該平臺旨在幫助企業用戶更便捷地測試、投放和保護設備。
2015年亞馬遜雲計算服務IoT平臺讓連接設備輕松安全地與雲端應用進行交互。
2015年微軟IoT套件發布,結合了雲計算、存儲領域多年技術積累,幫助企業收集、整理、處理信息。
2016年思科斥資14億美元收購聯網通訊平臺Jasper全部股權,擴充和完整已有的物理聯網生態系統。
2014年, 騰訊推出QQ物聯,以硬件產品為主,面向傳統硬件、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車載、健康設備等多個領域開放。
2015年IBM推出Bluemix IoT 服務,提供了簡單且強大的功能將全球不同種類的設備和應用程序互聯起來。
2015年,百度發表百度IoT,將與ARM、MTK、科通芯城、TI、博通等產業領軍戰略合作夥伴壹起,***同推動中國IoT產業的發展。
下代操作系統將是人工智能與IoT應用的統壹
綜上來看,人工智能和IoT的應用在雲平臺上實現統壹是下壹代網絡生態圈的雛形。
(物聯網產業的應用產業結構圖)
(資料來源《弘則研究:人工智能下的物聯網生態圈 從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
2016年2月29日,阿裏巴巴推出IoT戰略時,阿裏巴巴CEO張勇就曾表示,阿裏會堅持用大生態的思路推動IoT生態的繁榮,阿裏不會做智能硬件,而是利用電商,雲計算和操作系統等強項,提供基礎服務賦能商家,阿裏會把工業制造和產品設計的創新機遇留給合作夥伴。
其實從“不會做智能硬件”這壹點就可以看出巨頭IoT真正該有的思路——在萬物互聯思維框架下,人工智能與IoT統壹的系統深度挖掘龐大數據背後的價值,靈活應對隨時可變的應用場景,確保傳感器、監控、現場設備之間開放、安全的通信,並可實現雲端遠程管理與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阿裏這樣的巨頭在IoT層面上的布局以及思路目前來看都是較為超前的。而YunOS目前在IoT方面的布局以及獲得的成績也是可喜的,尤其是當去年互聯網汽車發布後,YunOS所能夠為萬物互聯網帶來的想象力也超越了原本的構想。
IoTPaaS平臺Xively分析曾預估,截至2020年,全球將有400-800億設備接入IoT,其中政府設備至少占77億,總金額約21億美元,預計投資回報為47億美元,人均擁有的IoT設備將有10臺。Gartner的市場調研報告認為,全球每秒接入IoT的設備將達63臺,也就是每天550萬臺,預計2015-2020年間IoT市場規模將達千億量級。
IoT產業目前處在發展初期,碎片化特點必將導致IoT時代對軟件的多樣性需求。壹種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很難支持IoT系統中的所有設備,短時間內,IoT操作系統很難形成像智能手機中Android和iOS兩家獨占市場的局面。以安全性和集成化為代表的IoT新需要給傳統嵌入式軟件帶來挑戰,也給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產業新人帶來機遇。
作者: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