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光”有多少種說法?
這兩天,“耳光”壹詞在網絡上頻頻出現,這裏那裏,劈劈啪啪,或揚腕於秘室,或脆響於街頭。無論起因如何,總歸是讓人賞鑒了新世紀的“文明”奇景,不知是喜是憂?不過讓我感興趣的不是這些事件中的情節和主角,而是“耳光”這個詞兒本身。人道漢語難學,此言不虛。設想壹個初學中文的外國學生,不知該如何理解這個詞兒?耳光?耳朵還能放光嗎?後經胡思亂想,忽然悟到:“耳光”想必是“耳刮子”的訛讀。“刮”為動詞(當為摑之替代詞),以掌刮耳,面頰正是受力處;後面綴以“子”字,以足音節、以增氣勢。傳於俗口,久之省掉尾字尾音,乃訛為“耳光”,也是有的。壹時興起,於微博發帖壹則:網上都在談耳光,“耳光”這個詞兒很有意思,是由“耳刮子”演化來的嗎?又稱“嘴巴”“嘴巴子”“耳貼子”“滿臉花”……還叫什麽?不想還真有過往君子以“耳”會友,接碴賜教。有朋友說:杭州壹帶叫“巴掌”——“吃巴掌”;不錯,這個聽說過。也有說,洛陽農村叫“耳巴子”:“搧妳壹耳巴子!”這個也能聽懂。還有說陜西話叫“嘴捶”:“給妳個嘴捶!”這個還真沒聽說過。另有朋友說,他的老家叫“扯破”——忘了問他老家是哪兒的了。南方人也說“耳光”,不過用吳語發音,聽上去則是另壹番感受。譬如上海人說“竊尼光”,就是“吃耳光”的意思。蘇州話最文明:“阿要請奈竊兩記尼光?”意思是“要不要請妳吃兩記耳光?”。另壹位蘇州朋友提供的例句更有意思:“阿要俾奈兩記尼光嗒嗒?”我請教:“嗒嗒”是啥意思?不止壹位博友告訴我:“‘嗒嗒’是上海和蘇州壹帶年輕人說油嘴嘗嘗的意思。”“有點舔舔舌頭,辨滋味的意思。”至於“阿要”,則是吳語征詢對方是否願意接受之詞。——都說“吳儂軟語”,這回還真見識了!連打嘴巴這樣激烈的事,也商商量量的;不像北方朋友,動不動就:“妳丫找抽?”“給妳丫倆脆的!”有幾位北方朋友提供的說法讓我開眼:叫“逼逗”。壹位朋友還說這是“粗話”,有點不好意思。另有朋友還用了拼音,寫作“bi鬥”。其中壹位還說:鄂爾多斯叫“逼頭”,挨打的叫“逼頭由子”。——我看了壹下,此種說法的流傳地域有北京、內蒙古及山西壹帶。我琢磨了半天,悟到:這“逼”字說不定是由“批”字而來。古人打耳光,或曰“掌嘴”,或曰“批頰”;後者似乎更古老些。《新唐書·蘇良嗣傳》即有記載:“遇薛懷義於朝,懷義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頰,曳去。”“批其頰”就是打他的嘴巴。在某些方音中,p和b、t和d的發音很容易混淆,因此“批”讀為“逼”、“頭”讀為“逗”“兜”“鬥”,也就不足為怪。而網友所提供的“逼頭”“逼逗”“逼兜”“bi鬥”“刮鼻竇”……大概都是“批頭”的意思吧?看起來,這還是北方民間語言中存留的古老語詞,並不是什麽不雅的粗話哩。網絡真是“好東西”。從前若研究(慚愧,這也叫研究?)這樣壹個小題目,單是寫信、發問卷,乃至親自實地調研,沒有幾萬元經費、四五個月下不來。如今坐在電腦前,從搜集素材到撰寫“調查報告”,還不到五個鐘頭,镚子兒沒花!——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