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是在什麽情況下寫的?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首民族英雄嶽飛的名作《滿江紅》抒發了作者滿腔忠義、精忠報國的豪情,千百年來,慷慨激烈。但這首詞作於何處?是在什麽背景下創作的?原九江市委黨校副教授、九江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現任《九江日報》總編的鄭浪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嶽飛這首《滿江紅·怒發沖冠》壹詞填寫於九江。
憑什麽推斷《滿江紅》寫於九江
依據壹
鄭浪告訴記者,公元1131年至1133年之間,嶽飛正好在30歲左右,故有“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感慨。嶽飛在30歲左右這三年間,***有29個月在九江壹帶度過。公元1129年,嶽飛北伐金軍,率部攻建康(今南京)、鎮壓吉(吉安)、虜(贛州)農民起義軍,其中除建康之役是同金軍作戰外,其余都可算是“內戰”,雖戰功顯赫,但未遂嶽飛誓死抗金的初衷,他念念不忘抗金復國大業。1133年9月,趙構命屯兵九江的嶽飛北伐金軍。接到命令,嶽飛不禁激情湧動,靈感迸發,長期郁積於胸、縈回於腦的萬千思緒壹湧而出,凝諸筆端,揮就了千古絕唱《滿江紅》。1133年9月(陰歷)又適逢秋季,九江壹帶秋雨綿綿,故在詩詞中有“瀟瀟雨歇”之句。
依據二
另外,鄭浪分析說,由“八千裏路雲和月”,推斷這首詞也作於九江。嶽飛自20歲離開河南湯陰老家,到河北正定從軍,然後隨軍經今之翼北、魯西至商丘,再北返由河北經渭縣、新鄉、鞏縣、開封,南下至南京,後從湖口進入九江,再由九江赴杭州入朝,如此算來,計其行程,足逾八千裏,故有“八千裏路雲和月”之說,這壹研究成果基本上被史學界認可。
嶽氏家園遺址就在廬山腳下
鄭浪告訴記者,嶽飛駐守九江10年間,曾在廬山腳下購置田宅,安頓家小,只可惜嶽飛家園在明代衰敗,嶽飛的這首《滿江紅》,正是在嶽飛家園寫就的。
那麽,嶽飛家園遺址究竟在何處呢?多年來,這個話題壹直困擾史學界,直到九江市副食品公司退休職工劉堂鑫老人經過15年的苦心尋覓,才使嶽氏家園重現於世。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壹個春天,廬山發了幾場大水,位於西北角的石門澗山洪暴發,在壹塊菜地裏沖出壹塊巨石,赫然露出“嶽氏名園”四個鬥大的刻字,落款為“石門後人安道浮佑丁未(1247年)正旦”。劉堂鑫知道後,立即前往勘察。為進壹步求證,他遍閱相關史料,終於在《四庫全書》中查到董嗣果的《廬山集》有“名園獨步欲誰雄,金佗坊裏嶽家園”的詩句。董嗣果,曾任九江權茶官。在嶽飛遇難百余年後造訪,在“嶽園醉宿”詩中為歷史做了見證。
其後,又陸續發現了多處石刻。在“嶽氏名園”石刻的下方5米處,又發現了“牡丹亭”石刻。“牡丹亭”應為懷鄉之情,因為嶽飛家鄉河南牡丹最為著名;在“牡丹亭”再往下幾十米,還有“石門蒙井”和“漱石”石刻。“石門蒙井”是嶽飛11歲的女兒銀瓶姑娘蒙難之井。嶽飛遇難的消息傳到嶽家後,銀瓶曾寫血書上訴未果,最後投井身亡以抗父冤。“漱石”是雪洗嶽飛冤案的意思。
嶽家田產至今仍“姓嶽”
在清代毛德琦編的《廬山誌》裏有這樣壹段話:“宋周必大雲,出石門澗,由官路稍前,即嶽家市,自此可上化城。”在宋代《戶部復田宅符》中也提到嶽飛有部分田宅在嶽家市。嶽家市,傳說是嶽飛特準駐軍與當地百姓集市貿易的地方。嶽家市稍後壹點是壹條通往洪州(南昌)的古驛道(官路),這壹段殘存的官道寬約兩米,以大鵝卵石鋪成,其通過溪流所搭建的三座石橋,保持得很完整,自西向東名曰“廣濟”、“琵琶”、“賽陽”,因相距不到壹裏路,俗稱“裏路三橋”,在古驛道附近有座“報國寺”,系河南來的嶽家軍,在嶽飛殉難後削發為僧,寺中供奉壹支丈八鐵矛,相傳為嶽飛所用,乃鎮寺之寶。此外,在民間還有壹些有趣的傳說:在這段古驛道的旁邊,有條小溪,溪旁有兩棵古樹,壹棵根部粗若梁柱,並露出地面沿溪蜿蜒長達數丈,狀若水中遊龍,名曰“望子成龍”;壹棵樹枝分為五叉,狀似佛手擎天,名曰“五子登科”。前者為嶽母姚太夫人所植,後者為嶽妻李夫人所植。傳說雖牽強附會,但亦可說明嶽飛文化籍壹代賢母的慈德而深入人心。
嶽飛在嶽園居住,田地有兩千余畝,這些田產今在何方?據考證,這些田產在嶽家市至通遠壹帶的古驛道兩旁,迄今可確信的,在通遠過昌九公路沿路的壟田叫“嶽家畈”或“嶽家壟”,王家河在嶽家畈流經四五公裏便有“嶽家墩”。這裏至少有近百年沒有嶽姓人家,而以嶽姓冠以地名遠近皆知,鄭浪說:“如果不是嶽飛這樣的民族英雄,又有誰有這樣久遠的影響力?”
綜上分析,有理由推斷:嶽飛的《滿江紅》應該是1133年9月(陰歷)在“嶽氏名園”所作,也就是在現在的廬山區賽陽鎮創作的。
意義
研究考證《滿江紅》豐富廬山文化
“嶽氏名園”的發現在我國史學界引起了轟動,幾百年來留存的歷史之謎終於得到了破解。臺灣學者高雙印來九江實地考察後,回去在當地的媒體用整版的篇幅以《九江廬山腳下走訪嶽飛遺跡》為題介紹了嶽園發現的過程,這篇稿件壹發表即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鄭浪說,研究歷史是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需要,同樣,考證《滿江紅》壹詞的創作之地也不是單純的考據文字。鄭浪認為,要想使九江市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個城市必須擁有較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要有連片的(或整塊的)反映歷史文化風貌的古建築和古文化特色的歷史地段;這些遺產必須是在城內或城市周邊。九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豐厚,但真正形成典型意義上的“板塊”、“連片”的文化遺產卻並不多。嶽氏文化圈的發掘,就能填補這方面的缺憾。嶽氏文化在九江,主要集中在市區和城區周邊的石門澗、沙河至通遠壹帶,並以此為中心,包括湖口、瑞昌、武寧、修水、永修以及湖北黃梅等地,形成圈狀結構。
鄭浪告訴記者,嶽氏文化涵養較高,文物、古跡甚多,與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所要求的“成塊”、“連片”相吻合,嶽氏文化的發掘,會極大地豐富廬山文化景觀的內容,擴大廬山旅遊的範圍,增加廬山文化的含金量,正所謂“山南有秀峰,山北有嶽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