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立群讀史記第十八講的文字信息
畫外音: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壹***用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三個丞相自殺,三個丞相被殺,所以,在漢武帝朝做官的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廟堂之上處處充滿了殺機。所以,在漢武帝朝後期,在漢武帝任命壹個大臣做丞相的時候,這位大臣就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叩頭求饒,不願意做丞相,好像做丞相就像上刑場壹樣。然而公孫弘卻非常例外,他在漢武帝朝做了兩年副丞相,又做了四年丞相,最後八十多歲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那麽公孫弘憑借什麽做上丞相的位置呢?他又有什麽樣的本事做丞相壹直做到死呢?
公孫弘這個人早年家境不好,就是出身很卑賤。公孫弘是淄川國人,他早年不過是監獄裏的壹個小獄吏,就是壹個監獄中間裏的壹個小的辦事員,後來因為犯罪連這個職務也丟了。丟了職務的公孫弘後來就去放豬為生啊,所以公孫弘這個時候的官位叫什麽呢?叫豬倌,放豬的。但是公孫弘很不甘心自己的命運,當個公務員被開除了,當個豬倌又沒有品位,所以公孫弘最後想來想去還是得走讀書做官的路,這個時候公孫弘多大了?四十歲。公孫弘四十歲開始讀書,讀的是《春秋》,而且公孫弘讀的是《公羊春秋》,也就是西漢的顯學公羊派的《春秋》。這樣,公孫弘就開始走上為學之路,公孫弘還有壹條,公孫弘是當時淄川國非常有名的壹個大孝子,就是他對他的後母特別孝敬。漢代的皇帝以孝治國,所有的皇帝最後謚號都有壹個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講究以孝治國。公孫弘是壹個大孝子,就為公孫弘帶來了名氣,也帶來了人氣,所以到了建元元年,這壹年,公孫弘已經走完了自己人生的第壹個甲子,也就是說這壹年公孫弘滿六十歲,這個時候命運之神眷顧了公孫弘。這壹年有壹個什麽事件呢?這壹年漢武帝剛剛繼位,他就向全國下詔書,讓全國向中央政府推薦人才。當然這個推薦有壹個名目,叫做推薦賢良文學。這個賢良文學是壹個稱呼,簡稱為賢良,它的全稱叫賢良文學,直言敢諫,也就是要選拔人才,敢於向時政、朝政提意見的人,要選拔壹些敢於提意見的人。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在全國範圍內通過推薦、公選相結合的方式選拔人才,公孫弘是當時的大孝子,當地的大孝子,所以第壹次推選淄川國就把六十歲的公孫弘推薦上來了。因為當時漢朝並沒有六十歲退休的制度,也不講究學歷,推選上來以後,公孫弘很幸運,經過公選他入圍了。而且漢武帝這壹次壹下子就任命他做了博士,這壹年公孫弘六十歲。
畫外音:公孫弘六十歲的時候憑借著自己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和西漢時期的顯學《公羊春秋》,終於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那麽枯木逢春的公孫弘能夠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嗎?他的為官之路會壹帆風順嗎?
公孫弘六十歲做了博士以後,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結果他出使匈奴回來向漢武帝做了壹個報告,這個報告的內容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個報告壹上來,漢武帝是龍顏大怒啊,漢武帝非常不高興,漢武帝為什麽不喜歡他?我想那麽大概有壹點原因,公孫弘這個時候是六十歲,漢武帝這壹年多大呢?漢武帝十七歲。是不是有代溝,我們不得而知,反正是這壹次匯報工作漢武帝非常不高興。公孫弘有壹大特點,公孫弘看人看得非常準,他壹看皇帝不高興,等不到皇帝炒他的魷魚,他就炒皇帝的魷魚,上了壹道章表,辭官了。辭官的原因,年齡大,身體不好,這個理由很充分啊,六十歲的人身體不好,皇帝信任妳啊,相信啊,所以他就回去了。這是公孫弘第壹次入仕,壹做官就很不順。到了元光五年,公孫弘第二次機會又來了,看來這個人啊該出頭的時候妳攔都攔不住,公孫弘第二次機會又來了,是漢武帝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國範圍內公選人才,還是求賢良文學,從這個方面看出來漢武帝求賢若渴的心情,這個時候漢武帝剛剛繼位第六年,他是想選拔人才的。當地的淄川國把公孫弘又推選上來了,理由還是壹個樣,大孝子。公孫弘這個人很精明,被當地政府第二次推選以後,他是堅決推辭。他說了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我開始做官做得不順,皇帝都不欣賞我。實際上我揣測公孫弘的心理,他巴不得再去壹次呢。只不過這個話礙口說不出來,他其實很想去,推辭了壹番,當地政府是極力保薦他,他也最後就堂而皇之第二次來了。這壹次來又寫了壹篇文章遞給主考官,主孝官壹看就把公孫弘的文章放在最末,就列為最後壹名,很不順。但是這些策文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親自看,看完以後把最後壹名的公孫弘提拔到第壹名來。這個第壹名當時有壹個稱呼,有壹個專有名詞叫舉首,是舉手發言的舉,首長的首,叫舉首。然後,漢武帝召見公孫弘,史書記載公孫弘四個字“狀貌甚麗”,就是公孫弘長得很帥,而這個時候公孫弘是多大呢?因為公孫弘是建元元年被推選上來,因為他後來處理得不好就辭職回去了,而這壹次第二次他來應舉的時候已經是元光五年了,離建元元年過了十年,第壹次來是六十歲,第二次來是七十歲,當然公孫弘這個時候不能叫帥哥了,七十歲的人要叫也只能叫帥爺了。但是漢武帝是壹個非常喜歡美貌的人,我們剛剛講過,無論是美貌的男子,無論是美貌的女子,甚至是七十歲美貌的公孫弘他也非常喜歡,所以從古至今,美貌都是壹種財富,只要妳善於利用,都可以為妳帶來機遇。這樣壹來,漢武帝就選中了公孫弘。
畫外音:公孫弘能夠在六十歲的時候走上政治舞臺,無疑他是幸運的,但是更這神奇的是,他能夠在喪失這次機會的情況下,在自己七十歲的時候以自己的容貌偉岸再次獲得漢武帝的認可,重新登上政治舞臺。據《史記》記載,公孫弘於公元前126年被任命為禦史大夫,公元前124年又被提拔為丞相,並以八十歲的高齡死在丞相位置上。那麽公孫弘究竟是怎樣的壹個人?他的為官之道有著怎樣的獨到之處呢?
年齡小有年齡小的優勢,年齡大有年齡大的優勢。中國歷史上歷來不缺少枯木逢春、老來發跡的例子。大器晚成的人他沒有年少輕狂,沒有少不更事,年輪的重疊使他們更加珍視機遇,歲月的磨礪使他們事事洞明,人情練達,這反倒成了公孫弘的優勢了。所以公孫弘入仕以後走得非常順,七十歲的公孫弘在為人處事上他有自己的壹套處事之道,概括起來有如下幾條:
第壹,公孫弘在和漢武帝交往和處理政事中間,第壹特點就是外儒內法。表面上是儒家壹套,骨子裏是法家壹套。我們前面講過董生獻策,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是尊儒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掉,漢武帝尊儒只是掛羊頭,漢武帝的骨子裏其實是法家。因為法家講究獨裁,講究專制,這是最適合封建帝王的。而公孫弘的經歷有什麽特點呢?公孫弘早年在監獄裏做過事,是監獄裏的小辦事員,他深深地懂得漢代的法律。他又知道漢武帝要尊儒,所以公孫弘做事他是按法家的那壹套來辦,但是他壹定要引用儒家的那壹套理論,給它披上壹個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壹個法家的內涵,這樣壹來,《史記》記載,公孫弘這樣做,“上大悅之”,漢武帝非常欣賞。這就是七十多歲的公孫弘第壹個優勢,就是他看穿了漢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又要法家的裏子,面子、裏子漢武帝兩方面都要,公孫弘剛好是投其所好。這是第壹。
第二,公孫弘善於察顏觀色。公孫弘和皇帝打交道有三種方法:第壹,自擇。公孫弘跟漢武帝打交道他自己有自己的壹套辦法,他不會把自己的辦法強加於漢武帝,他會列出來第壹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然後供皇帝選擇,這叫自擇。這樣就免於同皇帝發生沖突了,不是把自己意見強加於皇帝。第二,察顏。這是看皇帝的臉色,這個吃他虧最多的就是那個汲黯。汲黯是個很耿直的人,汲黯經常跟公孫弘在壹塊兒商量事情,商量好了以後他倆達成***識去見漢武帝,見了漢武帝公孫弘不先發言,總讓汲黯發言。汲黯是個直筒子,突突突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公孫弘就看漢武帝的臉,漢武帝要是欣賞了他再來幾句,漢武帝要是不欣賞了他反過來再說幾句,結果公孫弘的意見總是被漢武帝采納,汲黯老是吃虧,所以汲黯心裏特別不平衡。第三,違約。公孫弘有時候和大臣們在壹塊兒商量好,達成***識,然後去見皇帝。大臣們稀裏嘩啦說了壹番,公孫弘在壹邊察顏觀色,完了以後,他就看漢武帝的眼色他再發言意見,結果讓大臣們也吃了虧。但是這吃虧壹次可以,兩次,三次,大臣們就警覺了。特別是汲黯心裏不平衡。
畫外音:公孫弘在為人處事上很善於察顏觀色,並很會見風使舵,時間長了,周圍的大臣也都看清了他的為人,所以處處提防他了。敢於直言上諫的大臣汲黯尤其是看不慣公孫弘的這種作風,在漢武帝面前兩次揭露公孫弘的虛偽狡詐。那麽公孫弘是如何渡過這兩次政治危機的呢?在公孫弘的解釋當中我們又會看到怎樣壹個公孫弘呢?
因為汲黯老吃公孫弘的虧,汲黯後來就火了,有兩次就當著漢武帝的面揭露公孫弘。第壹次,說齊地之人狡猾狡猾的,他總是和我們商量好了以後,然後看見皇帝的意見後他就違背了當初的誓言,這叫為臣不忠。這是當著皇帝的面說提,而且是當著很多大臣的面說的,因為汲黯是個很敢說話的人。這壹說讓所有大臣的眼光都齊刷刷地盯住公孫弘,漢武帝也很驚訝,漢武帝聽了汲黯的話,因為汲黯是個很耿直的人,突然發現自己身邊怎麽有這麽壹條老狐貍啊,所以漢武帝也盯著公孫弘,這對公孫弘來說是個信任危機,如果解答不好,就會失去皇帝和大臣們對公孫弘的信任。公孫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孫弘怎麽說呢,說了兩句話,“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什麽意思呢?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都不知道我忠誠,就認為我不忠誠,就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它巧妙的地方在什麽呢?第壹,它不糾纏於具體的事,汲黯是舉了個具體的例子,公孫弘不就具體的事跟他爭辯,這是第壹個很巧妙的。跳出具體,上升到了解跟不了解的問題。再壹個,他的辯解是說汲黯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會對自己有誤解。這個句壹說,漢武帝反而覺得汲黯這個人有點兒太挑刺了,雞蛋裏挑骨頭了,反而覺得公孫弘這個人更可靠。所以,從此以後誰再說公孫弘的壞話,漢武帝壹概不信。這是公孫弘面臨第壹次危機,按照現代術語,這叫危機公關。在危機關頭,他這個公關很成功。但是緊接著又出現第二件事,又是這個汲黯,說公孫弘貴為丞相,俸祿極多,但是在家裏公孫弘蓋的是個布被子,他不用絲綢的。說這個人啊,那麽多的俸祿,裝孫子,欺世盜名。這又是當著漢武帝和大臣的面說的,當然這個話讓漢武帝再次對公孫弘產生了疑惑。老狐貍為何做秀啊?為什麽公孫弘那麽多俸祿卻要蓋壹個布被子,非要裝窮呢?所以公孫弘再壹次面臨信任危機。但是公孫弘又壹次化解了,公孫弘聽了汲黯的話立即做了壹番檢討,他這個檢討包括這麽幾項內容:第壹,他說我的確是想博壹個清廉的名聲,首先承認自己的確是做秀,但是我這個做秀是想得壹個清廉的名聲。然後他就說,但是從歷史上看,春秋五霸之壹的齊桓公,他手下有壹個重臣叫管仲,管仲這個人有三處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活超過了帝王,但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成功。齊國還有壹個齊景公,他手下有壹個名臣叫晏嬰,晏嬰這個人食不重肉,妾不衣絲,說他每次吃飯吃那個肉菜不超過兩樣,他的妾不穿那個絲的衣服,都穿粗布的衣服,所以晏嬰的生活和那個普通百姓沒有區別,但是晏嬰也輔佐齊景公成就了壹番大業,言外之意說為臣的生活不管豪奢還是儉樸跟他為王朝有貢獻沒有聯系。第三點,他說整個朝中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汲黯是個大大的忠臣,如果不是汲黯陛下不會聽到這樣的話。這就是公孫弘危機公關所說的話,這個話壹說出口,漢武帝就覺得公孫弘這個人非常厚道。為什麽厚道呢?因為汲黯揭露他,他反過來表揚汲黯,多厚道啊。而且實話實說,承認自己沽名釣譽,反而更加信任公孫弘。那麽公孫弘這番話到底妙在何處呢?我們下面做壹下分析。公孫弘的高明之處是不為自己辯解,承認自己是想沽名釣譽。用這個辦法他獲得了壹個什麽效果呢?他讓皇帝和大臣相信公孫弘至少現在是沒有說謊,用現在沒有說謊,如果得到漢武帝和大臣們的認可的話,那就大大減輕了人們對公孫弘的指責了。如果公孫弘這時候要做辯解的話,任何辯解都非常蒼白,他首先承認自己是沽名釣譽的。再壹點,他稱贊汲黯,這是壹般人很難做到的。他稱贊汲黯給人們造成壹個什麽感覺呢?大人大量,宰相肚裏可以撐船,造成這樣壹個感覺。這樣壹來,公孫弘的沽名釣譽充其量不過是壹個個人愛好,沒有什麽太了不起的事,這樣壹來就壹下子化解了這壹場信任危機。
畫外音:公孫弘靠著自己的機智與博學渡過了兩次政治危機,反而把壞事變成好事,再次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如果說臣子們的較量公孫弘可以憑借老謀深算還可以略占上風,可是後來公孫弘真的有些老糊塗了,他竟然向漢武帝挑戰,這讓漢武帝大為惱火,並讓手下臣子向公孫弘發難。那麽這究竟是壹件什麽事呢?公孫弘這壹次還能夠輕易地轉危為安嗎?公孫弘在做人上究竟還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漢武帝擴張版圖給老百姓千萬了沈重的負擔,漢武帝壹方面要對匈作戰,壹方面要開辟西域,同時還要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公孫弘向皇帝建議不要修建朔方郡,公孫弘不贊成建朔方郡,當然這和漢武帝的意見不壹致。漢武帝就派他手下的壹個臣子寫了壹篇文章,提了十個問題,向公孫弘發難。這就是“十難”。依照著公孫弘的才華,十難書他總不至於壹難也回答不出來吧?但是公孫弘壹條都不回答,反倒承認自己孤陋寡聞,向皇帝請罪。那麽他為什麽不和漢武帝手下寫十難書的這個人公開辯論呢?因為漢武帝時期實行內外朝制,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因為我們前面講過,漢武帝以前丞相的權力非常之大,漢武帝想削弱相權,就召集了壹批人,讓這些人在他身邊和他議事,而把原來的丞相由決策人轉變為執行人。也就是漢武帝不和丞相商量大事,而和他身邊提拔的這些人商量國家大事,這就是內外朝制,而寫十難書的恰恰是內朝的重臣。公孫弘不願意和內朝的重臣直接發生沖突,他知道內朝的重臣是漢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公孫弘他是壹個非常善於妥協的人。妥協是壹大本領啊,妥協往往是壹個致勝的法寶,妥協往往是壹個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不知道妥協,不知道必要的妥協,只追求完美,只追求最好,而放棄次好,其實是人生的壹大失誤。公孫弘是壹個知道妥協的人,當他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的時候,他退壹步海闊天空。他提了壹個新的提案,就是說我們不要對匈作戰和開發西南夷同時並舉,集中力量辦好壹件事情,他提了壹個妥協方案,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所以他這個人很懂得知難而退,這是很了不得的。再壹點,他之所以不回答這個十難書是不願意和漢武帝發生正面沖突。公孫弘所有的做法都遵循的壹個觀點,就是不和漢武帝發生正面沖突。他是壹直這樣做的,結果的話,“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由於公孫弘這壹系列做法,讓漢武帝覺得公孫弘這個人為人謙讓,反而更看重他,而且讓他做了丞相,後封平津侯。漢代壹貫的做法是先封侯,再從侯爵之中選拔人才做丞相,公孫弘開了壹個史無前例的先例,叫什麽呢?先做丞相後封侯。可見,公孫弘在他的做人上確有獨到之處。
畫外音:公孫弘最終憑借自己豐富的人生體驗,巧舌如簧,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通過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我們越發感覺,姜還是老的辣。不過,公孫弘因為他的奸滑也得罪了不少人,樹立了不少政敵,而且做為丞相來說,光靠耍嘴皮子只能換來壹時的成功,畢竟人們還要看他有什麽政績。那麽公孫弘是不是壹個沒有人緣的丞相呢?他除了巧舌如簧,還做過什麽實事嗎?
公孫弘還有壹個很獨特的地方,叫散財養士。公孫弘做為壹個丞相那麽多俸祿,蓋壹床布被子,那麽他的錢花哪兒去了?留給子孫了嗎?沒有。公孫弘的錢兩個用途:第壹,周濟故人。就是他救助了壹些往日的老朋友,叫故人,所以導致家裏面家無余財,公孫弘死後家無余財,所以這個人很精明。再壹點,供養賓客。公孫弘家裏養了很多人,養了很多賓客,這也是公孫弘他的錢,他自己的生活是非常儉樸的。壹方面幫助了壹些老朋友,另壹方面養了壹大批門客,這些人都說公孫弘的好話。這樣就造成公孫弘人氣很旺的壹種局面。但是我們讀《史記》特別是讀《平津侯列傳》,明顯可以看出來司馬遷對公孫弘是不滿意的,對公孫弘這個人的狡猾很不滿意。但是,我們很難評價公孫弘是好是壞,這是壹個很難評價的人。妳比如說,他把錢用在周濟故人和供養賓客,而且漢朝宮廷中間那個險惡的政治環境,比如他和汲黯的那個交鋒,那個政治上的險惡的風險,對他的性情到底有多少磨失,我們也很難推測和估計了。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壹點,公孫弘既然兩次被公選,被選上來,這個人絕不是壹個無才的人,他肯定是壹個有才的人。他也不是壹個不做事的人,而且公孫弘確確實實還做了幾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壹,他阻止漢武帝在匈奴和西南夷兩個方面同時大興開邊。他主張集中精力先辦匈奴,這個事情應該說是壹件善事。另外壹點,公孫弘盡管入學很晚,四十歲開始入學,但是他畢竟也是漢代的壹代大儒啊,我們講過董仲舒,董仲舒作為漢代的壹個大儒,他率先提出來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但是董仲舒很快被任為膠西國的國相,不在中央政府任職了,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來了壹個尊儒的大方向,這個尊儒的具體實施其實是公孫弘具體實施的。公孫弘提了壹個具體辦法,在全國選了壹些人作為博士的弟子,當然剛開始選了五十個,這個辦法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到了東漢的後期,那個博士的弟子增加得很快,這樣就把儒學具體化的步伐大大向前推進了。所以公孫弘在歷史上也不是壹個不做事的人,他還是做了壹些事情的。但是我們回顧公孫弘從起家到丞相尊位,他經歷過汲黯的兩次打他的悶棍,這兩棍子他都巧妙地躲過去了,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別是公孫弘那種危機公關的手法,值得人們深思。同時,公孫弘還極力地誇獎汲黯是個大大的忠臣,如果照此來講的話,公孫弘應當是壹個非常寬宏大量的人。那麽,歷史上真實的公孫弘是不是壹個寬宏大量的人呢?請看下集《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