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八閩文化·八閩藝術·工藝美術

八閩文化·八閩藝術·工藝美術

八閩文化·八閩藝術·工藝美術

(1) 建窯瓷器

建窯是宋代八大窯系之壹,故址在建陽縣水吉鄉的後井、池中村的山坡上。建窯瓷器以黑釉窯最為珍貴,由於釉色呈顯的紋理、斑點不同,又分為兔毫釉、油滴釉、曜變釉、鷓鴣斑釉和鱔皮釉等。在那漆黑如膏、潤澤如鏡的釉色中,浮現著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紋理斑點,在日光和月光的映照下,躍動著如珠似玉的奇光異彩,並隨著觀賞角度的變化而移動。窯區附近縣份歷來盛產茶葉,故建窯的茶具最為著名,稱為“建盞”。蘇東坡稱贊建盞:“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東坡全集》卷二十六《壽星寺遠來設茶作此詩贈之》)。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說郛》卷五十二)。宋元兩代,建盞是上等貢品,禦前賜茶,常用建盞。12世紀時,日本佛僧在浙江天目山得壹建盞,視為至寶,帶回日本,名為“天目建盞”。目前世界各國都珍視“曜變建盞”,其中日本靜嘉堂收藏的壹件被譽為“天下第壹”的珍品,定為國寶。

(2)德化瓷器

德化瓷以明代白瓷最為有名,通體透明,色呈象牙白,素雅淡靜,質如潤玉。德化窯瓷塑幾乎與所有古代陶瓷塑的塑繪結合方法不同,它不借助於任何繪畫性手段,完全憑雕塑藝術語言和細膩瑩潤的胎釉條件,來完成各種藝術形象的塑造。德化瓷所施的白釉給人以壹種清靜、純潔的美感,所燒制的觀音、達摩像等,更增加其應具有的聖潔感。

明代德化出現了不少瓷塑藝術家,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等。他們吸收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應用瓷器胎釉的質感特點,精心創作燒制各種形象的道釋人物,細膩傳神,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是傳世的何朝宗瓷塑觀音,柔嫩高潔,體態豐盈,慈祥肅穆,衣褶深秀洗練,線條瀟灑流暢,神韻非凡,既有神秘奧妙的宗教色彩,又蘊含著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德化瓷塑自問世以來,壹直獲得國內外的很高評價,法國人稱之為“鵝絨白”、“中國白”,甚至譽之為“東方藝術”。

(3) 脫胎漆器

福建的脫胎漆器,以福州最為著名。其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古樸大方,色澤鮮艷,光亮如鏡,裝飾技術豐富多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它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被譽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脫胎漆器制作頗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制作方法分為脫胎、木胎兩種。脫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為產品的胚胎,用夏布或綢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層裱褙上去,陰幹後脫去內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櫸木等堅硬木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進行塗髹。除不脫胎外,其余工序基本相同。脫胎漆器的裝飾技法豐富多樣。傳統的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暈金漆畫、嵌銀上彩、錦紋、嵌螺甸、仿古銅。近幾十年來,又發展了寶石閃光、仿彩窯變、匏紋、暗花、仿青銅、雕填、浮堆等技法,並把髹漆技藝同玉、石、牙、木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工藝品更加光彩奪目。脫胎漆器的產品種類繁多,規格多樣。既有供人欣賞用的人物、花果、魚蟲、屏風、花瓶等,也有實用的茶具、餐具、文具、家具等。

近幾年,工藝美術家以漆作畫,形成了新的畫種——磨漆畫。它綜合運用了漆藝的各種制作技法和裝飾手法,先在木板上上漆打底,把畫稿用漆料描上,再根據畫面需要施以金、銀、螺甸、蛋殼等材料作為裝飾,經過多次反復上色、打磨,最後覆蓋透明漆料和磨光等,便成了富有若隱若現的變幻效果、立體感強、平滑光亮的磨漆畫作品。磨漆畫風格深沈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它不但常以藝術小品的形式出現,又因其材料華麗堅固,可與建築藝術結合起來,制成氣勢磅礴的壁畫,成為獨具民族風格的廳堂裝飾。

(4) 福州壽山石雕

福州北郊壽山鄉,四周群山環抱,溪流縱橫其間,盛產色彩斑斕、濕潤如玉的葉臘石。葉臘石因產於壽山鄉,故世稱壽山石。

壽山石的品種繁多,不下百余種,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按產地劃分的“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因石的顏色不同,又可分“田黃”、“田白”、“田紅”等幾種;水坑可分“坑頭凍”、“水晶凍”、“魚腦凍”、“桃花凍”諸種;山坑有“旗降石”、“高山石”、“芙蓉石”、“峨眉石”數十種。

壽山石雕起於何時待考,目前可見的最早實物是南朝墓葬中的兩件壽山石雕臥豬。宋代,有了專門從事壽山石開采和雕刻的藝人,並設有專門供應官府的作坊。宋墓出土的實物中,壽山石雕以男性武傭、女性舞傭、老人傭最為突出,動物方面有龍、鳳、雞、豬、馬、羊等作品。元代,壽山石已用於書畫圖章,印章鈕頭裝飾也有很大的發展。清代是壽山石雕昌盛時期,雕刻名手輩出,並形成了“西門派”、“東門派”等不同風格的流派。

創作壽山石雕,藝人們先要“相石”,即根據石料形狀、色彩進行巧妙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在雕刻過程中,要善於利用石色,將自然色相和鬼斧神工融匯壹體,使作品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壽山石雕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形成多種高超的表現技法,其中最主要有圓雕、浮雕、薄意、鏤空、鑲嵌等五種。作品花色品種不下千余種,有花果、人物、動物、山水風景等陳設欣賞品,也有文具、印章、煙具、花瓶等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作品。

(5)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已有千年歷史。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惠安石雕,是唐代王潮(王審知之兄)墓中的花紋浮雕。明清兩代,惠安石雕技藝日臻精妙,不僅名匠輩出,而且出現了許多象安溪文廟龍柱、仙遊東門石坊、福州鼓山湧泉寺的帶子戲球石獅、臺北龍山寺的花鳥柱等壹批佳作。

惠安石雕有圓雕、沈雕、線雕、浮雕、影雕和微雕六大類,近數百個品種,其中最能代表惠安石雕的兩大品種是獅和蟠龍柱。雕刻藝人在堅硬的石頭上,用鋼釬、鐵錘等簡單工具,以精湛的技藝雕琢出各種人物、飛禽走獸、山水、花卉、花紋圖案、燈籠、小缽石桌、石臼、茶壺等,線條流暢,雕工精細,形象鮮明、栩栩如生,狀物傳神無不曲盡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