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華為員工講述:公司不是我們的家

華為員工講述:公司不是我們的家

華為員工講述:公司不是我們的家

? 肖可(化名)是華為工號在10000以內的普通老員工,他指的這次運動是正被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華為大規模集體辭職”事件:華為公司要求包括總裁任正非在內的所有工作滿8年的員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都要辦理主動辭職手續,競聘後再與公司簽訂1~3年的勞動合同;廢除現行的工號制度,所有工號重新排序。

親歷離職

 總監稱“公司不是我們的家”

 10月下旬的壹天,肖可和部門另外幾名同事壹上班就被叫進了總監辦公室。總監不是他們的直接領導,而是上壹級管理者。

 “大家都了解怎麽回事。”總監的開場白很自然。但接下來的話肖可聽著多少有些受傷。“公司不是我們的家,大家要有打工意識。不要總談感情,關鍵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有發展,對公司的貢獻和自己獲得的回報是不是成比例。”

 隨後總監解釋了相關政策,包括公司的補償。肖可算過,按照賠償原則,自己能夠拿到20多萬元人民幣。對於像他壹樣工號4位數的老員工來說,這筆錢和他們壹年在華為拿到的工資、獎金和 股票分紅相比,並沒有多少分量。“據傳這次賠償總體費用是20億元人民幣,不知是真是假。”肖可對記者說。

 在肖可他們這些老員工眼裏,華為不該是壹個匆忙應對新法,絞盡腦汁想辦法的公司,而應該是壹個按照自己的規劃走在前面的公司。

 之後不久肖可辦理了離職手續。除了需要移交辦公物品、文檔,簽署保密合同之外,還要附壹份自願離職申請,還有壹份員工股票由公司保留6個月的協議。這只股票是公司內部用於分紅的股票,也正是這只股票造就了華為的“小富豪”。按照舊的薪酬體系,壹個業務總裁的月薪也許是3萬元人民幣,而壹個技術6級的普通員工月薪也可能達到2萬元,他們級別之間的收入檔次就主要體現在股票分紅上。肖可簽訂的這份6個月的股票保留協議表示:在接下來的競聘上崗過程中,如果6個月內沒能簽約,股票就不再屬於自己。

 萬壹離開華為,肖可相信自己找壹份新工作並不難。肖可最近經常接到獵頭的電話,有時壹天兩個,但待遇都不能讓他滿意,他都推薦給了別人,這個“別人”不是現任華為員工,肖可內心深處還是“以華為為家”。

 工號文化

 從任正非起將重新排列工號

 肖可常把自己劃在早年進入華為的壹撥裏,以2001年為分水嶺,後來進入的屬於“新人”。區別在於,肖可他們這壹撥多是以應屆生和準應屆生身份進入華為的,工號較小,壹般在20000多號以前。當然,任正非是001號。

 在“新人”眼中,這壹撥人也是“有錢人”的代名詞,由於分得大量的股票,他們每年分紅收益甚至超過工資。也正是這壹批人此次在經歷規模浩大的“離職運動”。

 在外界將此次“集體辭職運動”解讀為華為應對新《勞動合同法》的省錢舉措,或者是借此打破長期存在的工號文化和解決企業競爭力問題時,肖可說他比較認同第二種說法。

 肖可說華為的工號文化,除了讓大家覺得工號靠前的人就是有錢人之外,在公司的'很多方面也有很深的影響。

 如在回復電子郵件方面。華為郵件使用notes系統,工號會出現在郵件中。由於華為的工號已經排到十萬序列,名字很難標示壹個人的身份,於是工號就成為人們猜測、識別來信者身份的壹個線索。每天接收眾多公司內部的郵件,多數是懶得回復的。

 肖可說他的回復原則是:部門內同事的郵件要回復並處理。不認識發件者的郵件,工號靠前的,先查查對方有沒有配秘書,配了就是大領導,馬虎不得;沒配秘書的,出於尊重(如***同打拼、素質良好、或許對方是業務骨幹等都是尊重理由)也會回復。而工號靠後的,如果不是熟悉的哥兒們,則壹律不予理睬。

 這次的離職運動,其中壹條措施就是,包括001號員工任正非在內,將重新排列工號。讓工號失去已經被賦予的過多涵義。

  員工看法

事件短期會有壹些激勵作用

 “這次也是為了保持競爭力的壹個‘運動’。”肖可仍堅持這樣認為,“我們雖然不是最初的創業者,但我們這些壹畢業就進華為的人同樣對華為有特殊的感情。任總也壹直提倡主人翁精神,現在總監說出‘公司不是家,不要總談感情’多少讓我們有點傷心。”不過肖可說,跟當年聯想裁員風波中“聯想不是家”比起來,華為較聯想處理得要好得多。

 據了解,在華為此次“離職再上崗”事件之前,任正非在華為內刊發表了壹篇題為“天道酬勤”的文章,講述了華為員工奮鬥的故事,以及公司面臨的競爭局面。

 “這次‘運動’會清理壹些人,短期也會有壹些激勵作用,比如壹些領導的離職,會讓更多人看到機會。”但長期看,他無法評價。“有些更早進入公司的普通員工可能會因為擔心自己在社會上的職業競爭力而在這場風波中受到沖擊,如何保障他們的利益是公司應該周全考慮的。”肖可說。

  華為“再創業”運動

 華為總裁任正非常掛在嘴邊的詞匯中有壹個是“沈澱”。在他看來,壹個組織時間久了,老員工收益不錯、地位穩固就會漸漸地沈澱下去,成為壹團不再運動的固體:拿著高工資、不幹活。因此他愛“搞運動”,任正非認為,將企業保持激活狀態非常重要。

 1996年,當時任市場體系總負責人的孫亞芳(現任華為董事長)就曾經帶領自己的團隊有過壹次類似的經歷。當時也是由於“沈澱”現象,號稱為華為打下江山的市場部以孫亞芳為首,主動辭職,重新競聘上崗。這次被稱作“再創業”的“運動”,後來經常被華為內外部的人提起,作為保持華為人“狼性”的壹個英雄壯舉。在這次“再創業運動”中,有壹些人離開了華為。

 2000年,任正非在“集體辭職”4周年紀念講話中,對1996年那次歷史事件給予高度評價:“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對構建公司今天和未來的影響是極其深刻和遠大的。任何壹個民族,任何壹個組織只要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會停止。如果我們顧全每位功臣的歷史,那麽就會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沒有市場部集體大辭職所帶來的對華為公司文化的影響,任何先進的管理,先進的體系在華為都無法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