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主要景點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建築物之壹,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南部,中軸線東側,為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體育場。總占地面積21公頃,建築面積258,000平方米。場內觀眾坐席約為91000個,其中臨時坐席約11000個。
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第13屆殘奧會開閉幕式、田徑比賽及足球比賽決賽在這裏舉行。奧運會後這裏會成為文化體育、健身購物、餐飲娛樂、旅遊展覽等綜合性的大型場所,並成為具有地標性的體育建築和奧運遺產。
水立方是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建築物之壹,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南部,中軸線西側,為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遊泳館。
水立方是唯壹壹個超過萬人遊泳場館,認捐金額達到了9.6億元人民幣。2008年奧運會期間,國家遊泳中心承擔遊泳、跳水、花樣遊泳、水球等比賽,可容納觀眾坐席17000座,其中永久觀眾坐席為6000座,是集遊泳、健身、休閑於壹體的水上樂園。 國家體育館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三大主要比賽場館之壹,它的外形酷似壹把展開的折扇,與“鳥巢”(國家體育場)、“水立方”(國家遊泳館)比鄰而居,組成極具特色的建築群落。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南部,東臨中軸線廣場,南臨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西臨數字北京大廈,北臨國家會議中心。總占地面積6.87公頃,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館內體積51萬立方米,最多可容納觀眾約2萬人,是中國最大的室內綜合體育館。
主館區比賽場地為30000平方米,與主館連為壹體的熱身館與主比賽場地大小相同。體育館三層為貴賓包廂層,***有面積從幾十至上百平方米的大、中、小包廂19間,並配套有餐廳、專用電梯等多種設施。
國家體育館工程為金屬屋面,外墻裝飾為玻璃幕墻,是目前國內設施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聯合設計,北京城建集團施工的有中國特色的場館。
作為北京市壹流體育設施,國家體育館是集體育競賽、文化娛樂於壹體,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市民活動中心。 奧林匹克公園下沈花園7處獨具中國特色的庭院完美演繹了“開放的紫禁城”。位於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地下9米的下沈花園,其兩側是大型購物中心和地鐵的出入口,長達700米的空間由7個庭院串聯而成。自南向北分別禦道宮門、古木花廳、禮樂重門、穿越瀛洲、合院諧趣、水印長天。7處庭院以中國元素為亮點,充分展示出中國歷史與現代的文化傳承。
1號院:禦道宮門
禦道宮門是下沈花園的南側入口空間,寬18米的禦道臺階引導人們進入下沈9米的廣場,正對大臺階入口設計了午門意象的宮門,頂部飛檐結構表達了傳統建築的意象,從大臺階到宮門之間是36米見方的方形廣場,古樸莊重;這是壹個多功能的露天空間,它是集散空間,也是表演舞臺,它以宮門為背景,在宮門洞口兩側裝有電動高清LED顯示屏,可播放18米寬5米高的巨幅畫面,具有露天劇場的完整功能,廣場東南側是樹陣、跌水、噴泉組成的休閑空間,長50米高6米的叠水墻面構成漲潮退潮的效果。
2號院:古木花亭
古木花亭是壹組北京居民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進制四合院,保持了傳統四合院的基本空間格局,表現四合院傳統瓦屋面以及支撐屋面的做法體系,將傳統的封閉空間開放為敞開的外部空間,加入鏤空瓦墻、倒影水池、立瓦鋪地等元素,給傳統空間註入新的表達語言。
3號院:禮樂重門
禮樂重門院子東側是龍形水系下面的地下商業,西側是地鐵奧運支線及部分商業空間,南北兩端與前後院子相通,是壹個過渡性的空間。這裏有紅墻,有紅色鋼構支起的上百面“響鼓”。鼓面可敲,鼓內藏燈,白天是鼓,晚上是燈,鼓燈結合為奧運搭起喜慶的紅門。 這裏還在甬路旁立起壹排“銅蕭”,管上有空,風過可鳴,管下有燈,引導路人。這裏還搭建了鐘樓,是在鋼架上掛滿禮樂的鐘磐鈴,隨風搖擺,清音可繞。此外,窗前還拉起了細索,如琴弦般可以撥動,弦下的發生器便會送出美妙的音符,通過人為的敲擊和流動的風,鐘和著磐鳴、鼓隨著簫吟。
4、5號院:穿越瀛洲
4、5號院以及大屯路人行隧道是南北花園之間的聯系空間,4號院的地鐵出入口和大屯路交通樞紐,產生大量的人員集散,因此穿越性構成了空間的主題。這個穿越性的交通空間與綠色休閑空間結合,表現了對瀛洲仙境的向往。
6號院:合-四合院
6號院合院諧趣-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北方居住建築類型,遍及鄉村與城市。四合院的初衷便是將歷史與文化因素融入建築之創作。
7號院:水印長天
下沈廣場7號院位於下沈花園最北端,整體空間規劃體現繁榮景象寓意國泰民安。
奧林匹克公園下沈花園由北京新奧集團經營管理,規劃為商業開發。 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北鄰北五環路,東鄰北辰西路,西臨白廟村路,南側為射箭場。整個項目占地面積16.68公頃;總建築面積26514平方米,***設置10片比賽場地。其中,中心賽場作為決賽場地,可容納觀眾1萬人,1號賽場可容納觀眾4000人,2號賽場可容納觀眾2000人,2號平臺有7塊預賽場地,每塊場地可容納觀眾200人,總坐席數為17400個。另有練習場6塊。
1990年亞運會結束後,很快北京就開始準備申辦2000年奧運會。1992年提交的申辦報告中,提出以擴建已有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為主體育中心,在奧體中心南部預留地建設壹個新的10萬人體育場,向北擴建奧運村;在西部五棵松建設“21世紀體育中心”,包括遊泳館、體育館和網球場。當時各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對於場地的要求較低,北京僅需新建7個場館即可滿足要求。
然而,北京以壹票之差負於悉尼,申辦2000年奧運會失敗。時隔5年之後,1998年11月,中***中央、國務院批準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次年3月31日北京市政府同國家體育總局成立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規劃工作協調小組”,對奧運場館和奧運中心區的布局進行研究。中心區的選址總***經過四個階段的選址工作,第壹階段***有15個方案,到第三階段提出奧體中心、定福莊、垡頭和亦莊4個方向,到第四階段選擇了奧體中心和東南部亦莊兩個方向,細化為5個方案。最終,為了在申辦過程中給評委以最佳印象,市政府決定放棄與京津冀壹體化方向相適應的東南方向,選擇因亞運會而建設得比較成熟的城市北部建設奧林匹克中心區,把奧體中心向北拓展,利用中軸線北延線上原來規劃的行政中心預留地改為奧林匹克公園。
這壹片預留地原來是大屯鄉和窪裏鄉的範圍。窪裏因地勢低窪得名;而大屯因為宋、遼古戰場宋軍屯糧之處得名。此地原為農田,1960年代被規劃為科學城,建設了917大樓,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幾家研究所在此辦公。由於此地為規劃預留用地,北京沒有在此進行任何建設,因而成為流動人口聚居的區域,甚至壹度為廢紙交易的市場。 選址工作結束之後,市政府立即展開了奧林匹克中心區規劃方案的征集工作。2000年3月初,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對奧運中心區規劃方案舉行了國際競賽,7月份經專家評審,評選出12個入圍方案。隨後,對各個方案進行綜合之後,形成了申辦方案。
申辦方案規劃範圍包括原奧體中心、中華民族園、中心區、民族大道、窪裏森林公園,占地1215公頃。在中心區新建體育場、遊泳中心、體育館、網球中心、曲棍球場、射箭場,並利用新建展覽中心的展廳作為比賽場館和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中心。包括已有場館在內,***設置14個場館,可舉辦15個項目的比賽。體育場、體育館和遊泳中心分布在中軸線東側,以裙房相連接;展覽中心位於軸線西側,與東側體育建築呈對稱布局,中間中軸線上設置壹個長800米寬400米的廣場,北端設置壹個雙子塔,塔高500米,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作為寫字樓、酒店等功能,模仿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門前方尖碑的造型,意圖引進西方建築風格,但它遭到了批評,被認為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特征。西北角設置奧運村,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設置3個餐廳,包含36萬平方米的運動員公寓。在北部設置森林公園。 申辦成功之後,考慮到安全、資金、可行性等因素,500米雙子塔方案被放棄。隨後,在北京奧組委的授權下,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於2002年3月又壹次進行了奧林匹克公園規劃方案的征集,並在7月16日至29日於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規劃設計方案的展覽。最終獲得壹等獎的是美國佐佐木建築師事務所和中國天津華匯工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聯合設計方案,成為了奧林匹克公園最終設計的藍本。這壹方案中,設計者提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紀念大道”的概念,這條大道沿著中軸線向北延伸,從南至北依次設置中華人民***和國、宋朝、漢朝、周朝、夏朝、三皇五帝五個紀念廣場,其中最後兩個位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軸線最終消失在森林公園中,寓意中國古代文明發端於自然之中;森林公園位於五環北側的部分以山林為主,寓意昆侖山脈;南側部分以水系為主,寓意東海,中央設置壹島,寓意蓬萊仙島。森林公園的湖泊作為“龍頭”,引起整個奧林匹克公園之中的龍形水系,把自然引入城市。
2003年11月又進行了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和森林公園景觀設計方案征集,佐佐木建築師事務所與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院聯合方案勝出,首次將中軸線命名為“通向自然的軸線”。在這幾個方案的基礎上,設計者進行了深化,經過多方面討論取消了“五千年紀念大道”的概念,把森林公園主山移到五環以南,同時減小水面面積以壓縮投資。 奧林匹克公園的第壹項工程——辛店路於2003年6月7日開工;同年12月24日,鳥巢和水立方開工建設;地鐵奧運支線2005年5月開工;森林公園同年6月30日開工。在2008年,這些工程紛紛竣工。水立方在1月28日竣工 ;鳥巢在6月28日的正式竣工則標誌著奧林匹克公園和比賽場館的建設全部完成;奧運支線則於7月19日通車試運營。
隨後,奧運會2008年8月8日開幕到殘奧會9月17日閉幕期間,奧林匹克公園作為主賽場舉辦了大量的比賽。殘奧會閉幕後,奧林匹克公園對外封閉。9月28日至10月6日,奧林匹克公園免費開放(通過發放門票來控制人流),成為北京最熱門景點;再次封閉2天之後對外免費免票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