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多篇散文
品茶與品人
人生壹世,總是伴隨春夏秋冬、風花雪夜、酸甜苦辣。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笑,也有眼淚;有得意,也有失意;有順境,也有逆境;有鮮花,也有荊棘……
關鍵是我們應以何種心態而面對。成功時就飛揚跋扈,目空壹切;失敗時就垂頭喪氣,萎靡不振;若按人品分為上、中、下,這種人,有人把之視為“下品”。
深明“迷人口說,智者心行”的道理,卻不是積極地加以理解;穩重有余,進取不足;進壹步要退二步,甚至明哲保身,無功就是過。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就是大象屁股推不動,這種人,有人把之視為“中品”;
何人能為“上品”?——勝不驕,敗不餒。
勝者需之美德是節制,是“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敗者需之美德是堅忍,“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可貴,是對上品人的人格最好註解。
茶,壹直是我喜愛之物:它是壹種自然的審美趣尚,它是壹派清雅的文化氛圍,它是壹個廉凈的精神境界,它是壹縷優美的茵蘊詩意,它是壹種道德的精神素質。
然而我最為欣賞的,不是茶種在地裏,采在手裏,炒在鍋裏,燜在罐裏的艱難的過程,而是“活在杯裏”奉獻壹生的生命寫真,那是善良的茶心。
人,亦當如茶,無論怎樣,都需要擁有壹顆善良的茶心。
“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說得極是!
茶韻之人生
茶,清婉淡雅,簡約樸素,色碧有如春霞,味醇好似幽蘭。以馨香而忘憂,以清淡而恬適。在閑適中品壹杯清香繚繞的茶,享盡世間平淡的韻味,個中蘊含著的閑情詩意,人生況味,那種靜雅悠閑,率樸自然,恬適愉悅的韻味,非是極言不能盡之矣!
自古至今,許多文人雅士,追求人生的至極境界,琴棋書畫煙酒茶,茶以其“和”、“靜”、“怡”、“真”的精神內含備受國人推崇。茶味,品出了國人自然謙和,淡雅生命的人生真諦;茶,品出了國人追求“天人合壹”,無為無我的至高境界。茶即是心,茶即是人,茶即是國人之人生真諦。
品茶須“和”。“和”,源自《周易》“保合太和”之意,世間萬物為陰陽所化,以五行相生相克而趨為和諧平衡為大道,即茶之中和。茶的“和”,為儒、道、佛各家所尊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即為茶之“和”,講究適可而止,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篇》)。親和自然,“釣而不網,弋而不射宿。”親和他人,“禮之用,和為貴”(《學而篇》)。道家的“天人合壹”、“知和曰常”即是茶之“和”。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故貴在守和。”即是講陰陽相和而生萬物,陰陽和諧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尊崇親和自然,追求“天人合壹”,“至清導和”的理念。佛教在傳入中土之後,漸與中土文化相融合,帶上了強烈的中原文化色彩。佛家以提倡修行“中道妙理”為“和”之理念。在《雜阿含經·九卷》中引用佛佗的話說:“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在《無量經》中佛佗告誡人們要和誠處世:“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就是中和的哲學理念。國人品茶,壹個“和”字,道出了中國人追求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與那些好戰耆武的民族相比,國人可謂是壹個謙謙君子矣!
品茶須“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老子語)“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莊子語)“靜”是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的集中體現。品茶,品的是壹個靜字,在靜中明心見性,在靜中證道悟道,在靜中求真求實,在靜中養性,塑造自我的人格自尊。中國古代士代夫們對品茶須“靜”多有論述。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於鵠《贈李太守》詩雲:“搗茶書院靜,講《易》藥堂春。”徐禎卿在《秋夜試茶》詩中說道:“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閑嘗紫筍茶。”茶人追求的至“靜”之境,當是心靜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靜。如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在這自然景觀寧靜壹片的氛圍裏,詩人達到了身心的寧靜,當清馨的茶香彌漫四圍,浸潤著詩人的靈與肉,那種空明、恬靜,閑適的感覺,讓詩人進入了所謂的“天人合壹”的境界。
品茶得“怡”。“怡”指的是身心的愉悅。品茶是壹件雅俗***賞的樂事,與茶為伍的是琴棋書畫煙酒詩,吟月賦風,把酒言歡,賞花作畫,對弈撫琴,無不可與茶***壹體。對權貴階層品茶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雅士品茶重其韻味,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悅,意在托物言誌,激揚文思,交朋結友;對道佛之流品茶則重其德,意在參禪求道,成佛成仙。對平民百姓而言,品茶則品其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樂人生。但無論何種階層,在其品茶過程中都能達到“怡情悅性”,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愜意、舒適。
品茶求“真”。道家講究“抱樸含真”,“返璞歸真”。莊子有言:“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莊子·漁文》)。品茶品的不僅是茶本身的,形式上的真,更是茶道上的,精神上的真。品茶,要品出修身養性,品出真誠求實,品出心與自然同道,茶貴為真,人貴於誠,天人***真,循規大道。品茶的求真,就要達到像陶潛的《飲酒》詩描述的境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喝茶三境界
喝茶大致可以分三種境界:
1、喝茶:只是為了解渴或保健,大口大口喝茶,謂之牛飲。
2、品茶或功夫茶:非常講究茶葉、茶具等,很用心地欣賞、品味。但還是物質享受、生理享受為主。
3、茶道:心靜如水,茶禪壹味,品茶即是品心。是以精神為主,或者說茶道的過程也就是修行的過程。這時茶葉、茶具已不是最重要的了,甚至壹杯清水也可以是茶道!甚至喝不喝都已經不重要了。
茶道、茶禪壹味,是佛人提出來的,其實也只有佛門中人、尤其是學過禪宗的人才能深得個中滋味。壹般所說的茶道,只不過得其形式、得其皮毛而已。
通過認知,感悟人生與茶
歷史長河悠久留傳,茶從出生至今,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中。原始的紅茶到現在的奶茶,從國內引向國外。茶的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同分享。茶從文化符號過渡到了實際生活中,茶就是實實在在的顏色和氣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濃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雖然或濃或淡地喝了不少茶,但還只局限於喝壹喝而已,還不會品茶。喜愛獨自靜坐慢慢地喝茶,喜愛在茶館的寂靜中細斟慢酌,喜愛壹個人新茶淺嘗,喜愛獨自陳茶濃酌。有壹杯茶,就有壹分靜,在壹個人的靜靜中品濃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煩燥時,在身心疲乏之時泡壹杯茶,慢慢地看著茶葉在水中舒展身體和枝葉,開出美麗的花,看著黃色的花瓣染透整杯的水。中國的茶文化淵深博大,從詩經裏的茶歌茶謠到陸羽的茶經、溫庭筠的采茶錄,甚至還有宋帝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從茶花茶葉,到茶具茶藝,從茶經茶道到茶論茶歌,紛繁駁雜,可見茶文化在中國之深之遠之悠久。
中國的茶種類很多,主要的還是紅茶、綠茶、花茶。綠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龍井等。紅茶是由綠茶發酵後制成的,花茶則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茶之五味濃淡澀苦香中,香為主,清香,淡香,濃香各有風味。
紅茶通常比綠茶更濃,味也比綠茶要苦要重。其濃茶色如墨褐,其味綿長渾厚,另有壹種樸絀糙澀。而磚茶據說要用鐵鍋煮,喝起來溫吞厚道,就與如多年老朋友相對。花茶是帶有花香的,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還可消暑解毒清心。
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詩詞中茶詠是壹大題,陸遊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有“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老杜有“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朱敦儒有“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李清照有“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有“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有“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棄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在中國的茶之外,日本的茶藝館,把茶文化提升到了頂點,器具精美,細樂雅具,又有美女獻茶獻藝,是純是純而又純的茶文化表演。英國家庭裏下午茶中的紅茶和黃油面包,是社會地位身份的象征,喝的是淑女風範和紳士風度。還有另類的野茶,有現代生活快節奏中匆忙的袋茶,有不知是精華還是糟粕的茶末。
喝茶有人是消暑解渴,有人是因為茶的香,有人是為了打發時間,也有人為了喝茶而喝茶。有的茶是喝的,有些茶是用來品的,同樣的茶不同的人喝就是不同的茶。周作人說喝茶當在江村,在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同二三人***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紅樓人物妙玉則說:壹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蘇東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又是壹種喝法。而以雪水煎茶,會臨無聲落雪,擁裊裊飛花,任心醉神融,更是極至之雅。還有久久向往中的龍井問茶,在景色怡人,群山覆翠的清幽處聽典聽故,再壹杯壹品,不知今日還有否。
時間如流水過去,只有茶濃淡依舊,隨便推開窗,窗外是和風溫煦的靜靜秋日,藍天白雲下樹葉沙沙作響,身邊茶香裊裊。人生的從容舒怡就如這閑適的熱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閑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時候。浮雲人生,炎涼世態,最宜於在人過中年的匆忙之後品嘗。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濃淡,濃有濃香,淡有淡香。濃茶淡水,細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濃澀人生,清淡日子,流水歲月,就在茶中。
聞香習茶,體驗身與心的`修行
品茶聞香進入心的平衡
如果妳想問:品茶的時候聞香,它們相互不會影響嗎?那妳應該與“天上客”壹同品壹道茶,賞壹回香。首先從茶品的選擇開始,配合相應的茶具,布置壹席或簡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紅泥小火爐取代驚驚咋咋的電磁爐,根據氣場(空氣的運動流向)選好合適的品香位,在燒炭煮水時刻,靜靜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溫杯……心也隨之沈靜下來,只剩對茶、香盛宴的壹絲期許。壹滾水溫杯,二滾水渫茶,壺裏杯裏的茶香隨著蒸汽伴著沈香的氣息往妳的鼻孔裏鉆,帶著些許溫暖的水汽撩撥著妳敏感的神經。此時低頭抿壹口茶,再輕吸壹口氣,喉頭轉化的是茶的空靈醇厚,鼻翼呼出的是沈澱後的香氣,妙哉!只要選香合適,燃點布置得當,香對於茶不但沒有損,反而有增益。習香有助於嗅覺靈敏度的增強,燃香也有助於凈化空氣。合適的度和法,是其中的關鍵。
在“天上客”看來,玩茶的人通常不壹定每天都要像在實驗室裏做研究那樣去喝茶。茶是壹種知識,玩茶的人能夠有接近專業茶人的水準,固然是很值得炫耀的,但茶同樣也是壹種修養。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之源中這樣描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早在北魏竹林七賢的年代,就有先人提倡以茶代酒,這其實頗為吻合當前的社會之風。現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癥、高膽固醇血癥等等,正應了“酒肉多了則傷身”這句話。若是以茶代酒,則至少可以舒緩酒肉帶來的傷害,進而調理身體進入壹個更加平衡的狀態。
香道在中國,起源眾說紛紜。中國的香,與博大精深的中醫針灸的灸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文物學家兼香道專家劉良佑先生詮釋說:中國的用香文化始於疆域的開發與對外交流的發展,從而發現並進口了香料。周朝時,由於政治的分合,在國土向南開發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漸形成周朝貴族的時尚之風。香料的藥理作用也更多的與中醫的理論結合,並從灸術的灼燒經絡慢慢轉變成為燃燒吸聞。
茶有“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茶與針灸,最早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祖先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了解,並對人的自身進行探求和總結。茶與香,所產生的清幽香氣和滋味使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個人修養的高雅藝術活動。在本性和內在的文化內涵上,都有著靜心養性、怡情修身的***通之處。以茶與香為伍——靜以修身,儉以修德。
茶香修行獨樂可眾樂皆可
提到品茶、習香,壹般人的認知是:二者能將人導入靜心凝神的狀態,進而拂去日常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浮躁之氣,所以二者的修行環境應該是安靜清幽的,修行之時亦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可為外界所紛擾。不過“天上客”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茶道與香道的修行,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放松身心,但是不壹定要拘泥於壹些形式上的束縛,這也是中國茶道、香道與日韓茶道、香道的不同之處。獨自壹人時,壹簞茶、壹拓香,用心、神去體驗二者的精妙,若有所得則應樂於分享;而有趣味相投的好友,壹同修煉也壹樣可以領略茶、香的奧妙。討論亦是學習,自悟則多為體會,真正了解了二者的內涵,才能在研習時領會茶道與香道的精髓所在。
無獨有偶,與“天上客”壹樣喜歡品茶聞香的茶友還有北京的摩尼寶和他的壹班誌同道合的香癡茶狂的朋友。為了香木,他們千裏迢迢遠赴海南島,甚至是越南、老撾等地去“尋香”。壹段上好香木,價比黃金,尋得壹段便欣喜若狂;如若是囊中羞澀,也希望能在香主人那裏聞壹個“氣飽”,也就不枉此行。說起自己和朋友為茶、香做的“傻事”,摩尼寶撫掌長嘆道:有壹次,為了壹泡好茶特意飛到新加坡,連續三天去賴人家的茶桌,直到遂心。為了做集大成者,就找關系去聯系當年普洱茶出口商或海關記錄,從那裏找到各地進口商的下落,再奔波上門,不斷追索,直到找到還有存貨的茶坊,然後千辛萬苦返收回國。看來好茶之人與好香之人,壹般無二。
分享的快樂和尋求***通的認知總是讓人愉悅的。這些茶友香客除了自己在家認真研究喜歡的茶品和香品外,他們也常常聚會交流,誰得到了壹泡好茶、壹小塊香料,都會拿出來分享,品味體驗之後認真記錄,相互交流。盡管引經據典之時難免觀點有出入,但喝壹道茶聞壹會兒香便會心壹笑,即使各有執著也不紅臉,回家去翻查資料,來日再證。
有人說茶道與香道都是將人從日常的繁雜中解放出來,使人領會心與身的交流,進而體會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境界,二者都擁有著令人如癡如醉,窮極壹生也探尋不完的迷人奧妙。如果要把喜愛的茶道和香道提升到修行的境界,除了要對中華歷史文化和茶、香的發展歷程熟悉之外,最難尋的應該就是執著但不執拗的態度和與之心神會的摯友吧。這會不會也是壹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呢?文/暮穎
無事可品茶
宋代歐陽修《嘗新茶》詩說:“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這首詩中描繪了新茶、甘泉、潔器以及好天氣,再有二三佳客,這已是具備品茶的上好時機;而蘇東坡的西塔寺品茶詩:“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這是品茶的好環境,在花木幽深的禪房,外面是風和日麗的艷陽天,既有好茶、潔器、甘洌的井水,又有“可人”佳伴相陪,這就是品茶的好空間。事實上,品茶的時空因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
明、清時代,人們對品茶環境的要求更嚴格、更細致。我們可以從明代徐渭的《徐文長秘集》中看到品茶環境的條件以及高雅的品茗意趣:“茶宜精舍、雲林、竹竈、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蘚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裏飄煙”;到了明朝末年,馮可賓《芥茶箋》談到“茶宜”的說法,提出品茶的十三個條件:壹、無事。就是說品茶時間要無俗事纏身,放下壹切世俗的冗事;二、佳客。好的茶侶,應是有趣味,懂得欣賞茶之三味的雅人;三、幽坐。環境氛圍幽雅,心地安靜地坐下來是品茶的好時候;四、吟詠。品茶時,可以吟詩,也要能吟詩助茶興,以茶發詩思;五、揮翰。準備筆墨硯紙,可以潑墨揮灑,濡亳染翰,壹面品茶,壹面揮毫,更增加品茶的清幽雅興;六、徜徉。在小園香徑散步徘徊時,設置茶席,心恬神爽,是品茶的好時候;七、睡起。剛睡醒。又作了美夢,以茶來清醒頭腦是最佳的選擇;八、宿酲。喝酒之後,尤其喝醉了還未完全清醒過來,以茶破解酒意是好辦法;九、清供。以清茶配備新鮮果品,供奉祖先神明;十、精舍。精致典雅的環境是品茶的好地方;十壹、會心。以全部心神品茶,才能品出茶中三味;十二、賞鑒。細細品味,鑒賞茶之“色”、“香”、“味”、“形”;十三、文童。有氣質文靜、清明智慧的助理協助茶事,品茶才能順暢進行。具備以上十三個條件之壹,就是品茶時間或空間的最佳選擇。
明代撰寫《茶疏》的許次紓,曾提出對品茶的時空要求,他舉出什麽時間可以品茶,什麽時間不宜品茶;什麽地方可以品茶,什麽地方不可以品茶,如:“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聞曲、歌罷典終、杜門避事、夜深***語”等時間是品茶的好時節;“明窗凈幾、洞房阿閣、小橋畫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地方是品茶的好環境,清靜幽雅的茶室是雅士聚會品茶的理想場所。
在品茶環境中,除了要有上好的茶品,人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飲茶重在壹個“品”字,意在得其情趣韻味,品茶人的修養是決定品茶趣韻的關鍵。茶既然是清高之物,唯文人雅士與超凡脫俗的逸士高僧,在松風竹月,僧寮道院之中品茶賞飲,才算是與茶品相融相得,才能品嘗到茶的逸趣真味。因此。人品與茶品是同等重要的,邀請壹起品茶的“茶侶”最好是經過挑選的知味之士,明代茶人陸樹聲撰寫的《茶寮記·煎茶七類》裏就把人品列首類,他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真正道出了茶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