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柏楊的評論摘要

柏楊的評論摘要

知名作家柏楊2008年4月29日淩晨1時12分在臺灣新店耕莘醫院病逝,享年89歲。對於柏楊這個名字,壹些熱衷於追星的年輕人或許還有些陌生,但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卻如雷貫耳。當然,新壹代的“憤青”想必知道柏楊這個名字,因為相對於“憤青”而言,柏楊算是“憤老”了。

於我而言,知道柏楊,是從他的著作《醜陋的中國人》開始的。當年我出差到北京,順便在新華書店買了壹本《醜陋的中國人》,幾乎是壹口氣讀完的,由此開始喜歡上了柏楊,並陸陸續續讀了他的壹些書。他犀利的文筆至今還在影響我——雖然我寫言論的時候盡量溫和。

事實上,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影響了很多人,尤其是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在《醜陋的中國人》壹書中,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臟、亂、吵”、“窩裏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壹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壹書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警句,有的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尤其喜歡他的那句“中國人就像醬缸裏的蛆,喜歡在渾濁惡臭的環境裏相互攪來鬥去”,太深刻了,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今天,柏楊走了,我打算抽空再讀壹遍《醜陋的中國人》,以悼念這位不朽的“憤老”。 馬英九:柏楊去世象征壹個時代的結束

柏老去世象征壹個時代的結束,我不會忘記對柏老的承諾。

——馬英九

據臺灣媒體報道,柏楊去世讓其感到很難過。他說,柏老去世象征壹個時代的結束,他不會忘記對柏老的承諾,上任後壹定會扮演好角色。

柏楊1985年的著作《醜陋的中國人》,批判華人集體文化和性格上的缺點,引發全球華人社會熱烈爭論。該書在大陸更是擁有大量讀者,引發了長期的爭議和暢銷,也曾經中斷出版。《醜陋的中國人》風行大陸20年,而柏楊先生則壹直以“深厚學養、堅韌的道義擔當、直言針砭時弊”為三大利器,有“硬骨頭的文人”之稱。他同時是雜文家、作家、史學家和翻譯家,可謂著作等身,***計有170多部小說、雜文和歷史作品先後面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臺海兩岸均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也形成深遠的影響。

基於柏楊在臺灣人權和文學史上不能取代的地位,他在臺灣備受尊敬。他入院病情穩定後,2008年4月16日馬英九曾前往探視他。據臺灣媒體報道,馬英九壹進到病房和柏楊緊握雙手,希望他早日康復。馬英九對柏楊表示,他勝選後,還沒來得及高興就開始工作了,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他請柏老放心,壹定會全力以赴,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從感恩出發、從謙卑開始,把失去的補回來。馬英九承諾未來會全力以赴,尤其是落實柏楊最關心的人權問題。

躺在病床上的柏楊看到馬英九前來,雖然無法開口講話,但仍是緊握馬英九的雙手,並將兩本新作贈予馬英九。次日,陳水扁也以私人身份前往探訪。

他最大優點就是很溫暖、熱情、嫉惡如仇。以前我教中文,每天要改作業,寫評語,還要參與他的書的各項工作,包括校對啊、封面設計啊。每次我回來,他會跟我說,妳辛苦了。這個讓人覺得很溫暖,而我無論如何都做不到,這樣的話說不出口。

他推動著中國人的進步

(楊東曉,媒體人士)

柏楊自1951年至2006年封筆,寫下了2000多萬字的雄美篇章。由於他太豐富、太淵博、在人文領域涉獵太多的緣故,所以柏楊壹直“無法歸類”。

提到柏楊,華人世界裏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國民性的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弱點的批判”,因為他的批判波及“中國”、“國民性”、“傳統文化”這些至高無上的詞匯,而且像個眼疾手快的大夫壹針見血地刺穿了病人的病脈,所以他本人在恨天恨地恨鐵不成鋼地批判的同時,也遭受到潮水般的批判。

批判自己的祖國,在中國並不自柏楊始。近現代孫中山、林語堂、魯迅都對中國提出過痛心疾首的批判。魯迅在70年前批判的“染缸文化”已經能為國人平靜地接受和認真反省,但是柏楊的“醬缸文化”壹經提出,仍然掀起軒然大波。盡管如此,長成於上世紀80年代、受到此番點撥中國人,還是在20世紀末開始了文化反省。

對於國民劣根性和傳統文化弱點的批判,柏楊無疑是位新時代的啟蒙者。柏楊研究者朱洪海認為,柏楊的啟蒙意義不僅影響了上世紀70年代末趕考並在上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600萬精英,並由這群今天處於中堅地位的人發出柏楊的聲音,“借助600萬精英,柏楊推動著中國人的進步”。

這是柏楊作為師者的最大影響。

中國歷史這部皇皇巨著其實演繹的就是“人史”。然而,柏楊講得最透的絕對是“人學”。但凡提到隋煬帝楊廣者,無不以“暴虐、荒淫”形容之。但是柏楊以入木三分的筆觸,這樣描述35歲以前和35歲以後的楊廣:“他所展示出來的,全是壹個千載難逢的標準領袖,具有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英雄性格,和救國救民、民胞物與的聖賢抱負。節儉、樸實、謙恭、虛懷若谷、好學不倦、禮賢下士、不愛聲色犬馬。——集人類美德於壹身。”筆鋒壹轉“可惜他欠缺人類所特有的高級靈魂和情操,他奪嫡的目的只有壹個,就是獲得無限權力。”

掀過前塵舊事,柏楊於2004年他84歲高齡時出版了《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從而成為中國人的尊嚴之師。在中國人歷史性的窮人乍富之時,有位師長這麽喝壹聲是絕對有必要的。

無法歸類的作家柏楊,其實是民族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