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歷史上壹***有6次人口遷移。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壹個標誌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壹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壹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陜西等省的農民。
解放後,我國的人口流動頻繁,規模龐大,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影響強烈。千萬人以上規模的就有三次。即:1958年至1962年的大躍進運動和三年暫時困難時期的精簡下放;1968年至1980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農民工流動。
擴展資料
新中國時期遷移原因
這壹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