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仙遊縣網絡奇才是誰啊

仙遊縣網絡奇才是誰啊

養蜂奇人張德輝: 與蜜蜂親密接觸四十載 敢把幾萬只蜜蜂當衣穿 雷宇明 文/圖 蜜蜂是令人敬佩和受人贊美的,因為它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為人們釀造了香甜的蜂蜜;但蜜蜂又是令人生畏的,因為它有鋒利的毒刺,壹旦惹惱了它,就會受到攻擊,所以人們見到蜜蜂時,第壹反應就是躲得遠遠的,生怕被蟄著。 然而,在仙遊縣卻有壹位與蜜蜂“親密接觸”了四十多年的養蜂人,他不僅與蜜蜂朝夕相處了大半輩子,對蜜蜂的習性了如指掌,而更讓人稱奇的是,他能讓幾萬只蜜蜂爬滿他的全身,讓蜜蜂好像組成壹件“衣服”壹樣,把蜜蜂當成“衣裳”來“穿”。 記者近日在仙遊縣采訪了這位養蜂奇人張德輝,聽他講述自己與蜜蜂的故事。 敢把蜜蜂當衣穿 就像許多馴獸師敢與老虎獅子鱷魚同臺“親密接觸”壹樣,與蜜蜂打了壹輩子交道的張德輝也有這樣壹種絕活:敢與幾萬只蜜蜂“親密接觸”,用特殊的辦法讓眾多蜜蜂飛到他的身上,爬滿他的全身,遠遠看去,就好像穿著壹件由蜜蜂織成的衣裳壹樣。 “蜜蜂也是通人性的,與它打交道久了,對它們的生活習性就非常了解了,所以,讓它們從蜂箱中飛出來爬在人的身上也是可能的。不過,壹般人最好不要模仿,否則,不僅可能被這些蜜蜂蜇傷,而且還會造成對蜜蜂的巨大恐懼。” 張德輝說起蜜蜂當衣穿時,首先象電視中那些專業魔術師或特技表演人員表演時,電視節目打出字幕“專業表演請勿模仿”壹樣,提醒大家首先要註意的安全問題。 “表演蜜蜂當衣穿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也可說是壹項‘浩大’的工程。”張德輝說,“因為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並且當蜜蜂壹只只地從蜂箱中飛出來爬到人的身上時,其實等於整個蜜蜂家族的壹次大搬家,這需要大量時間的,至少要兩三個小時。” 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張德輝說,要想讓蜜蜂搬家,從蜂箱中搬出爬到人的身體上,最關鍵的就是首先要將蜂王請到人的身體上來。蜂王出來了,其它的蜜蜂就會成群結隊地跟著進行壹次大遷徙,也就會跟著來到人的身體上。 在張德輝的壹處養蜂場裏,只見他先將各個蜂箱中的蜂王隔離,讓其它蜜蜂呈現無王的急躁和無序狀態。隨後,他將幾塊蜂巢掛在自己的胸部,並讓兩只蜂王出現在這個蜂巢中。不壹會兒,成千上萬只蜜蜂便飛著立即簇擁上去,著實嚇人! 找到蜂王的蜜蜂通過自己的特殊語言相互報信,使得圍繞著張德輝飛舞的黑壓壓蜂群紛紛落在了僅穿條短褲的他的身上。兩個多小時後,他的頭上、耳朵、脖子、肩上、前胸和後背上,密密麻麻地爬滿了蜜蜂,據估計至少有七八萬只蜜蜂,乍壹看去像是穿了件短袖連體衣服。 這麽多蜜蜂歇在他的身上和臉上,難道張德輝有銅墻鐵壁樣的皮膚,還是有特異功能,所以就不怕被蟄?張德輝告訴記者,因為和蜜蜂相處久了,蜜蜂對他身體上的氣味已經熟悉,所以他不會被蟄,在表演的時候也不覺得癢,更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相反,他覺得這樣是在與蜂作樂,是壹種友好的和諧相處的表現。“但是,如果像妳們這樣的和蜜蜂不熟悉的人,可千萬不要嘗試,那樣,渾身上下會被蟄成‘蜂窩’的,危險著呢!”他補充道。 眼看著此景,在場的人無不為他捏把汗:這件“蜜蜂衣服”穿起來很難,那脫下來容易麽?這位長年與蜜蜂打交道的“蜂人”卻說:“我多年來經常與蜜蜂這樣‘親密接觸’,我也掌握了這些蜜蜂的脾氣。蜜蜂是特別有組織紀律觀念的,特別服從領導,只要將它們與蜂王的聯系切斷了,讓它們暫時脫離蜂王,它們就會進入新的壹輪尋找王者的歷程。當然,脫掉這件蜂衣比穿的時候簡單多了,穿這件蜂衣要幾個小時,脫掉它就那麽壹下子的功夫!” 話音剛落,只見他用力壹跳,就抖落掉壹身的蜜蜂,成千上萬的蜜蜂頓時在四周漫天飛舞起來,壹時真可謂遮天蔽日。不過幾分鐘後,這些蜜蜂們又慢慢變得有序起來,又開始了它們新的壹次尋找蜂王的歷程。當有的蜜蜂終於找到蜂王是又被放回到原來的蜂箱中時,成千上萬的蜜蜂也紛紛跟著飛進蜂箱中,再次簇擁在它們的蜂王周圍了。 風餐露宿的牧蜂人 “蜂蜜是甜蜜的,可養蜂的事業卻並非甜蜜的。養蜂人其實更像是個流浪漢,成年累月要在野外生活,吃住都要在野外,因為養蜜蜂不像養其它動物,可以固定在壹個地方飼養,蜜蜂是要隨著花期的變化而變化地點的。”當記者與張德輝聊起養蜂的感受時,坐在壹旁的張德輝的妹妹首先說出了她對養蜂的感受。 “哥哥養蜂40多年了,這麽多年來簡直就像是壹個流浪漢壹樣四處奔波,壹年中風餐露宿在野外,那種生活是常人無法想像得到的,所以,許多人是根本不願意養蜂的。在我們家族中,只有他壹個人在從事這項工作,他的孩子們中也沒有壹個人願意學習和繼承他的這份養蜂的技藝,大家都從事別的工作。”張德輝的妹妹說。 在仙遊縣,張德輝是全縣養蜂第壹大戶,他不但在縣城繁華街道解放中路開了家“德輝蜂園”門市部,每日顧客盈門,還將自創的德輝蜂場越辦越大,年規模牧養100多箱蜜蜂。然而,能有今日的輝煌,完全得益於他40多年如壹日地執著於養蜂的事業。與***和國同齡的張德輝,1949年出生於仙遊縣壹個鄉村小學教師的家庭。父親是個小學教師,家裏原來也根本沒有人養蜂,他是如何走上養蜂的道路的呢? 張德輝說,他初中畢業時,正趕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他來到榜頭鎮(當時叫公社)的溪尾村當知青時,腦瓜靈活的他毅然選擇了養蜂,但每月須上交30元管理費。當時由於“割資本主義尾巴”,他不敢多養,每年只是養30來箱,收900來斤蜂蜜,收了蜂蜜後也只能偷偷摸摸出售。就此,壹直到“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他還是專心養蜂,每年有壹兩千元的不錯收入。雖然風餐露宿,但老張壹語雙關地說,“蜂蜜是令人甜蜜滋潤的東西”。在那個物質與精神生活都十分潰乏的年代,與蜜蜂整日打交道不僅讓他的生活變得比較充實,也使他從蜜蜂身上體會到了壹種做人的精神,那就是忘我地工作,積極地奉獻的精神。 1978年後,“割尾巴”的年代已經遠去,於是張德輝就想將養蜂規模擴大。他壹下子將蜂窩擴展到50多箱。蜜蜂多了之後,他妻子也要幫忙打理。妻子以前本來是很怕蜜蜂的,只負責在家照顧孩子。壹次,老張用蜜蜂的毒針治好她的風濕病以後,她再也不怕蜜蜂刺人,就壹起照料蜂場,壹起外出放蜂采蜜。 但因本地可供蜜蜂采花的蜜源不多,於是,這對放蜂夫妻開始按季節年年展轉全國各地。每當春暖花開、大地復蘇的時候,他們開始從他的大本營仙遊起程,帶著蜂箱和帳篷,坐汽車或火車走天下長達半年。為此,他總要先勘察好放蜂線路,了解蜜源、水源、地形和氣候狀況,對北上的東、中、西三條線上蜜源植物的種類、數量、花期及泌蜜規律,做到了如指掌。 “我每年壹路北上,總能讓我的蜜蜂采到花釀到蜜,妳看,江西、安徽吃油菜花,山東吃棗花,河南、河北吃油菜花、荊花,內蒙古吃蕎麥、向日葵花,東北吃椴木花!”張德輝至今談及全國範圍內大轉地放養,還有後怕但自豪地說,“養蜂雖平時不費什麽工夫,但四處遷移苦呀,最辛苦的時候要數搬場放蜂采蜜。這壹趟行程橫跨大半個中國,而且必須在晚上蜜蜂回巢時連夜搬離,艱辛程度常人是難以體會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仙遊縣先後掀起多次山地開發的熱潮,百萬仙遊人民朝著建成50萬畝亞熱帶名優水果基地的目標奮進,山區、平原等18個鄉鎮先後栽種了30多萬畝枇杷、龍眼、荔枝和文旦柚等果樹,使得仙遊本地的蜜源植物日漸增多。於是,張德輝放棄了成本偏高的全國範圍巡養蜜蜂,主要在仙遊本地和福建省內相對較小的範圍進行巡回放養。 “福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比較適合於蜜蜂生存,福建省本身是壹個植物繁茂、花草和各種水果品種繁多的地方,而且從花期上看正好形成壹個循環的周期。”張德輝說。 “我們仙遊縣的書峰壹帶是枇杷產地,當蜜蜂在書峰壹帶采完枇杷花後,就可以到永泰縣壹帶去采梅花和李子花了;永泰的花快雕謝的時候,又可到漳浦縣壹帶去采荔枝花了。或者是在仙遊采完桂圓花後,到永春縣去采烏桕花,再到安溪縣去采茶花,再北上到三明,到建寧和泰寧縣壹帶去采蓮子花。壹年中總是隨著花期流動的。” “壹般在每個地方呆的時間在兩周左右,長的可達20多天花就會雕謝了,所以又得帶著這些蜜蜂換新的地方了。”據張德輝說,蜜蜂最喜歡的溫度是在攝氏13至33度之間,超過這個範圍蜜蜂就很難生存。“蜜蜂真是令人敬佩和值得贊賞的壹種生物,它們的生命十分短暫,從出生到死亡只有壹個月左右時間,短的甚至只有20天左右,越冬的蜜蜂壽命相對要長些,但最多也只能活4個月時間。但就是這短暫的生命歷程中,蜜蜂壹直在辛勤地工作,不停地采花、不住地釀蜜,就是它們生活與生命歷程的全部。” 張德輝目前放養的蜜蜂有100多箱,壹天壹夜可采集到200多斤蜂蜜,光靠自己是根本無法完成這們的“巡遊式”放養任務的。如今,他雇傭了十幾名工人做幫手,但還得自己忙活著巡回各蜂場,進行雙王繁殖等關鍵技術操作。不管走到哪裏,壹般過幾天就得派車去將那些采到蜂蜜拉回來,張德輝仍然需要時不時的風餐露宿。 辛苦而甜蜜的事業 “ 蜂涯四十春, 人蜂情緣深, 感慨牧蜂路, 甜蜜出苦中。”在仙遊縣城關壹家張德輝所開蜂蜜店中,記者看到這樣壹首小詩被放在壹個玻璃鏡框中掛在墻面上。張德輝說,這是他回顧自己四十多年養蜂生涯後寫成的壹首小詩,比較能夠概括出自己與蜜蜂的感情。 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的《第壹時間》欄目中,曾經播出了以蜜蜂當衣穿在身的牧蜂奇人張德輝的畫面,頓時讓這位家住仙遊縣鯉城街道洪橋社區的德輝蜂園園主小有名氣了。 在張德輝所開的這間不大的蜂蜜小店中,墻面上掛著幾幅大大的蜜蜂知識宣傳圖,櫃臺上還擺放著許多有關蜜蜂養殖的書籍和雜誌,看得出張德輝是壹個十分熱愛學習的人。 由於他父親是小學教師,而且對養蜂比較有研究,在這種家境熏陶下,初中未畢業他就已學就了許多養蜂技巧,故壹上路就得心應手,但他並不因此就滿足。他說,“我的養蜂路是不斷否定自我的創新歷程”。 早在養蜂的初期,張德輝除了實踐出真知外,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還善於苦心鉆研,勇攀養殖技術的高峰。當年,張德輝有位表姐就學於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他便將表姐所用的整套教材借來自學,遇到讀不懂處就虛心請教,靠著邊養邊學,硬是在五年內將養蜂理論啃透。同時,他還很註意養蜂業的最新動態,每年都訂《養蜂科技》、《蜜蜂》等多種雜誌來學習養蜂新技術,並無私傳授給同行。由此,他逐漸成為仙遊縣的“養蜂大王”。他還先後在《密蜂》等全國性的CN刊物上發表了《蜂群如何合並》、《 對治蟎新藥的篩選》等論文,並於1993年被評上牧醫專業農民助理技師。 談及自己的養蜂學問,已積累壹整套獨特管理方法和技術的老張感慨地說,就是處理好蜂與脾、蜂與王、蜂與蟲的三大關系,並靈活地貫徹到各個生產環節的問題。比如繁殖期蜂要多於脾、冬眠期不強迫蜂王產卵以保持蜂群強力等。在他的蜂場,他對蜜蜂很有研究就完全體現在壹些細節上:他使用最好的蜂巢基礎,並用新式的塑料箱架來代替傳統的竹架,創造了壹箱多窩的養法。他還特別認真鉆研蜂蟎、蟑螂等病蟲害的防治,力促蜂群常年健康發展。 就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壹位年輕小夥子進來用本地方言與張德輝說了兩句,然後挽起袖子,露出肩膀處幾個發紅的突出斑點。只見張德輝打開壹個透明的塑料罩子,用小鑷子夾住壹只蜜蜂的翅膀,把這只蜜蜂放到小夥子的斑點處點了壹下,小夥子說了聲“謝謝妳了”後便走了。記者壹問才知,這是張德輝在利用蜜蜂在為人進行“蜂療”。 原來,張德輝在創新上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自學了“蜂療”技術並常年免費給找上門的人治病。1992年,他得知“蜂療”對人體有獨特的療效,於是前往石家莊中國養蜂學會學習掌握了“蜂療”法。如今每年都有壹兩千人因為風濕、類風濕、神經痛、關節炎和良性腫瘤等患者找他治療,既有本縣的,還有永春、惠安等周邊縣區的,年可為他們節省10來萬元治療費。為此,他自己要年損耗20多萬只的蜜蜂,每年少收入上萬元,但他無怨無悔地說“我這是在向我的蜜蜂們學習呢!”。 應記者要求,張德輝還向廣大消費者傳授了幾招鑒別蜂蜜真偽的辦法。壹聞味道:真正的蜂蜜壹般都有花香,這與蜜蜂所采的花的種類有關;二看外觀:用手沾壹點壹捏,純正的蜂蜜不發粘,摻假的則發粘;三可以借助外物進行簡單檢驗:用壹根燒紅的鐵絲插入蜂蜜中,取出後有附著物的是假的,沒有附著物的是真的,還可拿壹點來在火上烤,真的蜂蜜是可以拔出絲來的,而用糖摻兌的則是發硬的,拉不出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