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路西法效應
開放分類: 心理學、人性
社會科學工作者很少使用“善”、“惡”這樣的詞匯。大多數人更喜歡使用“暴力”、“攻擊性”這樣的詞,或使用價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學術語,壹套關於失調的話 語系統。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 不在此列。這位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會第18屆年會上對聽眾說:“心理學很少研究大問題。我們有各種回答小問題的高招。但我們從來不費心 去研究大問題。現在是該研究研究像惡的本質這樣的大問題了。”
他 在演講時出示了美軍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的照片。菲利普·津巴多說,當看到美軍虐囚的照片時,他感到很震驚,但並不覺得很奇怪。因為早在1971年他做過 壹個極富爭議、探討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在實驗過程中他目睹過非常類似的情形:好人也會犯下暴行。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 撒旦。
他在《路西法效應:好人是怎樣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壹書中詳盡地記述了那次實驗的經過:在當地報紙上征集誌願者參與監獄生活的研究,為期兩周,誌願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報酬 (相當於今天的75美元)。有70名應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學面試,接受壹系列心理測試。這70個人都是美國的大學生。其中24名被認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 被選中。從24人中間隨機抽出壹半,讓他們飾演監獄的看守,余下的壹半飾演囚犯。誌願者們都說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畢業後會去 做看守,但他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並以為可以從這壹經歷中學到壹些東西。誌願者們還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飾演囚犯,他們可能會被剝奪公民權利,並且只 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飲食和醫學護理。那些將飾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個周日等在家裏。在那壹天,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他們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隨後被帶到斯 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
第壹天,大家還相安無事,但“囚犯”第二天便發起了壹場暴動,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 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們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們照著做了。他們采取的措施包括強迫囚犯做俯臥撐、脫光他們的衣服,拿走他們的飯菜、枕頭、毯子和 床、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關禁閉。最後局面完全失控,實驗只持續了六日便被迫終止。
菲利普·津巴多希望從他的實驗中得出壹些普遍 的結論: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幹出可怕的事情。“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兩組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 不到兩個星期之後,他們之間已經變得沒有***同之處了。”尤其顯著的是,囚犯們懷疑分組並不是隨機的,他們認為看守的個子比他們高。(其實兩組人的平均身高 是壹樣的。)
津巴多試圖用他的實驗解釋很多問題,包括飛行事故、人在面對惡行時的無動於衷、護士對病人的不當處置以及自殺式襲擊者 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由於對自己角色的認識,護士會過度服從醫生的安排,哪怕明知醫生開出的劑量遠遠大於規定的劑量;有四分之壹的飛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於副 機長過於服從機長的錯誤判斷。
津巴多雖然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但他樂觀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們同樣能夠頂 住壓力,英勇地違抗“路西法效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第壹步就會讓布什、布萊爾等人望而生畏),最後是拒絕為了所謂的人身安全而犧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夠反對任何不公正的制度。他舉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麥卡 錫主義、種族隔離、反對越戰的人。
有壹個問題是,當津巴多說好人變成了壞人時,那些“壞人”並不認為自己成了壞人,他們要麽認為受 害者罪有應得,要麽認為自己只是采用了惡的手段來實現其正當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為自己采取的手段辯護——虐囚的士兵是為了獲取反恐所需的情報,恐怖分 子是為了民族解放,在他們的同仁眼裏他們也是道德英雄。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間的沖突,而不是善和惡之間的沖突,已經超出了心理學的範疇。
/view/1770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