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壹位後宮
珍妃名叫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生於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後選定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光緒帝之後,同時封珍妃與她的姐姐瑾妃為嬪,時瑾嬪15歲,珍嬪13歲。光緒二十年,兩人同時晉封為妃。珍妃其祖父乃陜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0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後七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後、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光緒26年(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後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壽藥房中的珍妃喚出,推入位於慈寧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淹死。當時,珍妃年僅25歲。
珍妃入宮時,照片技術已傳入中國。但在當時,相機被認為是汙巧之物,會取人魂魄,致使人損壽。而珍妃卻能接受照相術,成為清宮後妃中,照相最早者。但從故宮博物院,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來看,數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後,其次是光緒帝後隆裕,光緒帝妃瑾妃,再就是溥儀幼年及遜位後留居後三宮時期的照片,這當中獨不見光緒和珍妃的照片。
珍妃遇害後的第2年,慈禧,光緒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將珍妃屍體打撈,追封為珍貴妃,初葬恩濟莊。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所存的清宮檔案中有下述記載:“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貞妃安葬在恩濟莊,過過營地壹座”。在追封珍妃為珍貴妃的諭旨中,曾有“上年京師之變,倉猝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中殉難,洵屬書烈可嘉,恩著追贈貴妃位號,以是褒恤”。將“珍”寫成“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
得寵與獲罪
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後逐漸失寵,而瑾妃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食飲***玩***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後不甚親睦。”(《國聞備乘》)
清朝制度,妃子例銀(工資)每年300兩,嬪為200兩。珍妃用度不足,又不會節省,還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虧空日甚。她遂串通太監,侍寵多次受賄賣官。因為有利可圖,當時太監中最有勢力的數人均染指其中。慈禧曾當面拷問珍妃,並從其住處搜獲記有其賣官收入的壹本賬本。由於樹大招風,賣官鬻爵的不法勾當影響日漸彰顯,引起了慈禧的強烈不滿。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十月,光緒帝奉慈禧皇太後懿旨,將瑾妃、珍妃著降為貴人(第七等),“以示薄懲”。珍妃被幽閉於宮西二長街百子門內牢院(也就是常說的“冷宮”),從此與光緒隔絕,不能見面。
沈井與後事
庚子年(1900年)7月20日,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慈禧決定攜帶光緒等壹行人出走西安。此時,大家都換了百姓布衣聚在壽寧宮,“慈禧忽感觸前事,出珍妃於牢院。強詞珍妃帶走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因命太監將樂壽堂前的井蓋打開,要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眾人遂令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執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領班太監崔玉貴。
民間認為珍妃是因為支持光緒進行戊戌變法而觸怒了慈禧太後,但史料對此並無確切記載。目前史學界較贊成的觀點是,珍妃因多次違反宮闈禁忌,賣官受賄,再加上光緒皇帝對她情有獨鐘,冷落了慈禧的親外甥女隆裕皇後,最終落得被殺害的下場。
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端康皇太妃)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為她修建了壹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壹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壹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壹年多以後才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1913年3月,溥儀又尊封她為端康皇貴太妃。
據溥儀回憶,隆裕皇太後死後,瑾妃就成為紫禁城內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貴妃、莊和皇貴妃、榮惠皇貴妃,她們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專權,自己儼然成了皇太後,效法慈禧,讓溥儀叫她皇額娘,經常管教溥儀,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為此,溥儀在壹些人的慫恿下,公開與瑾妃吵了壹架,使瑾妃很下不來臺,溥儀也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瑾妃為了出這口氣,把溥儀的奶奶、母親召進宮,對她二人施加壓力。她二人可嚇壞了,壹齊跪下來苦苦哀求,答應勸溥儀給瑾妃賠禮道歉。最後溥儀經不住祖母和母親的苦勸,被迫給瑾妃道了歉。溥儀的母親個性極強,從未受過別人的訓斥。這次窩了壹肚子火,回到家吞了鴉片煙自殺了。瑾妃聽了這個消息以後,吃驚不小,深怕溥儀追究此事,於是也改變了對溥儀的態度,兩人關系有了明顯地緩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終年51歲,溥儀謚之為溫靖皇貴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園寢東寶券內。
十四年後,1938年農歷十壹月,壹夥不法匪徒在夜間盜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寶。
側面評價
清光緒帝妃(1876-1900年)。滿洲鑲紅旗人。他他拉氏。侍朗長敘女,1888年(光緒十四年)被選為珍妃。得光緒帝寵愛,進珍妃。旋因忤懊慈禧太後,降貴人,逾年仍封珍妃。其兄誌銳,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為主戰派,弟誌锜同維新派關系密切,“嘗偵宮中密事,輸告新黨”。珍妃傾向變法,支持光緒掌握政權,引起慈禧太後的忌恨。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後逃離北京時,派太監崔玉貴將她推入井中溺死(珍妃井)。壹位伺候過慈禧的何姓老宮女曾對這壹事件做了如下回憶:
“逃跑是光緒二十六年,即庚子年的七月二十壹日。頭壹天的下午,老太後在樂壽堂屋裏睡午覺。我和往常壹樣,陪伴在寢宮裏,背靠西墻,坐在磚地上,面對著門口。這是侍寢的規矩。突然,老太後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平常撩帳子的事是侍女幹的。今天很意外,嚇了我壹跳。老太後匆匆洗完臉,壹聲沒吩咐,竟自己走出了樂壽堂。我們跟隨老太後走到西廊子中間,老太後說:“妳們不用伺候。”這是老太後午睡醒來的第壹句話。我們眼看著老太後自各兒往北走,進了頤和軒。大約有半個多時辰,老太後從頤和軒出來,鐵青著臉皮,壹句話也不說。我們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後回來的。晚上便有人偷偷地傳說,老太後賜死珍妃,讓人把珍妃推到井裏了。我們更不能多說壹句話。”
這位何姓宮女所講,與唐冠卿所講完全吻合。這位何姓宮女還說,民國初年,崔玉貴曾到她家串門,親口講了處死珍妃的經過,與唐冠卿所講也基本壹樣。這表明唐冠卿所講的珍妃遇害的情節是真實的。
光緒與珍妃
珍妃,出生在滿族世宦之家。祖父裕泰,官居陜甘總督。父親長敘,任禮部侍郎,伯父長善,任廣州將軍。兄誌銳、弟誌錆亦當朝為官。
1888年,光緒18歲。13歲的她和長她2歲的姐姐,雙雙選中入宮,分別賜封珍嬪、瑾嬪。與此同時,選定慈禧胞弟桂祥 2l歲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皇後。次年正月,光緒舉行大婚典禮,奉迎葉赫那拉氏皇後入宮(隆裕皇後)。珍、瑾二嬪先期入宮,珍嬪居東六宮的景仁宮,瑾嬪居東六宮的永和宮。
據說,珍妃姿容婉麗,賦性聰穎,又擅琴棋書畫,初入宮時,亦為慈禧所鐘愛,知她性喜書畫,還讓內廷供奉繆嘉蕙女士教她。平時她居景仁宮,與光緒則同居養心殿。她不僅美麗動人,13歲的年齡,還不失孩童的天真活潑。光緒總是讓她隨侍身邊,同桌***食,同床***寢。他們還老是互換裝束,嬉戲玩樂,這給精神上長期受壓抑的光緒帶來了許多的安慰和快樂。相形之下,隆裕皇後就差遠了,她比光緒大三歲,又其貌不揚,加之生性嫉妒,老是在慈禧面前撥弄是非,致使珍妃受責受辱,光緒遷怒於皇後,夫妻感情壹天天壞起來。
珍妃喜歡打扮,常愛穿些時新衣裳。在吟詩作畫之余,她還愛擺弄相機,留下幾張倩影,打發宮中沈寂的歲月。這些,自然也是慈禧所看不慣的。在對甲午之戰的“戰與和”的問題上,光緒與慈禧發生了嚴重分歧,朝中形成了主戰的“帝黨”與主和的“後黨”。珍、瑾二妃的胞兄誌銳,珍妃的老師文廷式,也卷入這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為了鉗制珍妃姊妹,達到打擊帝黨的目的,慈禧以“近來習尚浮華”為由,把珍妃姊妹同時降為貴人。同時還頒下兩塊禁牌,壹塊是給珍、瑾二妃的,是要求她們謹言慎行,穿著樸素,遠離新巧稀奇物件;另壹塊是給隆裕皇後的,要她嚴加看管珍、瑾二妃。
1898年,光緒推行變法維新,恢復了妃位的珍妃,自然成了光緒帝的支持者。好夢只做了103天,戊戌變法就失敗了,光緒皇帝被幽禁於中南海裏的瀛臺,珍妃被拘禁於紫禁城中的北三所。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挾持光緒西逃,又讓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入樂壽堂後的井中溺死。後來,人們稱這口井為“珍妃井”。
關於珍妃墜井,還有壹種說法。是說慈禧挾光緒西逃之時,珍妃正患天花,病臥在床,又在囚禁之中。珍妃懇求放歸娘家養病。但這與宮中禮制不合,慈禧遂逼迫珍妃投井自盡。
珍妃死後。先葬於西直門外。光緒死後,又移葬崇陵,恩愛夫妻魂歸壹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