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年味”主題摘抄(名家散文4篇)
1、《尋找年味》
轉眼又到了年關,沈寂了整個冬季的村莊熱鬧了起來,每年這時,總聽到人們這樣的抱怨:“如今的年味好像越來越淡了”。
年味究竟是什麽呢?
是燈籠對聯襯托起來的吉祥,還是煙花爆竹釋放出來的快樂。是凈水潑街時,泥土泛起的清新,還是鞭炮鳴放後,硝煙散發的味道。是酒香襲人烘托的氛圍,還是燭光焰火裝扮的風景。是居家團圓的祥和,還是互道祝福的問候。是老人臉上堆滿的慈祥,還是孩子眼裏洋溢的幸福。好像都有,也不全是。?
小的時候,仿佛壹進臘月門便有了年的感覺。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真的,過了臘八,年味便隨著金燦燦的臘八粥的香氣,和碧翠翠的臘八蒜的顏色壹起來了。每年這時最愛聽村裏老人,講壹些遺失了的年俗,比如,小年祭竈、除夕燎星、喝隔年酒、初壹祭祖、正月裏打蓮花落、逛廟會、看大戲、元宵節逛花燈。說到祭祀老人臉上便充滿了莊嚴和虔誠,說到聽戲又滿是深情的回味。老人們壹邊津津有味地沈浸記憶裏豐富多彩的年俗中,壹邊又喋喋不休的惋惜被稀釋淡了的年味。可誰知,在老人們眼裏年味淡了的時代,正是我覺得年味十足的童年。
二十三,竈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打香油,三十夜裏點燈籠,大年初壹亂磕頭。
這是記憶最深的童謠了,每年臘月都是唱著它,扳著手指期待著新年的到來。每年到這時,便是母親最忙碌的季節,掃屋除塵,拆洗被褥,還要為我們兄弟幾個準備新衣、新鞋。盡管都是母親自己織的土布,卻也被漿洗熨燙的平平整整,舒舒貼貼的,經過母親精心裁剪縫制,穿在身上可身可體的,很讓小朋友們艷羨。母親不僅要準備壹家人的新衣,還要張羅下整個正月的食物,記憶中母親每年都要蒸下好多年糕、饅頭。壹大盆的面團,在母親巧手的揉搓,剜刻下,便變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和各種形狀的棗花。那時物質雖然很匱乏,年味卻被母親打點的滿滿的。?
到了正月初壹,過年的氣氛便被推向了高潮,濃濃的年味無處不在,在紅彤彤的燈籠下,在喜洋洋的春聯上,在鮮艷艷的窗花後,在吉慶慶的年畫裏。
那濃濃的年味啊!像酒、像蜜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沁心入脾。到處都是歌舞升平,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仿佛壹夜之間便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了。
我想,每壹輩人對年味的詮釋是不同的吧,改變了的是年俗,不變的是人們對年的感受。是壹代代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憧憬,是幾輩輩人對歷史文明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積澱。
這不,小外孫女蹦蹦跳跳的跑過來,又在問我還有幾天就過年呢,稚嫩的臉上滿滿的都是期盼和向往。
2、《給孩子講年味》
看到孩子拿回來的寒假作業,其中壹項作業是尋找年味。不得不說,這項作業真好,對年文化進行探尋,對千年的年文化進行傳承。隨著歲月的變遷,年味也會變,總有壹些是不變的。
孩子,尋找年味,妳怎麽找?妳的印象中年味是什麽?她說嘰裏呱啦的說了很多。聽到她說出心中的年味,我的思緒壹下子就回到了過去。那念念不忘的小時候,還是小時候的年好。那時候,過年就意味著可以放鞭炮,有新衣服,有壓歲花錢,有好吃的。哥哥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轉好幾趟車回家,壹起包餃子、吃年夜飯。年後走親訪友,相互問候。當時雖然物質匱乏,交通不便,卻有純正的年味,真正的其樂融融,滿滿的幸福。不像現在:兒孫繞膝,卻各自低頭玩著手機,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
孩子,妳想知道十年前、二十年的年是什麽樣子的嗎?有些東西妳都看不到了,有些事情也不是按照以前的儀式做了,媽媽可以唱個歌謠,聽聽以前是怎麽樣過年的: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燉大肉,三十晚上玩壹晚,大年初壹去拜年。
孩子,媽媽小時候玩過很多的遊戲。過年的時候,好多小朋友在壹起,做迷藏、老鷹捉小雞、機器靈等等,屬於媽媽小時候那個時代的團體遊戲。媽媽給妳唱過《機器靈》的,現在媽媽給妳講壹講遊戲的規則:小夥伴們平均分成兩隊,每壹隊的人要緊緊牽住左右隊友的手,然後向對面的小隊喊:機器鈴砍菜刀恁那邊哩緊俺挑,讓對面壹隊的小朋友選出壹位小夥伴,被選出的這位要去把這邊的手沖開,如果沖不開,那這個人就回不去了,如果沖開了,可以帶走壹個!妳覺得好玩嗎?
孩子,過了臘八就是年,媽媽給妳講壹講什麽是年?除夕和年的故事,為什麽貼春聯,為什麽放鞭炮,故事是這樣的:從前?。孩子,妳知道小時候媽媽是怎樣上香、許願的嗎?來,像媽媽這樣。這和迷信無關,這是年的儀式,是對祖先文化的壹種傳承,妳要認真壹點。
孩子,妳現在可以去問爺爺奶奶十年前、二十前的“年”是什麽樣子的,他們是怎麽過年的。
3、《年味》
年味是什麽?年味是中華民族壹團和氣美好民俗的傳承。壹進臘八,年的味道越來越濃。此時大雪覆蓋了田野山川,紅高粱酒和玉米酒在大雪封藏中醞釀了壹冬,漸漸散出醇香的味道。清亮亮的酒花裏泛著豐收的喜悅,溢出梁谷香氣的誘惑。辛勤耕作壹年的人們,放下疲勞和艱辛,邀上親友四鄰開始張羅殺年豬,就著熱氣騰騰的殺豬菜,舉起酒碗,相對豪飲。
殺年豬這天,孩子們還沒有從熱乎乎的被窩裏爬起來,家中主婦早已用木柴_子燒了壹大鍋水煮了壹鍋飯。紅紅的火苗在竈膛裏騰騰地向上竄跳著,鍋裏的水漸漸由涼變溫,繼而白色的水蒸汽就由鍋蓋周圍裊裊升起,就好似農家人的日子,在不斷升溫中漸漸沸騰起來。
爸媽叫起不論是裝睡還是已經睡醒在捂懶被窩的孩子。大的幫小的穿衣梳頭,媽媽拉過那個睡眼朦朧的臭小子,還沒等他伸完懶腰,便用熱毛巾在他臉上擦兩把,然後在他屁股上拍壹下催他快去喊鄰居的張叔或者王大伯來幫爸抓豬。
殺年豬時大家分工不同,卻都做得有條不紊。男人負責抓豬、殺豬、褪豬毛、開膛、灌腸、把肉分割好。哪塊是賣的,哪塊是送給長輩和親友的,哪塊是殺豬這天要烀吃的。女人負責切酸菜,剁蔥花和姜末還有拍蒜醬。家裏大壹點的孩子按父母的安排去邀請親友壹起來吃豬肉。小壹點的孩子沒事可做就聚在壹處打冰嘎、丟鐵坨子、滑雪爬犁或者跳皮筋踢毽子攢嘎拉哈。
被請來吃殺豬菜的多數都是平時相處往來的親友四鄰,也有極個別的孤寡老人沒兒女照顧的或者貧寒人家殺不起年豬的,還有壹種就是平時有了點誤會或摩擦的,借著喝酒吃肉,把關系重新調理好。在酒碗舉起碰響那壹刻,所有的芥蒂和疙瘩全都冰消雪融,話無需多說,北方人的話都在酒裏,粗狂豪爽的性格也在酒裏,大家仰起脖子壹飲而盡,酒碗相互壹照,幹幹凈凈,不藏奸不使詐,酒碗放下那壹刻所有的恩怨情愁全都放下!
殺完年豬,壹些豬肉賣掉,置辦回些年貨,新年的鑼鼓便操練起來。人們找出去年的高蹺,仔細修整壹番,松動的釘再敲打牢固,試試綁腿繩還是否結實,綁在腿上舒不舒服。看看頭飾花車和旱船有沒有破損,拿起綢布的扇子在手裏翻幾個花兒瞧瞧是否還趁手。壹切收拾停當,男女老少就三三兩兩走上街來,隨著鑼鼓嗩吶“滴裏搭拉搭裏搭”的節奏,三進兩退地扭擺起大秧歌來。
秧歌舞到臘月二十三,開始祭竈神迎新年。傳說中竈神是能上天達地的神仙,會把壹家人壹年來所作的諸般善惡都匯報給天帝,天帝就會根據竈神的匯報給壹家人降下福祉。傳說只是傳說,不過是人們心中企望的壹種美好,人們願意相信美好,不管前方是什麽樣的,他們終是相信美好。
祭完竈神開始蒸粘豆包,這是家裏的主婦最忙也是最累的活。粘豆包分大米面的和玉米面的兩種,和面時少摻些白面在裏面,那樣就不會太粘手。媽媽把烀好的小豆餡兒搗碎放上糖精,孩子們幫著把豆餡兒攥成鵝蛋黃大的壹個個豆餡團子放在盤子裏。幾個孩子壹起嘻嘻哈哈打打鬧鬧,既能享受和搓泥球般的樂趣,也能趁機把香甜的豆餡兒放進小嘴巴裏,就算被媽媽發現在手上拍壹巴掌,被拍打的孩子也是照樂不誤。媽媽用搟好的面皮把豆餡包裹好,下面再放壹個夏天打好的蘇子葉、椴樹葉或玉米皮,樹葉上稍沾些豆油,防止豆包和蒸屜粘連。另外再蒸些饅頭、花卷、包子,蒸好以後放到外面凍,凍結實的面食收好放到大缸裏冷藏。
臘月二十七炸幹果,巧手的媳婦會把發面挽成各種吉祥花、富貴花、玫瑰花、五瓣花等,每壹個花瓣裏無不透著喜慶和吉祥,象征著五福臨門。就著炸幹果的油鍋,順便再炸些蝦片、丸子、鍋包肉等各色美味,那些香氣直往鼻孔裏鉆。
到了臘月最後壹天,家家戶戶貼春聯。姑娘帶花,小子放炮,壹聲爆竹,年的盛宴開始。祭祖,吃團圓飯,包年夜餃子,守歲,壹夜燈火通明,團圓的喜氣便飄到世界各地每壹處有中國人的地方。年,是華夏民族特有的味道。
4、《兒時的年味》
今年的珠城格外冷,在經歷了兩場暴雪侵城後,“春節”也就離我們很近了。窗戶上的冰花和樹梢上的落雪,讓年味兒略顯得比往年的足了。即便如此,年味兒壹詞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地淺淡,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
記得小時候過年從進臘月起,爸媽就開始張羅了。先是臘八粥,那碗粥能吃出媽媽的味道,至今都會壹想起便勾出無數饞蟲。再就是灌香腸,腌臘肉,小時候,幾乎家家逢年都會腌制這些,有太陽的時候,陽臺上掛出去,曬出滿滿的年味兒。到了臘月二十六,家裏便開始“蒸饅頭”了,爸媽是很講究的人,每年蒸饅頭時給我們立的規矩很多: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數饅頭等等。媽媽說:“數饅頭就會越數越少”,那時候很是困惑,現在想來也是大人們對生活的壹種期盼吧,畢竟小的時候家裏的生活不是很富裕。
等到饅頭蒸好後,家裏還會炸丸子、炸紅薯幹”,說到“紅薯幹”,那可是小時候過年最搶手的,我家用的紅薯片都是舅舅自己種的,過年時把曬幹的紅薯片背上壹麻袋送到家裏。每當媽媽炸“紅薯幹”的香味飄起時,鄰居們都會來我家嘗鮮,媽媽也會送給鄰居們壹些,那些參合著油煙味的笑語,是記憶裏留存的溫暖。
準備好過年用的吃食,差不多也就快到除夕了,這時爸爸會帶著我們姐妹去買春聯、鞭炮。買春聯時,爸爸總會讓我幫著選,爸爸說我古詩讀的好。那時的我也是會沾沾自喜的,像個小大人似的,隨著爸爸的心意挑選幾副吉祥如意的春聯。
轉眼就到了年三十,我們家壹般都是晚上過年,說是晚上,其實也就是下午四點多就開始放鞭炮吃年飯了。小時候的生活不能像現在頓頓都有肉,所以吃年飯便是孩子們解饞期盼的樂事了,那時的壹塊肉都可以嚼出很香的滋味來。
大年初壹的早上,睡夢在鞭炮聲中醒來。爸爸總會淩晨起床放炮,再把我們姐妹早早的喊起來,爸爸說勤勞的人起早致富,大年初壹起的早,壹年到頭都能起早。再給我們姐妹每人壹塊雲片糕,寓意壹年到頭步步高。小時候的年味兒便從此植入我的心裏。中年後壹切從簡的過年,唯獨這雲片糕,我壹直保留著,大年初壹時,早早地喊起家人,遞上壹片雲片糕,笑呵呵地說:“咱家壹年到頭步步高!”
雪後的陽光照在冰花上,越發地精妙絕倫。小時候的年味兒便壹串串地掛在了冰花上,閃爍著記憶裏的溫暖,蕩漾起濃濃的親情?
擴展資料:
民俗學家提醒我們:“年味”,並不僅僅是物質的豐盛,更應是文化的豐美。“年味”之淡,其實也是心靈的淡漠。有人說,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其精髓是兩個字:愛和樂。缺少愛,節日就會缺少溫馨和人情味;缺少樂,節日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種“愛與樂”,關乎物質的豐富和準備,但更關乎心靈的貼近和體驗。“年味”的問題,其實是壹個在快速現代化、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我們如何感受幸福的問題。
實際上,千百年來,“年”的過法壹直在變,春節的外在形式也壹直在創新。但不論人們怎樣過年,只有讓心靈追尋並深入那種喜慶、祥和、和諧、向上的氛圍和文化,這年才能過得有精神,有滋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