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服裝發展史
1、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服飾:
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婦女發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
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定的服飾,壹般用於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
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
2、(19世紀20年代)民國初年的服飾:
民國初年女裝在這壹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壹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幹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國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壹定的各式。如馬褂,壹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制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
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
3、(19世紀30年代)近代民國中期的男子服飾:
民國中期,在流行學生裝的同時,不少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還喜歡穿“學生裝”,這種服裝的樣式是方形立領。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壹種精神、莊重之感。
孫中山先生當時就非常喜歡,所以有“中山裝”之稱。不過當時的中山裝與現在所稱的中山裝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還有壹種男子服裝“西裝”。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婦女服飾:
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服裝,以采用西式者為多,傳統特色的保留則較少。經過壹個時期,較普遍地采用了壹種既適合於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點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為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這是由勞動人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
擴展資料:
服飾變遷的影響: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
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壹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沈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壹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於那些註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
要了解中國服飾那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首要的課題就應該淺知壹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百度百科—中國近代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