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有沒有關於戰爭的新聞

有沒有關於戰爭的新聞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壹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壹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43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註,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壹個窺視孔。 壹、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壹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淩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1個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蔔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350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占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1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5時30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鬥,下午7時,伊軍完全占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余輛。8月8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準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20,000人的科軍,只有5,000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8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50公裏延展至213公裏,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占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壹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壹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占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占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占領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壹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壹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40多年的時間裏,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壹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壹,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什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壹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壹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采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壹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壹天,美國總統布什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2個航母戰鬥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1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壹改戰後40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8月3日美蘇達成***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壹致。同壹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壹致的反應。8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從8月2日至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2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壹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38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四階段 美國總統布什1日在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及其盟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結束。回顧伊拉克戰爭壹個多月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什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壹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壹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壹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占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裏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采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戰爭進行了40多天,美國達到了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的。戰爭迄今已消耗美國200多億美元。 多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