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柳青創作《創業史》的背景資料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創業史-內容概要
《創業史》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作品內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鄉蛤蟆灘農業合作化運動,指出了在當時農村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下,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
兩個對立的陣營:壹邊是堅決走“***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寶、高增福等貧雇農;另壹邊是富農姚士傑、中農郭世富、村長郭振山之間的是梁三老漢。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創業史-創作過程
柳青在《創業史》中第壹句話就說:“我這是在寫小說嗎?不是。我是在寫歷史。我想要寫出來的就是中國的農民在進入社會主義那壹瞬間時的生活感受” 。因此這部小說所具有濃郁的陜西風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夠深刻打動讀者。
1951年5月,《中國青年報》創辦者之壹,編委、副刊主編劉蘊華(柳青)突然離開了首都北京,自己帶著簡單的行李,踏著最後壹場瀟瀟春雨中的泥濘路,來到陜西長安的皇甫鄉安家落戶。這位曾經的“團中央高級幹部”( 據說他當時的級別是9級,是非常高的幹部)在鎬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廟裏,像壹個農民壹樣住了14年。柳青的《創業史》當時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時候,據說稿費就是十萬元,柳青把這些錢全部捐獻給了農村,為農村買化肥、農業機具,安裝電線等,總之,他是壹個徹底忘我的文學家。
著名的“梁生寶買稻種”的故事其實就來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費和積蓄換來了日本良種稻――矮桿粳稻,在小範圍種植試驗成功之後,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寶的原型)勝利合作社的1千多畝水稻獲得了平均畝產710斤的大豐收,創造了陜西地區歷史上最高的糧食生產紀錄。1960年,長篇小說《創業史》第壹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壹個月,柳青就將所有的稿費壹萬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給勝利人民公社,作為公社的工業基建費用,公社用這筆“巨款”修了壹座農業機械廠,後來又建了王曲衛生院。為給村裏拉電線,柳青更預支了小說第二部的部分稿費(《創業史》原計劃寫四部),於是柳青的後半生幾乎就是在債務中渡過的,像壹切苦行者壹樣,這個當代中國“發行量”最高的作家之壹去世時壹貧如洗。
當時,“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紅壹史在中國文壇上可以說是獨占鰲頭,都是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說不僅在讀者當中贏得了好評,而且在文學界也是壹片叫好聲。《創業史》所創造的梁生寶、徐改霞、梁三老漢等藝術形象成為文學界議論的對象。
柳青寫《創業史》其實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謂三面紅旗的影響,盡管他對農民和農村傾註了大量真誠的感情,但是,他也無法擺脫當時社會主流理論上對社會進程的某種解釋,梁生寶這個人物當時也是存在爭議的,很多人認為這個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現在看來,這個說法還是恰如其分的。不過,這是歷史的局限,誰也不可能脫離歷史自己去獨立發展。其實,從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歷史觀念上受政治因素影響恰恰是文學研究必須要接觸的內容。
長安的常寧宮。那裏有孔窯洞,據說這是柳青創作《創業史》的真實地址所在。
《創業史》是壹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式巨著,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創業史-著作解讀
《創業史》通過中國西北地區壹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沖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
小說壹開始在“題敘”中敘述了梁三老漢壹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過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題敘”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盡畢生的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也不是壹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粱生寶互助組的鞏固和發展,直至燈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復雜鬥爭。作者把這場鬥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三股力量:壹是富裕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借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用自己的“榜樣”去吸引個體農民,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對抗;二是反動富農姚士傑,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後,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三是黨內的自發勢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後的新中農,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這三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現他們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無意中結成了同盟。正是在這場鬥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團結、教育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作者這樣確立小說的矛盾支架,顯然是遵循著當時所普遍確認的關於社會主義時期農村基本矛盾的認識,即:與資本主義道路自發勢力的鬥爭、與暗藏的階級敵人的鬥爭、與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代表人物的鬥爭。作者把自己對社會矛盾的本質化認識,化成了藝術構思。但可貴的是,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沒有把這些鬥爭簡單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膽地揭示了這些矛盾鬥爭的錯綜復雜性。在作家筆下,即使貧農階層也不是鐵板壹塊,有堅定地同梁生寶站在壹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分子高增福、馮有萬;也有梁三老漢、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後於時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漢長時間對互助組持懷疑的態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沒有接受社會主義,他們頭腦中的私有制觀念,也構成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壹種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農村各個階級、階層、家庭、鄰裏以及黨組織內部各種思想性格之間的矛盾沖突。這些思想性格沖突,有的表現在行動上,有的表現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現在心理變化上。它們都直接或間接地跟合作化運動中的兩條道路鬥爭聯系在壹起,真實地再現了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
還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鋪展這幅歷史畫卷時,體現了他對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有著獨到的見解。農業合作化運動跟土改運動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強制手段,剝奪地主的生產資料,因為他們是階級敵人;而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兩條道路鬥爭,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內部。對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鬥爭和引導農民擺脫私有制觀念的束縛,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說沒有去寫驚心動魄的大事件、沒有制造轟轟烈烈的鬥爭大場面,而是通過梁生寶互助組“買稻種”、“新法育秧”、“進山割竹”等壹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在農村社會生產方式面臨著歷史性變動時,我們只有積極地發展生產,創造壹種能使廣大農民***同富裕的優越的生產方式才能吸引農民自覺自願地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創業史》通過真實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藝術手段所揭示的這個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啟迪意義,這使它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更能經住歷史的檢驗。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創業史-人物形象
小說《創業史》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了壹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壹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並從父輩那裏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壹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壹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壹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然而小說並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於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誇誇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壹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梁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壹下子就把註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此壹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願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通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致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壹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盡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凈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註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陜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於他使這壹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漢是《創業史》中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在舊社會,這個老貧農經歷了三起三落的創立家業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擁護土改。作為壹個小生產者,他最大的夢想是利用新社會分給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勞動真正地創立起個人的家業來,也做個郭世富式的“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所以,當社會生產方式要發生重大變革時,他壹時是難以相信也難以接受的。這是他作為背負著幾千年私有制觀念因襲重擔的農民的保守性所決定的,另壹面,他又是個勤勞、善良、樸實的勞動者,“被剝削過的痛苦的記憶”,“受壓迫的心靈”,使他“在精神上和王書記、黨支部、生寶們挨近”。他盡管懷疑、反對兒子辦互助組,但心裏卻無時無刻不關心著互助合作運動的命運。作者相當精彩地描寫了這個矛盾著的雙重性格,並著重表現了這個人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艱難歷程。他先是反對互助組,接著對自己迷戀的舊道路產生了懷疑,最後終於承認了自己兒子的道路是對的,站到了合作化運動的壹邊。梁三老漢這樣的曾經動搖於兩條道路之間的藝術形象,雖然並不是《創業史》裏所獨有的,但是能夠把壹個農民在告別私有制時思想性格的轉變,及其心靈上經歷的艱巨的、痛苦的鬥爭過程,示得如此完整、細膩、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確實令人驚嘆,可以說,梁三老漢是當代文學人物畫廊裏壹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
蛤蟆灘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傑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義。他身為***產黨員,卻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對互助組冷眼旁觀,極力打擊它的威信,成為合作化運動的壹塊絆腳石。他雖然精明強幹,頭腦靈活,但只顧個人私利,同黨的要求背道而馳,這就使他在群眾中喪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壹條錯誤道路,卻裝腔作勢、強詞奪理、指手劃腳、咄咄逼人壹派家長作風。小說通過他自己的言與行、他的言行與梁生寶的言行的生動對比,把他的這種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鮮明。這個形象告訴人們:抱著個人主義動機在黨內找出路,就要同黨的方針路線形成尖銳的對立,這樣的***產黨員如下認真改造思想,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害,最終也會在政治上毀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傑是作者描寫的兩個既有***同點又彼此區別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們有壹致性:然而社會地位的不同,又使他們在動機和行為上帶有各自的特點。富裕中農郭世富外善內奸,貪婪狡黠,精明謹慎。他出於個人的發家狂,處處跟黨的號召相對抗,但搞的是“合法鬥爭”,姚士傑這個富農分子則跟新社會有深刻的階級仇恨,他表面“老實”、“積極”,內心陰險狠毒,詭計多端,暗地進行破壞活動,表現了階級敵人的反動本性。
此外,高增福、馮有萬、任老四、任歡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漢、高增榮、改霞、素芳、生寶媽等,都是些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們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組成了壹個矛盾統壹的形象世界,給作品帶來了豐富的思想意蘊。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創業史-題材及結構
《創業史》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和概括,從廣處著眼,向深處突進,具有史詩的特點和規模。
在題材的處理上,小說把歷史的廣度與深度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作品描寫的重心是放在農業合作化運動這個題材本身的歷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創業史》描寫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兩條道路的鬥爭、各種思想的鬥爭,藝術的觸角既觸及到了農村中那些有影響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進了蛤蟆灘草棚院裏那些不為人們所註意的角落;既展現了運動的滾滾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寫了人們的政治立場,也寫到了人們的思想動向和心理狀態。無疑這是對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時作家又以歷史家的眼光開拓了題材的廣度:壹方面通過“題敘”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紹,把蛤蟆灘的現在同蛤蟆灘的過去聯系起來;另壹方面通過郭世富黃堡鎮賣糧、改霞進工廠等情節,把蛤蟆灘的鬥爭,跟當時全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聯系起來。這樣,蛤蟆灘的鬥爭就有了壹個十分廣闊的背景,讀者能夠從歷史的聯系中看到它的位置,從全局的聯系中看到它的意義,歷史的深度同廣度達到了統壹。
在人物的描寫上,小說表現了寬闊的藝術視野。作家筆下的人物很多,幾乎包括了農村各個階級和階層的典型。這些眾多人物把社會生活面鋪展得很廣。同時,作家又特別註意揭示各種人物的獨特性格、獨特命運形成的深遠的社會歷史根源,使每個人都有壹部生活史。通過對人物的這種有深度的描寫,讀者就能理解他們在現實鬥爭中何以如此表現,並且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問題。如由於梁三老漢解放前有壹段悲慘的創業史,土改後又產主取得四合院長者地位的夢想,那末他在合作化運動面前踟躕不前,跟私有制觀念決裂得那麽艱難,就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又如通過素芳極為特殊的悲劇命運,以及對她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受著封建宗法家長制禁錮的描寫,就有力地揭示了婦女解放與社會主義革命的深刻關系。在這裏,人物的個人命運與社會歷史的進程就聯系起來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結構的安排上,按照史詩規模的要求,《創業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壹部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題敘”與“結局”。“題敘”為行將開始的鬥爭提供了背景,“結局”在第壹部與第二部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前者敘述了生活的源頭,後者顯示了生活的去向,這就使第壹部既是壹個獨立的藝術整體,又是歷史長河中壹個還要發展的生活階段,歷史的廣度與深度在嚴謹的結構安排上得到了落實。
《創業史》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如有些章節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冗長,造成了情節的發展阻滯遲緩。但從整體來說,《創業史》不失為思想與藝術達到了相當完美統壹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