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嘴的甜蜜水果——菠蘿
菠蘿的起源:
菠蘿被南美洲居民開發成水果將近4000年,當1493年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帶領壹隊人馬,乘船來到美洲,立刻就被色香味俱全的菠蘿吸引了。
菠蘿名字由來:
因為菠蘿行似松塔,所以用西班牙語起了壹個名字“pina”,後來在英語中演變為“pineapple”。它的中文名字來源有兩種說法:壹是菠蘿的頂芽像鳳凰尾巴,所以叫鳳梨(閩南和臺灣);二是外觀和菠蘿蜜有些相像,所以借用了菠蘿蜜的名字,變成了菠蘿。
相信很多人喜歡吃菠蘿,卻又害怕菠蘿紮嘴,菠蘿為什會紮嘴呢?
看了《科學世界》,我理解有以下兩點:
菠蘿不同於其他水果,它不是簡單的果實,而是由多個小花組成的聚花果。菠蘿的可食用部分包括沒有產生種子的花朵,以及支撐這些花朵的花序軸(菠蘿中心的那根圓圓硬硬的芯子)。吃菠蘿時要“挖眼”,就是要把孔洞中殘存的花蕊結構除去(見上圖),如果去除不徹底,就會感覺“紮嘴”或者“刺嗓子”的感覺。
其次,科學家通過實驗觀察到,菠蘿“紮嘴”可能與果肉中的草酸鈣針晶有關。鹽水浸泡會讓草酸鈣針晶溶解在水中,加熱處理也可以去除草酸鈣針晶,吃起來就沒那麽“紮嘴”了。
如何才能吃到口味好的菠蘿?
壹是看原產地。國內的優質菠蘿產地——臺灣臺南、廣東陽江和雲南的西雙版納,海南中南部的菠蘿也不錯。
二是看產出時間。雖然菠蘿壹年四季都結果,但是只有在雨熱同季、陽光充足的時候,菠蘿才好吃。所以每年的5-7月,是吃菠蘿的最佳時間。
三是趁新鮮食用。果子放壹放更甜的規則在菠蘿身上不適用,菠蘿采摘的甜度,就是菠蘿的最高甜度了。完全成熟的菠蘿不耐儲存和運輸,所以投放市場的菠蘿通常都在成熟前采摘。
所以,要想吃到真正美味的菠蘿,還是選擇壹個好日子去原產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