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靜思語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壹分鐘

靜思語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壹分鐘

《靜思語》

第壹篇《說時間》 現在就是最好時機

[做人的開始]  每壹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壹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時間成就壹切]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時日莫空過]  壹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日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為善競爭] 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

[蒙蔽的自由] 人常在什麽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微無覺知。

[時間如鉆石] 時間對壹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鉆石般珍貴;但對愚人來說,卻像是壹把泥土,壹點價值也沒有。

[生命在呼吸間] 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法擋住死期,讓自己永住人間。既然生命去來這麽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補充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是否發揮了良能?]  人間壽命因為短暫,才更顯得珍貴。難得來壹趟人間,應問是否為人間發揮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壹味求長壽。

[行善要及時]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壹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時間無法遮擋]  怕時間消逝,花了許多心血,想盡各式方法要遮擋時間,結果是:浪費了更多時間,且壹無所成!

[停滯不前,終無所得]  人都迷於尋找奇跡,因而停滯不前;縱使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所得。

[充分利用生命]  壹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時間實在很少,再勤勞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壹而已。

[不當睡中人]  平常無所事事,讓時間空過,人生就會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墮落,良知良能也就這樣睡了壹輩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毅力安排人生]  用智慧探討人生真義,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

[自我掌握時空]  聖人與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異在於聖人可以自我掌握時空。

[前腳走,後腳放]  人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後腳還不肯放開。“前腳走,後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註今天該做的事。

[不執著過去]  壹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和執著顧戀之心。人壹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守住當下]  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將心念停留於過去的成就;不論施人多少,亦莫討人情、求報酬。過去的留不住,未來的難預測,守住現在,當下即是。

[謹守本分] 未來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要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有歷練的強打者] 人生不壹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第二篇《點然我們的心燈》 如月?如鏡?如水

[心如明月]  心要像明月壹樣,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壹樣,雲開見青天。

[用心觀、用心聽]  用寧靜的心態,觀大地眾生相,聽大地眾生聲。

[境轉心不轉]  心如明鏡。雖然外在景物不斷轉變,但鏡面卻不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若心隨境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鏡子的良能]  鏡子,是用來鑒照體影像的;但必須鏡、物相離散,方能清澈映照。

若物體點鏡或塵封境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難清楚映照。

[心如明鏡]  人心如壹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塵世懵懂,浮塵所染而面目全非。

[點燃心燈]  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心裏。佛前的燈不必刻意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遠離人我是非]  人之“心思”如鏡。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須遠離人我是非煩惱,此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保持開朗的心念]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周遭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人心似水]  人心要像水壹樣,看似綿軟柔弱,卻涵力源源,不能切斷。

[播下好種子]  人的心地就像壹畝田,若沒有播下好的種子,也長不出好的果實來。

[天堂和地獄]  天堂和地獄,都是由心和行為所造作。我們不要怕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正邪不侵]  心無邪思,意無邪念,則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時時好心,時時好日]  時時好心就是時時好日;心中時時保持正念,任何時間、方位都是吉祥的。

[心誌守持於道]  心誌若能守持於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透徹千經萬綸,亦如空花水月,壹事無成。

[心無定性]  三心二意無定性,四處緋徊不專精,盡管條條道路通長安,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散亂的心]  人心的散亂有兩種:壹是昏沈,壹是浮動。昏沈是糊裏糊塗空過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

浮動是心念不定、見異思遷、搖擺不止、浮沈、動蕩、放逸、無法安靜……。

[多用心]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患得患失]  眾生都有心病,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即成憂愁。

[心病難治]  身體的病較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著……。

[以佛心看人]  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則處處都是猙獰的鬼影。

[心無掛礙] 身若壹無所有,則心壹無掛礙——沒有得失的牽絆、沒有物質的積累,心靈自然沒有掛礙。這是聖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學佛者所求的境界。

[凡夫心]  所謂凡夫心,即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別心。

[斷貪]  凡夫就是喜歡追求神奇鬼怪,心才會亂。其實修心很簡單,只要[斷貪]——哪壹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佛心清澈無礙]  心、佛、眾生其實沒有差別,佛並沒有比我們多壹只手、多壹雙腳,所差別的只是佛心清澈無礙,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界塵埃染著,看不清真實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險箱壹樣,保管貴重的東西不讓它遺失;而凡夫心卻如垃圾場,有害無益的東西積存壹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色彩的心]

眾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汙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凈即佛性。

第三篇《關於慈悲》 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寬容與悲憫]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寬諒、容忍,表現壹分寬心、愛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寬容與悲憫壹切眾生的人生。

[喜舍得歡喜]

沒有數字的代價,即為“無量”。

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勞力又服務得很歡喜,便叫做“喜舍”。

[子樂拔苦]

慈悲喜舍這四個字,分開而言:慈喜是予樂,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濟貧。

[清凈的大愛]

慈就是愛,是清凈的大愛。

“無緣大慈”,是指沒有汙染的愛:他與我雖然非親非故,而我卻能愛他;愛得他快樂,我也沒煩惱,這就是清凈的大愛。

[同體大悲]

眾生雖與我非親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憂在我的心;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這就是“同體大悲”。

[以愛心仁德為體]

佛陀講慈悲,是以愛心仁德為體,以誠正和睦為用。

[慈悲形象化]

把慈悲形象化,付諸具體的行動。

[慈眼視眾生]

要慈眼視眾生,把無形化作有形,把理論化成行動。時時刻刻拿出壹分“我們不去救他,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濟助精神,能如此塵世亦可成為凈土。

[悲智雙運]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無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發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雙運”。

[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妙法是:是智慧流露出來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動濟世誌業的心願。

[壹日菩薩]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薩。把握壹日的付出,即是壹日的菩薩。

[化無形為有形]

菩薩精神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必須有實質的表現;慈悲與願力是理論,服務眾生的工作是實質的表現。我們要把無形的慈悲化為有形、堅固、永遠的工作。

第四篇《開啟“智慧”,播“善”種》 清凈的蓮華

[心中的蓮華]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壹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自覺與自性]

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與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與智慧。

[戒定慧]

學佛必須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用來教誡我們不做壞事;行為不發生差錯,心就有定力,精神就會統壹,如此就可產生智慧。

[有情眾生]

有智慧的人,即是覺悟後的有情眾生。

[學佛要學定]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人常為外境所影響,即是定力不夠,學佛即是要學定。“定”用現代語講,就是莊嚴敬自強。

[聰明與智慧]

聰明不壹定有智慧,但是智慧壹定包括聰明;聰明只是壹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征。

[得失與舍得]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舍得。

[能舍就能得]

同樣壹個“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兩種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不能“舍”的人就會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寧。

[不經壹事,不長壹智]

不經壹事,不長壹智慧。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

[福慧雙修]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雙手萬能]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二者都在同壹只手上,但手背無法拿東西,若反過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

[壹念之間]

善是利益,惡是損害。壹念之非即種惡因,壹念之是即得善果。

[日日行善]

心田多播善種,多壹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壹枝雜草。土地不耕種,雜草必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只是舉手投足,也要存壹分善念。

[盡本分,做好事]

做好事並不是為了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沒有分別心]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不會愛得太過分,也不會產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除占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或不投緣的人,則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

第五篇《邁入人格升華的境界》 無染的愛

[愛!最有價值]

人生什麽最有價值?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

[幸福的人]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閉自己]

不要封閉自己。妳要先去愛別人,別人才會愛妳。

[自愛愛人]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在下的人。

[愛人寬壹寸]

待人退壹步,愛人寬壹寸,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大智要若愚]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就不會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柔和的心]

把氣氛的心境轉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界將日益完美。

[人人皆不可施]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壹分虔誠的愛心。

[人性的真善美]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於“人有眷屬,唯我獨無”。因此,菩薩道行者說:“妳們看待世間壹切眾生,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齡與自己相近者,就當作兄妹姐妹去敬愛他;年齡比較幼小的,則當作自己的子女壹般去愛護他……”這是人性中最高傑、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無煩惱的愛]

愛,決不能夾雜著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有汙染。

[愛,不要想回收]

要培養壹分清凈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會有煩惱。

[無所求的愛]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是那分無形、無染且無求的愛。

[對子女要放心]

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愛要濃淡合宜]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若得喝不下。世間的情愛也是如此。

[不要沈迷愛欲]

愛,在人心中常覺得奇缺,常覺得饑渴難飽足,像餓鬼壹樣。沈迷在愛欲中,將永遠沒辦法滿足。

[談長情,說大愛]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

要說愛,就必須就說大愛——解脫的愛。

[大我的愛]

佛陀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達到沖破自我,和合於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不要像泥濘壹樣,有色彩、濕黏黏的。

[人人愛我,我愛人人]

擁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壹樣慈悲柔和。擴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個人與妳相處,都像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之愛的真諦,邁入人格升華的境界。

第六篇《謙虛、柔忍、爭與和》 飽滿的稻穗

[飽滿的稻穗]

佛陀常警惕弟子: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壹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智慧人生]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辯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無我]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壹切、尊重別人,別人也壹定會尊重妳、接受妳。

[尊重自己]

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崁在對方的心上]

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裏、耳朵裏,既不傷他,還要能崁在對方的心頭上。

[勇於擔當]

壹粒細沙就紮到腳,壹顆小石子就紮到心,面對事情當然就無法擔當。

[看淡自己]

看淡自己最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忘了]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痛苦。忘我,才能於修身養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不能低頭的人]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壹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愛中有忍]

愛是人間的壹分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受人歡迎的人]

要做個受人歡迎和被愛的人,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合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

[忍耐和付出]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應有的行為。

[哪個人不苦?]

人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世界堪忍]

娑婆世界又譯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經得起磨練、能忍耐,才有辦法在世間自在地生存。

[忍而無忍]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夠忍而無忍,才會覺得壹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寬柔待人]

做事,壹定要秉持“誠”與“正”的原則;而待人,則要用“寬”與“柔”的態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態,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真正的聖人]

真正的聖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事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已誌。

[常行慈忍]

人若能以“慈忍”施行於家庭和壹切眾生,人間便會散發“透徹之愛”的光芒。

[爭是壹個不安的字]

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壹旦爭的對像從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時,爭就成為壹個很不安的字,也是壹件很痛苦的事。

[傷害的因子]

競爭蘊藏了傷害的因子。只要有競爭,就有前後之分、上下之別、得失之念頭、取舍之難,世事也就不得安寧了。

[沒有真正的贏家]

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錯,犯錯就容易失敗。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壹個真正的贏家。

[心胸狹窄,處處障礙]

人們往往就是太執著,而有分別心。是妳、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對自己所愛的拼命去爭、去求、去嫉妒,因為心胸狹窄,所以處處都是障礙。

[真正有功夫的人]

壹般人常言:要爭這壹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不爭面子]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培養來的才是真的。

[人事皆安]

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

[壹字和]

能壹字“和”,則無往不利,無事不成。

[和則是非不生]

人能“和”,則是非不生。出世之事業能永垂不朽,亦源自壹字“和”。

第七篇《“逆境”、“是非”觀》 “無明草”與“增上緣”

[持寬臨逆]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壹“寬”字。

[人生的燈塔]

世間事要做得圓融並不容易,沒有歷經逆境的事,不值得作為我們人生的燈塔。

[逆增上緣]

逆境在佛教中稱為“逆增上緣”,碰到逆境時,應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人事考驗]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壹種考驗。就像壹支劍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壹塊璞玉要有精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靜心]

修行壹定要經得起磨練,將混亂的心磨練成靜心,使自己在動的境界中不動心。

[永恒的功課]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恒不已的功課。就如做事,亦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

[不要輕易被傷害]

要原諒壹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壹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摒除已見]

人常因於已見。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變成是非。

[看清自我]

人最難看得見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張頭目發睛向外看,對別人秤斤論兩、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脫開來,把自己也當成觀看的對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無礙]

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

[相信別人]

多壹分對他人的疑慮,就少壹分對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間的壹切,自己的信念也將隨之消失。

[寶貴的壹課]

是非當教育,贊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壹課。

[感恩對方]

別人罵我、不諒解我、毀謗我,反而應生起壹分感恩心,感恩對方給自己修行的境界。

[純正的心]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毀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別人的毀謗反而更能升華自己的人格。

[善解是非]

非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則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要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中長無明草。

[去除習氣]

假如每個人都能把我慢、我執、無明去除,人與人之間就不會產生是非!

[活的大藏經]

要將是非當教育,不要將人事當是非。前者能將種種不順心的行為轉化為重組自我的利器,後者只會讓妳覺得人生很痛苦。其實,每天的瑣碎事務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經。

第八篇《自“貪欲”說起》 煩惱菩提

[去貪瞋癡]

世間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內外、事理不能調和,皆源自“貪、瞋、癡”。有此三念,故爭長論短,永無休止。

[有得必有失]

欲深無底,貪無止盡。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會有失的痛苦。

[填不平的洞]

世間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橫——小小壹個嘴巴,卻永遠填不滿。

[多求多變]

多求也多變,多變也多生,多生也多滅。生生滅滅,日日年年。

[少欲少煩惱]

同樣是過壹輩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氣力,才能滿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便能安穩的終此壹生。

[去貪就簡]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以理性克制欲心]

道心亦即理性。欲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理性如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煩惱由心起]

所謂的煩惱,並非以人的生活物質作標準,而是以心境狀態來分別。人若不知足,就永遠處在煩惱中。

[苦惱凡夫]

人生的苦惱不分貧富貴賤皆有之。

[不知足煩惱多]

蕓蕓眾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和樂、安定的生活。但因“心無厭足”,為了多求,難免心起煩惱,增長惡業。

[有求是煩惱]

人都是求“有”,什麽叫“有”呢?有就是煩惱。

[別怕病痛]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嚴重,心有煩惱,則無法解脫。

[視痛為劫]

痛有兩個詞:壹個是痛快,另壹個是痛苦。而對痛苦時,要“痛快”,也就是視“痛”為“劫”。“痛”去“劫”消,則病痛反能帶來“劫後歸來”之快。

[重生]

死掉過去的煩惱心,生出今日脫脫境界。

[學習平常心]

要學得“平常心”。壹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環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間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會害怕惶恐或憂愁苦惱。

[不要將人事當是非]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樂,就不要把人與事當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煩惱——因為別人壹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的接受。

[擴大心胸]

把心胸放開,自然就可斷除煩惱。為何人會有煩惱?是因為心胸狹窄,容納不了不喜歡或是比自己能幹的人。

[少發脾氣]

發脾氣對內對外都是煩惱,對內自己起煩惱,對外困擾他人。

[轉煩惱為智慧]

透過惱轉成智慧,這個煩惱才有意義。

[人生如壹本書]

將所有的病苦、困難或煩惱,當作人生最好的教育,也當作是人生另壹種“再充電”。每天過日子,就像讀壹本書壹樣地掀開每頁紙;而每天所遇到的人事或煩惱,就是這頁紙上的壹句銘言或壹個警語。

[塵境皆無性]

禪門中有壹則公案,說明凡事擔心、害怕,是癡執的表現。

有壹位禪師在打坐時,忽然出現壹個境界——看見壹個沒有頭的人,禪師當下說道:

“無頭,頭不痛”,說罷境界隨即消失。過了壹會兒,又出現壹個沒有身體,只有頭和四肢的形相,禪師言:“無腹無心,不餓也不憂”,隨後境界又消失了。沒多久,又出現壹個沒有腳的形相,禪師言:“無足不亂跑”,言罷境界全部消失。禪師因而悟到——“塵境皆無性”。

[煩惱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