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自殺者的天堂
生活在瑞士的許多人時不時聽到這樣的消息傳來,其中也會有自己的朋友,親戚。尤其在夜長日短缺乏陽光的冬天,人的情緒尤其容易受到恐懼癥,焦慮,失眠,Burn out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幹擾。失業的壓力,離婚的苦惱,家庭的不和,老年的孤獨,不公平的對待,對社會他人的不理解......這些都不是窮人的專利,也不是哪個特殊人群的專利,當不幸從天而降,就是個做自由落體運動的鉛球,可能砸在了任何壹個人的頭上。孤獨是現代人收到的禮物,然而這份禮物如此的獨特,人們不知怎樣才能承受!
瑞士號稱是最富裕最幹凈最美麗的國家,同時也被稱為“自殺者的天堂”。名列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十個國家之壹,遠超過世界平均自殺人數的水平。據聯邦大眾健康調查數據宣稱,每年在瑞士有1300個到1400個人死於自殺(包含大約1000個男性,400個女性。在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年青成年人的死亡統計中自殺身亡占第二位。自殺已經成為瑞士人健康的壹大威脅,非自然死亡中繼癌癥、心血管疾病、意外身亡在歐洲排名第四。
10%的瑞士人在壹生中曾壹次或多次嘗試自殺,在資源豐富,有失業保險,有社會福利,有強大醫療保障的條件下仍然很多人只看到眼前黑暗壹片,毫無希望。如果進入他們的身體與精神世界我們不會說“如果有勇氣自殺,怎麽會沒有勇氣活下去”。我們不了解他們,不試圖去理解他們的感受與孤立無援的生活狀態,才會起輕率說出這樣的斷言。歸根結底,對生命喪失信心應該歸結於信仰的喪失。當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還在為吃口飯苦惱的時候,瑞士人面對的是另外壹種問題。
瑞士的許多組織在這方面做出許多的努力,比如在許多大橋上都安裝了影響視線極其醜陋的柵欄,掛上“Stop Suicide”的牌子,上面標註著可以隨時求援的電話號碼。誌願者主動地幫助老人、殘疾人或者心理方面有障礙的弱勢群體進行心理疏導,協助出行。成立了專門幫助有自殺傾向年青人的社會團體,設立了專門的論壇和網站來談論這個話題。對於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唯壹壹個有問題的人,並且可以沒有羞恥感地公開地討論這個話題是非常有力的社會道義支持。
雖然本質上有壹定的差異,“安樂死”也被社會定義為自殺行為的壹種,在法語中稱為“Suicide Assisté“ (協助自殺)。但是這樣的自殺模式卻由於它的特殊性而遭到忽視。2016年起,有著濃重天主教傳統的瓦來州的州醫院開始允許在特定的情況下的安樂死。而鄰居沃州已經在2013年法定在大醫院以及老人院給予自願“安樂死”的病人給予醫療幫助。瑞士德語區“安樂死”的人數從2017年的172例增加到2018年的905例,壹年中上升的幅度超過400%!
2019年2月28日晚法語區電視臺的晚間新聞播出瓦來州天主教教會發言人州府教區主教Jean-Marie Lovey在媒體前表達了天主教會對“安樂死”的否認態度:“因為這才能保護弱者,保護生命”。他認為,雖然在病痛中煎熬的人求死的意願值得尊重,但是教會不鼓勵“安樂死”的行為,這種會給死者的親友帶來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這是首次在瑞士天主教公開表示對“安樂死”的反對態度主旨在於反對州政府在法律上正式通過這項條款。
由於政策的支持,醫療藥品與服務的高質量,把瑞士稱作“安樂死者的天堂”。患有神經中樞不治之癥56歲的澳大利亞人Troy ThornT專程到瑞士來“安樂死”,因為澳大利亞政府不支持這項政策。教會發言人發言的第二天3月1日,他和妻子的照片的合影在他本人的意願下作為他的最後壹張照片出現在法語區晚間新聞,新聞播放此時已經在巴塞爾醫院優良“安樂死”服務下去世。
在傳統西方文化中,自殺是壹種對天主犯罪的行為,因為只有神才能主宰人的生死,而且自殺死亡的人死後是不能上天堂的。然而,在這裏這位天主教發言人Lovey Jean-Marie的觀點卻主要從人與社會的角度進行分析, 非常值得思索。如果“安樂死”也平庸化成為眾多醫療項目中的壹種,那麽生命珍貴的價值就被徹底的貶值。生命的珍貴在於它的不可修復性,病痛固然殘酷,但是生命卻在這樣的時刻而顯得更加珍貴。《殺死壹只知更鳥》壹書中杜博斯太太壹連好幾年靠嗎啡來鎮痛,但是在臨死前幾個月卻堅持戒掉嗎啡才可以安心地死去。請大家壹起分享《殺死……》原文中的壹段話來結束這篇關於“自殺”的文章:
「勇敢就是,在妳還沒開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註定會輸,但依然義無反顧地去做,並且不管發生什麽都堅持到底。壹個人很少能贏,但也總會有贏的時候。杜博斯太太贏了,全憑她那九十八磅重的身軀。」
201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