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廣告狂人》講述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對於現在的美國社會有什麽影射嗎?

《廣告狂人》講述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對於現在的美國社會有什麽影射嗎?

美劇《廣告狂人》不是收視熱門,但自開播以後,在全美各大頒獎典禮上,收獲甚豐,可以說是拿獎拿到手軟。對於這點壹般人也許難以理解,不過,只要對二戰後,西方及美國社會有著大概的了解的觀眾,然後仔細觀看影片,絕對會為此劇所傾倒,無不會敬佩編劇,導演,演員的才華。美國各大電視電影頒獎,可以說當今美國財富集團和社會中產階級價值的體現,而其對《廣告狂人》的認同,恰好代表了當今美國主流社會對劇片反映往昔崢嶸歲月的壹種肯定,也可以說其是美國“主旋律”的典型代表。何謂美國“主旋律”,也許我們可以從劇片中,似乎有意無意展現的壹些細節,可以窺視到壹些端倪。

種族矛盾

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中的種族主義隨處可見,白人和黑人之間的沖突,也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進壹步啟蒙和黑人經濟地位改善,逐漸黑人出現有規模地要求實現公民平等權利的抗議,乃至暴力沖突。《狂人》講述的本是廣告人的生意故事,正因如此,那些看似無意的展現種族矛盾的生活細節,充滿真實感,極易引起觀眾的***鳴。

年輕的總統肯尼迪意氣風發,但黑人依然不具有和白人同等上學的權利,南方黑人要求進入白人的學校,引發沖突,肯尼迪也只能說民眾要遵守法律,這無疑是為白人辯護,因為法律往往是對白人有利,對黑人不公的具有明顯偏好的裁決工具。公司開電梯的工人是黑人,做保姆的是黑人,麥迪遜大道上著名廣告公司的中上層,基本見不到黑人的身影。壹位稍具身份的白人男士,如果和壹位黑人姑娘交往,往往會成為他人的笑料。而種族平等的觀念,在那個時代可能是少數白人“先知”人物所具有的觀點,在大多數白人看來,黑人天生就應比白人低劣的觀念根深蒂固,更甚者有不少黑人也認為自己的膚色註定了壹生的背負。但劇中的壹位白人廣告策劃人不顧眾人的譏諷與黑人姑娘交往,並且為其爭取正當權利,也隱喻著種族矛盾並不是不可化解的,陳舊迂腐的觀念是也是可以改變和拋棄的。這也恰好證明了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權利運動價值所在。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黑小夥奧巴馬獲得勝利,無疑證明了美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劇中再現的那個時代,如今看來,也為人們思考今日某些看似正取無誤的理念,提供了壹些借鑒,因為他告訴觀眾,無論誰,作為壹個存在著的人,是有其局限性的,所以在對待他人的利益訴求和政治追求時,不能是壹味地以過去觀念看得今日的世界。我想這也是美國人想表現的壹種“主旋律”,所有的大道理和宣揚美國的價值取向都不動聲色地融入劇中,沒有任何大道理講出來,讓觀眾覺得別扭,不舒服,僅僅是有選擇性還原事實的真相,從觀眾的***鳴中,達到宣傳價值觀的目的。

女權主義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女人受到的社會束縛遠遠多於男人,在男權社會,社會的道德和輿論多是維護男人的權利。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及西方世界,女權主義運動逐漸進入高潮,越來越多的女性要求與男人相等的權利,女人不在是男人的附屬品,男女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廣告狂人》中所展現的,是當時的女生面臨的兩條出路:家庭主婦,或是在職場苦苦掙紮。

男主角Don Draper的妻子就是壹位典型的家庭主婦,而公司職員女人能做的只是接線員和秘書,參與策劃和決策都是男人的事情,但其中壹位不服輸的女性憑借自己的努力,壹步步做到文案策劃的職務,但是這壹切都是靠犧牲女性天性的權利而獲得的,要將壹切爭取的雄心隱藏在心中,平時打扮要中性化,而且要忍受同事們之間的騷擾玩笑,男人在工作是的種種不良喜好,她都得容忍,但是她不能表現出任何讓男人覺得需要容忍的事情或舉動。工作中的女生是靠男人才有更多創造的機會,女人似乎能與男人在壹起工作,應心存感激,如此,才能顯示男人的價值和地位。

劇中的女職員都是小心翼翼的工作,男人們則喝著紅酒,大談特談成人笑話和風流故事,以展現自身的魅力。這也難怪六十年代末期,女性主義者們為壹頭羊加冕,用以諷刺被選中的美國小姐,並設置了自由垃圾筒,將乳罩、腹帶、緊身褡、假睫毛壹類的東西扔進垃圾筒。並由於傳媒的大肆敵意報道,“燒乳罩”不僅成了壹個轟動壹時的新聞事件,而且成了女性主義的象征。不過,其實沒有燒乳罩,可能是乳罩是女性的最佳形象代表吧。

雖然,時間過去四十多年,但今日在職場上,性別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不過,此後美國的女權運動開展的轟轟烈烈,也體現了美國的多元價值觀,社會思想更加的開放,雖然美國人的內心深處,大部分依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徒,但他們也能容忍異端,女人男人在碰撞中誰也離不開誰地相處著。

兩大陣營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正式確立,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大佬,是力證其所追求的價值是正確的前沿陣地。《狂人》中無時不出現陣營對立的背景,主人公經歷過朝鮮戰爭,並且差壹點死於戰場。廣告不僅是為了提高生活品的銷量,導彈武器也是廣告營銷的對象,武器如何通過廣告宣傳,使政府采購,使民眾在正營對決保持信心,這時,廣告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花更多的錢買武器,軍火商賺取更多的錢研制武器,是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保持自信的有利條件。

古巴導彈危機,當時的美國民眾猶如驚弓之鳥,而美國媒體的特色此時已經現行出來,新聞報道中像觀眾和聽眾提供更多的是戰爭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在我們看來,完全是“長敵人勇氣 滅自己威風”,民眾整天聽到這些消息,嚇得無處可躲。美國媒體堅持報道事實原則,而不僅僅是宣傳工具的作用表現的非常明顯。最後的結果,是美國人取得了此次較量的勝利,蘇聯人在美國艦艇的監視下,乖乖地將武器運回去。這說明什麽?按照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表達,叫顯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蘇聯的解體,是不是可以說註定了的結局?當然,美國人從來不會這麽說,他們只會整天講自己哪裏哪裏有出現了危機。

除此之外,如同性戀,兩代人價值觀的轉變等等,生活中的細節無不展現出壹副史詩畫卷。更值得壹提的是劇中的音樂,跳躍的布魯斯,帶著都市的生活節奏;鄉村搖滾精神領袖鮑勃•迪倫,清脆的吉他聲,幹凈的嗓音和富有哲理的歌詞,完全濃縮了壹個時代的精神。如此種種,怎麽能不讓今日的美國精英喜歡呢,他們是懷念那個創造輝煌的時代,他們或者見證過,或者那時出生,留下的童年回憶;他們更期望從過去借鑒經驗和反思,在未來的價值追求和利益博弈中依然獨占鰲頭。所以說此劇為美國“主旋律”,也就不為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