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知道完整的柳江古名謠
具體還有什麽,沒曉得。詳解壹下這幾句民謠。 舊時柳州管轄下的柳江,分為六個都(行政區),今天的柳江縣拉堡、進德和柳州市郊部分地區屬壹都,柳江縣成團屬二都,三都還是三都,百朋是四都,洛滿即五都,裏雍、穿山、洛埠歸六都。由於各個都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不同,各都有各都的特點,柳州流傳這樣壹首民謠:“壹都米,二都女,三都大財主,四都平平過,五都臭狗屎,六都沒有米。”講的是壹都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當地人又善於稻谷種植,故盛產優質稻米;二都女子會紡織,精女工,善持家;三都村屯多在官道旁邊,村民大多農商兼顧,手頭上活錢多,生活比較寬裕,少數人還蠻富有;四都在還沒有開通鐵路以前,相對閉塞,但是生產生活壹般還過得去;五都洛滿在鄉鎮 圩場中是比較大的,不單是附近農副產品集散地,連柳州、宜山等地的商販都趕洛滿圩,加之它街道較整齊,房子也比較好,人也昂點,用柳州話講就是臭狗屎;六都,尤其是穿山,因為水源缺乏,土地貧瘠,不宜種植水稻,當然就沒有米了。 “壹都米”相傳是從廣東引進來的。清乾隆年間,廣東興寧縣有曾勛、曾榮兩兄弟拖家帶口來到壹都土垢村定居,同時帶來了廣東的油粘稻種自種,也分給附近農民種植,還教會當地人用花生麩撈人畜糞便加上草木灰漚熟做底肥。當地優良的土質和豐富的水源,加上曾家兄弟帶來的比較先進的耕作技術,種出來的稻米晶瑩透亮,顆粒小,兩頭尖,煮成飯香氣撲鼻,入口松軟,味道比原來廣東種植的還要好,人們把這種米喊做“小顆油粘”。小顆油粘煮成的飯粒排列整齊,像壹排雪白的小牙齒,廣州人給它安了個名字喊做“牙尖米”。由於米質特優,這稻種很快就在壹都和二都部分村屯得到推廣。 曾勛有個兒子曾光麟蠻有經商頭腦的,他亦農亦商,把壹都的優質米收購,然後雇用牛車運到雞喇碼頭,再裝上船販往廣州販賣。據說他在生意大烘的時候,每趟有好幾條船裝上七八十萬斤米外運!曾家糧船壹到,就會使廣州糧食市場震動:因為“壹都米”質優價廉,市民爭先搶購,如果批發不到“壹都米”的當地米商,就無法同他競爭,只好停售觀望。曾家的米賣完了,船隊又順便從廣州帶回日用雜貨到柳州銷售。建在柳江縣進德鄉三千村,人們稱為“九廳十八井”的這座莊園式建築物,在柳江乃到柳州壹帶曾顯赫壹時,它就是曾家人做生意賺了錢搞起來的。 由於柳江壹都出產的油粘米質地特優,很受廣州人鐘愛,廣州曾長期流傳壹句民諺:“梨木柴,牙尖米,孑子指臘味香到煲底。”說的是用梨木柴焗出來的臘味牙尖米飯,味道好極了,從砂鍋面香到砂鍋底。諺中的“梨木柴”是柳州特產,“牙尖米”是壹都優質米,“孖指臘味”是廣州壹位外號叫“孖指”的名師制作的臘腸臘肉。到了清嘉靖年間,由陳開領導的三合會眾在廣東佛山起義,圍攻廣州不下,逆江西上,攻下潯州(今廣西桂平)並建立的大成國,後來派平靖王李文茂攻占柳州,在糧食接濟不上時壹名與曾家有舊的大同鄉,說服了曾家人,用大批米糧支援了義軍,為此,駐柳清軍大舉圍攻曾家莊園“九廳十八井”,曾氏率眾抵抗失敗,莊園被毀,人丁被殺,曾家從此衰落,大批量壹都米運往廣州的生意也沒人做了,久而久之壹都米的生產也受到了影響。今天,壹都的“牙尖米”已經不再在市場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