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聯想、海爾、美的,每壹家巨頭背後都有個隱秘王國

聯想、海爾、美的,每壹家巨頭背後都有個隱秘王國

當妳在味千拉面點了壹份溏心雞蛋,妳能想到它跟海爾有什麽關系嗎?

與家喻戶曉的家電巨頭海爾不同,“海爾系”擁有四個上市公司平臺,手握銀行、證券、保險、小貸、消費金融等金融牌照,產融結合涉及數以萬計的企業,可謂隱形“金控巨頭”。

2014年以後,伴隨金融改革加速,實業巨頭紛紛涉足金控,數千億元資金從實到虛,大系頻出:“海爾系”“美的系”“格力系”“聯想系”“TCL系”“萬達系”“蘇寧系”……

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緊密結合,壹般被認為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完成真正經濟轉型升級的不二載體。千千萬萬的張瑞敏、董明珠,都必須經歷金融資本的洗禮與磨礪;唯其中戰勝誘惑與風浪的企業,方能“屹立潮頭續遠航”。

中國的實業傍上金控,起於2000年前後。當時,價格戰時起彼伏,實業利潤下滑。為保持增長,也為拓展融資渠道,壹些實業巨頭開始謀求金融平臺。

2001-2002年,海爾壹鼓作氣控股青島商業銀行,入股鞍山信托,成為上市公司長江證券第壹大股東,成立海爾紐約人壽(北大方正人壽)······集齊銀行、信托、證券、保險四大金融牌照,海爾系橫空出世。

從2002年開始,美的創建基金公司,與希望系發起成立順德農商銀行,參股江蘇銀行、湖北銀行·····TCL、格力、奧克斯等實業巨頭都在金融界大顯身手。

不過,與德隆系、明天系等金融大鱷的“空手套”不同,這些初生實業系謀求的是產融結合。 以海爾為例,產業鏈上遊涉及有色金屬、化工、模具等幾千家供應商,下遊又有數萬個渠道商。他們大多是民營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取貸款。2002年,海爾註資5億元成立財務公司,依托金控平臺融資放貸,向供應商、經銷商提供資金支持。 有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海爾財務公司歸集資金超過300億美元,運營能力在全國200多家財務公司中常年位列前5名。

2015年,海爾計劃擴充3000個物流倉儲基地,需配備9萬輛送裝服務車和18萬服務人員。為此,海爾經銷商向海爾財務公司申請貸款,按項目進展分批次獲取建設資金;海爾根據運營期預計收入,逐年收回本息;在建設過程中,都進行了土地使用權質押或在建工程抵押擔保,已建成項目也采取了固定資產抵押擔保。海爾利用產融結合可謂旱澇保收,經銷商也解決了資金需求。

相比海爾成立財務公司的時間,格力晚了1年,TCL晚了4年,美的晚了8年。但皆好事不嫌晚,照樣玩得“溜”。

格力利用財務公司的資金歸集,可以做到不向銀行貸壹分錢;把錢從存銀行轉到財務公司放存,再向產業鏈內2萬多家公司放貸,收益是存銀行的數倍。關鍵是,格力與上下遊公司知根知底,也不涉及地方金融政策差異,因此放貸審批迅速,資金流動效率更高。

2014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外界壹直憂慮的“破產潮”“倒閉潮”並未實際發生。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產融結合起到了救市效果。據格力公布的數字,格力在10個月內就向上下遊產業鏈輸血250多億元;通過財務公司對集團成員資金歸集達到88%,有效調節了資金余缺,把資金投放到了重點項目上。即便產業鏈內公司發生逾期、破產,大多數也被系內處理,難以產生劇烈震動。

有壹種說法,深刻揭示了金融大鱷與產融結合的區別:金融大鱷是獵人,打到獵物就跑;產融結合是農民,更多是耕耘。 但是,任何金錢都是具有冒險氣質的,實業大系不會永遠被關在產業鏈內籠子裏。壹旦選擇向外開放,風險與挑戰也便隨之而來。

2、開放的實業大系

2008年,聯想控股入股蘇州信托,2009年參股漢口銀行,2010年控股拉卡拉,進而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通過正奇金融挺進擔保、小貸、典當······不過,在布局上述金控平臺之前, 科技 實業巨頭“聯想系”就已開始向外開放。

這可能源於IT核心產業鏈並不在國內,而且產品存在明顯的周期性,促逼聯想向外尋求多元化發展。

2000年,聯想投資5000萬元創辦新東方教育在線,投資1億元創辦門戶網站FM365,出資3億元收購 財經 網站贏時通40%股權。這些投資都有壹個美好的設想:通過與聯想電腦捆綁的方式接入互聯網,流量上去後再發展電子商務與廣告業務。但是,聯想系第壹輪擴張撞上了互聯網泡沫,加之自身的互聯網基因不夠強大,所有項目均告失敗。

“創業”不成,聯想系隨後轉入風險投資。2001年,朱立南拿著柳傳誌托付的PC業務前十年全部利潤3500萬美元,成立聯想投資,主抓初創期風險投資和擴展期成長投資。雖然沒有抓住BAT這樣的世紀機會,但朱立南處女投就以800萬元拿下科大訊飛11.43%股份,其後也有神州租車、卓越網等閃光項目。

2012年,聯想投資更名為君聯資本。2014年,君聯資本9家投資企業上市,壹舉超越紅杉、高盛、IDG位居當年第壹位。

除了開山之作的君聯資本,2003年,聯想系成立弘毅資本,主做PE業務,專註收購;2008年成立聯想之星,推出“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雙驅動模式;2010年成立聯想樂基金,主要投資早期、具有高成長性的TMT創業公司。由此,聯想系構造了PE/VC行業內罕有的全產業鏈,四大投資機構聯手貢獻了除IT業務外最多的利潤。

聯想系的具體套路,簡單說就是借別人的殼下自己的蛋。 比如,2012年,聯想控股設置農業投資子公司佳沃集團,隨後收購裝入青島沃林藍莓果業有限公司65%股權,四川中新農業 科技 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完成原始積累。2016-2017年,佳沃農業通過表決權委托的形式入主創業板上市公司萬福生科,最終完成“租殼上市”,而裝入的資產也是第三方國星食品的海鮮業務。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白酒業務。2011-2013年,聯想控股從地方國資手中拿下文王釀酒、孔府家酒等四家地方酒企,然後設置豐聯酒業裝入白酒資產(後來豐聯酒業裝入佳沃集團)。雖然常年虧損,但是聯想系拿下的價格還是很低的,2017年4月轉手就賣給老白幹14億元,順帶把佳沃集團帶上老白幹第二大股東寶座。

2015年,朱立南掌管的聯想控股於港交所上市,麾下不但包括兩家上市公司:楊元慶掌管的聯想集團,郭為掌管的神州數碼,還集結了四大風險投資機構,投資遍布金融、農業、白酒、醫療、物流、養老、化工能源等領域。因此有壹種觀點認為,朱立南才是柳傳誌欽定的接班人。

在聯想系大殺四方之際,2014年,借金融改革加速,家電巨頭金控王國也紛紛選擇走出產業鏈,試圖在經濟增長放緩期尋找新的增長點。

海爾成立P2P海融易,收購第三方支付快捷通,又悄悄拿下非常珍貴的消費金融牌照。在上遊,海融易+快捷通,聯合青島商業銀行繼續向產業鏈輸血;在下遊,海爾消費金融采取O2O模式,打入紅星美凱龍、有住網、綠城電商等消費場景,向消費者提供信用支持。由此,海爾的產融結合實現閉環,可謂自產自銷。

與海爾同步,TCL成立P2P平臺T金所,組建了消費金融事業部。美的則斥資3億元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神州通付,並依托微信公眾號提供員工金融、供應商金融、經銷商金融和小微金融。

金控平臺的日趨多樣化與開放性,有助實業大系的手越伸越長。比如,海爾的融資租賃公司入股了華東第壹大蛋雞企業鴻軒農業,為產業內的農戶提供融資租賃,指定他們購買鴻軒的設備,並從需求端入手提供訂單式農業技術服務。在這個過程裏,海爾既不是加盟商,也沒有布局產業鏈,而是使用金融工具構建了壹個產銷聯盟,最後拿走其中的利潤。2016年,海爾影響的蛋雞產業已有50億元的量級,超過這個行業裏任何壹個個體公司。

聯想系的廣撒網,與海爾系化身養雞大戶,本質上都是利用金融杠桿,進入利潤更高的產業。但是,也不是每壹次對外投資都能成功。熊貓煙花、奧馬電器等2014年以後開展對外金融業務的實業公司,至今也未見到太多成效,出現壹定壞賬。

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產業、公司都希望實業大系插上壹腳,即便壹開始茍且了後來到分錢也會鬧翻。因此,強取豪奪似乎是難免的。

3、並購戰爭

首先擦槍走火的是美的。

2016年,格力電器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赫然出現寧波普羅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法人就是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間接股東就是美的投資與何享健本人。此事無疑讓董小姐“糟心”不已。雖然“外敵”最終賺了壹筆價差撤退了,但是以美的系過往的風格,格力不得不小心提防。

美的是最早走出產融結合,駛上並購擴張、反哺金控道路的實業大系。 早在20年前,美的就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隨後收購榮事達、華淩,提升制冷產業能力,打開白電市場局面;收購江蘇春花,實現規模化增長;2008-2014年,通過步步蠶食,實現對小天鵝的絕對控股,對國內洗衣機市場占有率突破60%;2016年,美的斥資33億元收購東芝白電業務,打通日本、東南亞、歐美市場通道,並獲得東芝在壓縮機上的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上的優勢。

因此,與格力強調自主研發不同,並購是美的發展技術與市場的第壹利器。而且,當家電市場出現萎縮、不振,美的系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外移,開辟新的戰場。

上壹次外移發生在2003年,美的在行業走低期收購雲南、湖南客車企業,進軍造車。不過,這次嘗試以慘敗收場,保持專註的格力反倒趁機在空調市場奠定了王者地位。

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家電市場飽和背景下,美的排除萬難,收購機器人制造巨頭庫卡。與之前不同,市場反響強烈,大批資金流入上市公司美的集團,造成股價攀升1年有余,翻了壹倍多,完成了壹次並購&金控套路。

有趣的是,當年美的沒做成的 汽車 ,格力眼下正在做。 繼董明珠以個人名義入股珠海銀隆後,格力已與珠海銀隆簽署了200億元的互相采購大單,在智能裝備、模具、鑄造、 汽車 空調、新能源 汽車 等領域,優先采購對方的產品及服務。也就是說,珠海銀隆向格力開放了新能源 汽車 技術。2017年6月,珠海銀隆申請IPO。雖然格力未占壹股,但考慮到董明珠的股東身份及占珠海銀隆過半營收的大客戶地位,格力系其實已經收服了珠海銀隆。

在實業大系眼中,好的標的已成為寸土必爭的“國土”,為此殺紅眼也是值得的。 2015-2016年,海爾、美的不約而同向北美第二大家電巨頭GE報價。為此,美的CEO方洪波親赴紐約展示誠意。考慮到美的與GE合作15年的交情,有觀點認為美的幾乎已經拿下GE家電業務。可是,萬萬沒有想到,海爾竟然拋出54億美元的天價拿下了GE,這個價格比之前伊萊克斯的報價高了近壹半!

美的近年來正大幅縮小與海爾的市場差距,國際業務占其營收40%份額,但缺乏足夠的品牌美譽度。因此,美的如能拿下GE,將讓海爾非常難受,不如擡高加碼直接斷了對手念想。須知,GE在中國有大量外包訂單,接手的就是美的、格力,此番單子肯定轉給海爾了。

但是,美的也有後手,借收購庫卡攀上了華為系的親家。之前,華為與海爾關系更親密,雙方多有技術合作。但華為壹直覬覦庫卡的智能制造技術,以期能打入智能家居市場。於是,美的借庫卡與華為達成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同盟,雙方將實現渠道***享及聯合營銷、數據分享與數據挖掘。

對美的的反擊,海爾系的防範工作盡顯大系恐怖之處——從2016年開始,海爾系暗自在大數據領域布局,目前已經投資了7家大數據細分領域前三公司,並迅速消化吸收相關技術,推出了第壹個專為智慧家庭定制的生態操作系統UHomeOS。

從資本市場的躁動,到消費市場的硝煙,如今猶如白駒過隙。

相比美的、格力、海爾的高調,TCL屬於悶聲發大財的主:除深交所上市的TCL集團,TCL系旗下還有4家香港上市公司:通力電子、TCL多媒體電子、TCL通訊 科技 和TCL顯示 科技 。在新三板還有1家以IT產品分銷為主業的控股子公司翰林匯。

最近十年,創始人李東生都在極力促成TCL向新商業模式孵化平臺挺進,使用的具體財技就是不斷並購重組,分拆、分拆、再分拆。如按分拆最大化考量,TCL應有7個產品業務,3個服務業務和1個創投,總***11個板塊,目前已經變出6個上市平臺了。

須知,蒙眼狂飆的樂視也才七八個板塊,變出了1個樂視網,與TCL系的差距可謂判若雲泥。

4、實系道義

正是在並購的硝煙中,有關實業大系是否適度的討論被提上案頭。

歷史 上,從產融結合走向金控投機,並由此造成的慘案數不勝數 。 比如福特 汽車 ,2006年先是主業受日本廠商沖擊,造成金融業務資金成本上升,最後不得不變賣金融業務才能湊到開發新車的資金。而海爾收購的GE, 歷史 上也由於產融脫節造成大衰退,這才有了業務大甩賣。

判斷實業堅挺、金控沒有反噬實業其實有壹個公認標準:產業利潤應遠高於資本溢價,金控行為不應當以獲取短期差價為主要手段。

不過,這個標準如果撞上野蠻人,那就說不清楚了。

2016年9月,聯想系“近親”孫宏斌所執掌的融創中國以137億元收購聯想控股旗下的融科智地,交易中涉及的40多個項目全是壹二線城市核心區域,單價只有2000元每平方米,可謂匪夷所思的便宜。

這無疑為融創四處“搞事情”提供了彈藥——從2014年起,融創已經染指了綠城、佳兆業、萊蒙、嘉凱城、樂視、金科······甚至壹度接近萬科,身份在白衣騎士、野蠻人間反復變換,更不乏“甜甜蜜蜜結婚,反目成仇離婚”的案例。融創所到之處,無不掀起陣陣波瀾。

此外,美的除了襲擾格力,還悄悄潛伏過藍色光標、西王食品······2016年7月,TCL與偉星新材成立股權投資基金,本來是要投資TCL與偉星新材上下遊相關公司,結果不久後竟集結資金殺向上市公司茂業通信,導致後者陷入沒有實控大股東的尷尬境地······在輿論熱議資本侵襲實業的當口,實業大系事實上也在“抄底”。

從產業巨頭,到實業大系,誰在其中堅守本業始終耕耘,誰在其中裸泳狂奔制造泡沫,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