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的壹生事跡是什麽樣的?
1928年的中國,神州大地遍布戰火。
南方國民黨人的北伐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他們即將進攻到1.2萬名外國軍隊駐紮的京津冀地區,雙方是友好相處還是爆發沖突尚且未知。
根據《庚子條約》,美國派遣了龐大的海軍陸戰隊,足足有壹個海軍陸戰旅的兵力,有4000人之多。他們由斯梅德利?巴特勒(Smedley Butler)準將率領,擁有坦克、野戰炮等精銳的武器裝備,甚至還有二十架飛機。
巴特勒將軍
巴特勒將軍在中國的主要工作,實際上是和北洋政府的官員打交道,為美國大資本家謀求利益。
但他後來回憶時,顯然他對這段經歷不是十分滿意。
"那些年裏,說實話,我就是個十足的騙子。"
"在中國,我保證了標準石油公司暢通無阻的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在經歷了33年行伍生涯,兩度入侵中國後,巴特勒將軍幡然醒悟,成了美國當時最重要的反戰反大資本家的社會活動家之壹。
"它(戰爭)可能是最容易掙錢的、最惡毒的壹種方式。"巴特勒如實的說道。
1900年,19歲的巴斯勒來到了天津成為了八國聯軍的壹份子。
這個上流社會中出生的小夥子謊報年齡入伍,在此之前已經參加了兩場戰爭,分別是美西戰爭和菲律賓-美國戰爭。
為了表示自己海軍陸戰隊成員的身份,他將海軍陸戰隊的隊徽:鷹、環球、船錨紋在了身上。
巴特勒18歲時就能帶領300名士兵沖鋒陷陣並且奪回了壹個小鎮,他的能力壹下子得到了海軍陸戰隊官方的註意,並將其派遣到了中國。他不僅參加了7月13日的天津之戰,還在大腿負傷的情況下,於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壹名美軍軍官。
Brevet 獎章
因為他在中國的這段作戰經歷,他在1921年獲得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加銜獎章。
隨後他還加入了香蕉戰爭等壹系列美國幹預中南美洲的戰爭,他逐漸成為了美國軍隊方面最負盛名的軍人。熱血、好戰是他最精確的形容詞,他壹度被確診為神經衰弱回家休息了9個月的時間,此後他又沖上戰場,甚至還頂著40℃的高燒指揮他的部隊。
第壹次世界大戰中,他又表現出色,在西線戰場上的後勤部隊解決了營地的衛生問題,"為美國遠征軍提供了最高規格的服務",從而獲得了美軍的陸軍接觸服務獎章和海軍傑出服務獎章。
駐紮中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1927年,巴特勒作為駐中國美軍的最高指揮官,成為了美國大資本家在中國的利益代言人。2年後,48歲的他回到美國晉升為少將,成為了海軍陸戰隊最年輕的少將,同時也是當時海軍陸戰隊的最高軍銜。
1931年,巴特勒退休,他壹生中***獲16枚獎章,其中5次獲得了英雄主義獎。這樣的"戰績"使得他成為了當時美國歷史上獲得勛章數量最多的海軍陸戰隊隊員。
盡管如此的"光榮",此後巴特勒在自己的書中用兩個詞來諷刺了自己當年的行為:
"敲詐者"
"資本主義的強盜"
( In short, I was a racketeer; a gangster for capitalism)
巴特勒為何會用這2個詞語來諷刺自己呢?
我們來看巴特勒壹生中所參加的戰爭,也許就能明白這2個詞語背後的含義、
1898年的美西戰爭,是美國為了爭奪西班牙在古巴、菲律賓等殖民地所發起的戰爭,僅僅數個月後西班牙政府丟盔卸甲,美國獲得了中美洲和亞洲的壹系列殖民地,為的也是更好的掠奪當地人的財富,獲得財產。
1899年的菲律賓-美國戰爭,於菲律賓而言,這是菲律賓人民為了爭取獨立所進行的戰爭,也是亞洲第壹次資產階級民族民族革命。因為實力薄弱,最終新生的菲律賓胎死腹中,被西班牙人奴役數百年的菲律賓人,這次又換了壹個"主人"。
菲律賓的獨立戰爭 伴隨著的是美國對菲
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更不用說,這是列強對中國赤裸裸的掠奪和侵略。美國軍隊有史以來第壹次踏入這片土地,帶來的根本不是文明而是野蠻。
此後的香蕉戰爭等壹系列由美國發起的中南美洲戰爭,都是打著各種各樣花裏胡哨的旗號的帝國主義戰爭,實質上是美國為了保護大資本家在中南美洲的政治、經濟利益。
巴特勒將軍的退休儀式
巴特勒退役後幡然醒悟,自己從軍多年,即便拿到了少將的軍銜,也只不過是大資本家眼中的壹條"狗"。
他開始四處奔走,用自己的行動為美國退伍軍人謀求福利,然而這又讓他成為了大資本家的爪牙。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後,美國爆發了壹系列的次生危機,其中就包括法西斯勢力擡頭。
巴特勒在街頭的演講
1932年7月17日,4.3萬名美國的老兵聚集在美國華盛頓街頭舉行示威遊行,巴特勒對此十分支持,還走上街頭給老兵打氣,不料這場遊行很快就被胡佛政府鎮壓,同時誤殺了數名退伍軍人。巴特勒懷恨在心,認為這是國家背叛了這些軍人。
1932年11月美國大選,羅斯福總統當政並且開始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國的大資本家為之色變,他們認為羅斯福是壹個社會主義者,將會掠奪他們的財富給那些平民。
富有的商人迅速和被冷落的退伍軍人接頭,他們打算將曾經的戰爭英雄巴特勒推上臺前,策劃壹場軍事政變建立壹個全新的法西斯政府。
1933年,退伍軍人組織"美國軍團"成員麥奎爾和道爾和巴特勒開始碰面。
巴特勒回憶,這兩個人要求巴特勒執掌壹個新的老兵組織,並且領導壹場推翻羅斯福政府的整編,而他們則將糾集壹大批商人、退伍軍人參加。
私人軍隊的數量可能達到50萬人,而他們已經籌集了300萬美金的政變資金。
他們許諾,如果事成,巴特勒將掌握國家的實際權力,在新的國家當中擔任"總務部長",而元首則由退役陸軍準將約翰遜擔任。
1934年巴特勒的公開影像截圖
巴特勒並沒有上當。可能是因為他覺得政變幾率渺茫,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再成為大資本家的爪牙,他思量許久之後選擇把這件事情捅到國會中去。
1934年11月,巴特勒錄制了壹段公開影像,向全美國政壇揭露,壹場蓄謀已久的法西斯主義政變即將發生,其幕後公司甚至包括了大通銀行、通用汽車、美國標準石油公司以及美國豪門杜邦家族等,甚至美國陸軍上位普雷斯科特?布什(美國總統老布什的父親)都曾參與。
消息壹出震驚全國,然而之後展開的劇情卻讓人感覺十分莫名其妙。
所有巴特勒指控的人都否認了自己的作為,他們表示這是巴特勒的無端幻想,簡直是個笑話。最終也只有麥奎爾被傳喚,此後也不了了之。
涉及這場案件的所有人,都沒有被進壹步調查和起訴。理由是巴特勒無法提供準確的證據。
而在社會輿論上,巴特勒徹底落入了下風。
紐約時報刊登社論,稱這是壹場"巨大的惡作劇",時代雜誌等無數媒體也跟風稱這場陰謀根本不存在,並且嘲笑巴特勒的所有指控,輿論甚至稱這是"今年最好的笑話故事"。
國會保持了微妙的克制,他們迅速組建了壹個特別委員會,最終承認了巴特勒的壹些描述,然而也沒有對任何人進行處罰,更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直到如今,無數美國的歷史學家都對這段史實爭論不休,有的人表示這些媒體受到了資本家的控制說了假話,甚至國會都不太幹凈;而另外壹些人則稱,單靠巴特勒單方面的敘述,難以證明此事的真實性,但卻是能表明壹些美國退伍軍人組織在暗地裏策劃壹場瘋狂的舉動。
直到如今,這樁"政變"是否真實存在,也成了壹場疑案。
《戰爭是壹場騙局》第壹次印刷版
在此之後,巴特勒成為了反戰先鋒,他反對美國通過戰爭謀求暴利,同時公開的指責在美國新生的法西斯主義。
1935年,巴特勒撰寫了壹本書名為:《戰爭是壹場騙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作證,明確的指出美國曾經數十年的戰爭實際上都是帝國主義行為,而戰爭幕後的推手則是美國的大資本家,他們通過公***的資金來從巨大的人類苦難中獲得巨額的利潤。
他主張的三個阻止戰爭的方法,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巴特勒認為可以使用三個步驟:
1、使戰爭無利可圖。根據原文,小編理解為是在戰爭之前將所有軍工企業及其職員"國有化",發放和戰壕中的士兵壹樣的薪水。
2、戰爭行為由戰鬥者決定。即進行有限的公民投票來確定是否要進行戰爭,有資格投票的人是那些即將上戰場的人。
3、軍隊限制自衛。美國海軍應該限制在海岸線200英裏內行動,陸軍限制在本國領土範圍內,這樣美國就永遠不會成為侵略者。
這三個方法過於偏激,顯然不能被美國主流社會接受。但他的思想仍然引起了廣泛的反響,使得他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反戰反資本家的社會活動家之壹。
1940年6月21日,巴特勒在美國費城的海軍醫院去世,享年58歲。
他深受美國人民的尊敬,而他的名字則被命名為美國的壹艘驅逐艦(後被改裝為掃雷艇),在太平洋上馳騁。
而他的反戰思想,則被無數人繼承和發揚,如今仍然發揮著他的現實價值。
參考資料:
The New York Times: 1. November 21, 1934.《Gen. Butler Bares a 'Fascist Plot'》
《1928年天津危機之後:美國大兵作樂留下爛尾賬》
Smedley Darlington Butler 《War is a Racket: The Antiwar Classic by America's Most Decorated Soldier》
《Smedley D. Butler Brigade Chapter 9 Veterans for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