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電商是做什麽的,發展前景如何?
在現有的銀行經營與監管的體制下,銀行系電商壹般有兩種跨界經營模式:其壹是在總行層面由某部門牽頭,相關業務部門配套營銷資源於金融產品,各分行承擔具體的經營指標。如建行“善融商務”、交行“交博匯”;其二是成立獨立的子公司或關聯公司,利用體制內的資源,打造體制外的專業化運營道路。如平安的“陸金所”、民生電商。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看,第二種模式無疑在資源整合、員工激勵、專業化運營等方面占據了優勢。在如此優良的“頂層設計”模式下,民生電商的起航可謂搶占先機。然而,再好的頂層設計,缺乏清晰的業務模式與有效的基層執行力,也只能成為好看的“空中樓閣”。
根據最新的報道顯示,民生電商的業務模式在“金融+零售“的戰略下,聚焦在“組建中小電商金融聯盟+打造電商版百盛+創新支付模式”三大方向。就筆者的從業經驗來看,這三個方向或許按照民生電商現有的能力和專業程度,都未見得能在短期內打造企業的核心經營模式。首先,組建中小電商金融聯盟,讓小微企業專註於商業,讓銀行專註於金融。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的落地執行中,將會存在諸多問題難以解決。其壹,聯盟是否意味著事先設定壹條準入門檻,只有門檻之上的小微企業才有資格獲得金融服務?如果是,那麽互聯網開發金融服務平臺的客群其實大打折扣。其二,以民生現有的數據量(就算購買外部的交易、社交數據),也難以短期內建立起壹套線上的資信體系。沒有壹套征信標準,如何實現純線上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其三,使用銀行信譽做背書的商業行為,其隱性成本巨大。國人對於銀行的高期盼、高要求,決定了凡是與銀行相關的業務、平臺、融資,都不能出風險,否則,所有的風險應由銀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