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古代格格頭怎麽梳

古代格格頭怎麽梳

古代格格頭稱為旗頭

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二把頭

二把頭即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發束於頭頂,然後以壹支長扁的發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發在頭頂梳成橫向發髻後,用另壹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余發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臥,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發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參入假發。

架子頭

清中葉,是歷史上稱“乾隆盛世”的黃金年代。在此期問,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首飾制作工藝亦不例外。各種選用名貴材料制成的簪、釵、流蘇、頭花等首飾被源源不斷地,牛產出來,這些做工精湛、式樣新奇的首飾,極大地刺激了滿族婦女追求美飾的心理。但要將這些金、銀、珠、翠、寶石等珍貴材料制成的首飾戴在頭上,分量相當可觀,低垂的幾乎於耳根齊的兩把頭就顯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將這些華美的首飾戴上去, 壹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制的.有鐵絲擰成的,樣子形如眼鏡架,梳頭時,把頭唪固定後,再把發架橫放在頭頂,用左右兩把頭發交叉與發架綰緊。中間用壹橫型長簪——扁方固定,然後用簪、釵、疙瘩針等長挺首飾把發梢與碎發固定牢,這樣戴什麽樣的首飾都挺得住了。將頭發盤結在架子上時,也常常因為頭發不夠多而需要充填上許多假發,使發式成為扁平型,雙架或雙角垂於兩鬢間,腦後垂下壹個似燕尾般的長發,清得碩亭《草珠壹串》詩雲:“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壹尺長”。詩下自註:“近時婦女,以雙架插發際,綰發如雙角形。曰架子頭 。”

鈿子頭

隨著滿族婦女發式的不斷復雜化,其頭式也逐漸的多了起來。鈿子頭發式便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鈿子頭 ”。梳妝時先將頭發梳成兩個橫長髻,即將整個頭發平分為左、右各壹把,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再以鐵絲或藤條做成骨架,外邊纏上青綢、緞絨,形似簸箕的鈿子戴在頭上, 再用兩條黑緞帶系於頜下,使鈿子可以十分穩固的戴在頭上這種“鈿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但戴荊子的抓髻式發式是用本人的頭發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滿族婦女的傳統發式也開始出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

大拉翅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發式,也很註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壹根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銀簪子,橫於發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壹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紮三個耳眼,戴三只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壹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壹端半圓,另壹端似卷軸。如壹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制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壹種扁形的冠,裏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制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