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震帶分布區域
中國地震帶分布
01、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
該帶沿近南北方向分布,從東北長白山經渤海灣、黃海到東南沿海、臺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該帶以中-淺源地震為主,有的震級較大。如海城-營口地震、唐山地震、邢臺地震、臺灣地震等。其中,東北是我國唯壹有深源地震的地區。
02、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地震帶
該帶是縱貫我國中部、沿南北方向延伸的壹個地震帶,屬於板塊活動在陸內的影響區。受太平洋、歐亞、印度三大板塊的聯合夾擊,時有強烈地震發生。在西南區段,受印度大陸朝北俯沖作用的影響,地震頻繁發生,震級大,破壞性強。雲南昭通地震、四川汶川地震就發生在此帶。
03、西部地震帶
該帶是新近斷裂活動強烈的地區,地震頻繁,時有大震發生。地震多集中在高山和盆地的交界線上,震中位置遠離板塊活動帶,發震原因屬於板塊劇烈碰撞引發的遠程效應。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塔裏木盆地的盆山交接帶、昆侖山山緣、青藏高原等地。
全球地震分布劃分為四條巨大的地震帶:
01、環太平洋地震帶
該帶在東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陸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島嶼外側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例如,1923年日本關東8.3級地震,196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8.3級地震,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02、地中海-印尼地震帶
該帶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大洲,全長超過20000km,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
該帶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有的地震很強烈,如1755年葡萄牙裏斯本8.7級地震、1897年印度阿薩姆8.5級地震、1950年我國西藏察隅8.5級地震。
03、大洋中脊地震帶
此地震活動帶蜿蜒於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04、陸內變形帶
近代研究表明,大陸內部分布有壹些範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主要是板塊碰撞影響帶(斷裂帶)和陸內裂谷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
陸內地震或板內地震雖然規模不如上述三個帶,但不少地區地震頻繁,震級大,震源深度小,壹般不超過20km,破壞性很強。如我國塔裏木盆地西北側的伽獅-沙雅壹帶,5~6級地震時有發生。1976年發生的7.8級唐山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等,其位置都不在板塊邊界處,而是大陸內部斷裂帶部位,屬於板塊構造作用影響下的陸內變形結果。
地震對城市的破壞作用和影響
強烈的地面運動產生的慣性力毀壞建築和基礎設施。
城市地震災害的重要特征之壹是大量損毀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使城市陷於癱瘓。
1906年,美國舊金山特大地震將壹座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為主的城市毀於壹旦。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造成了東京都30余萬棟建築被毀壞,港口、碼頭和道路幾乎全部因震損而停用。
在1976年中國的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市的民用建築和公用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和倒塌的分別占95.53%和81.08%,基礎設施幾乎全部癱瘓。
強震可使城市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地基失效而喪失使用功能。
強烈的地震有時會產生地面傾斜、砂土液化、軟土震陷、地面沈降和地表破裂等地震地質現象,這些現象使其喪失使用功能或被毀壞,造成重大損失。
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1900年來因地震死亡人數近240萬。盡管歷史地震人員死亡的估計存在較大的誤差,但這些數字也足以令人震驚;經濟損失的粗略估計也高達數千億美元。
迄今為止,1556年中國陜西華縣特大地震以死亡83萬人而成為世界有史以來的地震死亡人數之最;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8523.09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