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急求 紀錄片《美麗中國》 觀後感 200字就行,只能等30分鐘,事成給分

急求 紀錄片《美麗中國》 觀後感 200字就行,只能等30分鐘,事成給分

美麗自何而來——《美麗中國》主題結構、視聽語言分析

內容簡要:《美麗中國》又稱《野性中國》是BBC和央視聯合拍攝的紀錄專題片,壹***六集。《美麗中國》的問世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和好評。它以它精美的畫面和獨特的視角以及優美的配樂,讓人們耳目壹新,甚至對紀錄片有了新的認識。在本文中從主題、結構、構圖、景別、攝影技巧、運動鏡頭和固定畫面、剪輯、聲畫關系和音響等幾個方面來對其進行分析。

關鍵字:人和自然和諧畫面渲染

正文內容關於專題片,我們在課上觀摩了很多,而我之所以選擇這部片子來分析除了想在相似的影視分析中顯得有點“與眾不同”外,就是因為在看過BBC做得奧運會開幕式的直播後估計和所有看過的人壹樣地無比痛心疾首地痛罵央視的直播之後,對BBC的技術和觀念很是尊崇,所以對於他們和央視合作的《美麗中國》也就多了分喜愛,分析起來自然更加認真。& b3 v0 J

;關於主題網上對於《美麗中國》的定位是“由中英聯合拍攝的壹部關於中國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系列紀錄片”,雖然在這部紀錄片中確實是大約有三分之壹的內容在呈現中國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另外三分之二就全部是自然生態,但是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壹部展現自然景觀的影片,它自始至終都在探討中國人與自然的關系,並且壹直在強調這種關系裏的“和諧”。+

“和諧”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財富,是道家倡導的哲學思想,“和諧”更是中國政府在近幾年提出的治國觀念,所以我認為英國人能以“和諧”作為影片的中心,是明智的,是貼切的,也是新穎的。並且,在近幾年中國以強勁勢頭發展的情形下,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漸漸缺失了中國的特質,所以把鏡頭對準自然,遠離現代城市的喧囂與浮華,在沿襲了中國古老生活方式的那些古樸的人之中,表現出中國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天人合壹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對於專題片最核心最基本的主題的選擇上,他們的選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有人提出,《美麗中國》有很多地方實際上是在貶低中國,這片子也不過是在拋開他們發達國家對中國環境方面的強權與迫害不談而只是嘲諷中國對自然的破壞。我個人認為這些人的看法大概是受了國際上對中國長久以來不怎麽友好的打壓態度的影響,也有因為發達國家將落後工業轉嫁到發展中國家這壹經濟發展規律而感到怨恨的原因。影片中雖然是有壹些諸如“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全世界只有若幹只”“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基本片中向世人展現的物種除了蝦米小魚都感覺都已經所剩無幾了” 的批評,然而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並且這些批評都是在展現了我們中國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觀後提出的,結尾人家還不忘討巧的加壹句“政府已經采取措施”,在對問題擔憂的同時也賦予了希望。我們自己又怎麽能自欺欺人的說我們就是地大物博自然景觀豐富精妙,至於環境問題全是發達國家造成的,與我們自己沒有關系呢?

更何況,我壹直都覺得紀錄片總是或多或少有教育意義的。比之其他的紀錄片BBC的說教又是高明的。《美麗中國》的模式就是先給妳壹籮筐紅棗然後在給妳記嘴巴。“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壹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在領略了神聖的恢宏之余我們體會到的更多是對人類自我作踐,導致古老文明、現代文明危在旦夕帶來的震撼。 比如講到金先生捕鳥給上海有錢人吃,然後展現了他嫻熟的捕鳥技藝,當我們心裏低估怎麽炫耀起捕鳥的時候,原來金先生早已成了自然保護者,捕鳥是為了給鳥體檢,然後放生。節目完結的時候有這樣壹段話:壹味發展雖然導致中國自然環境的毀滅,而有計劃的生態旅遊將為野生動物帶來無限裨益,中國高速發展的後果造成對資源、生存空間以及環境質量的巨大壓力,然而這些問題也同樣考驗著我們,如果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有能力解決如此大範圍的環境問題,那個這個國家必非中國莫屬。這些說教都是不漏聲色,自然流露的。而片尾的那個“期許”更是高明,BBC把中國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放在了同壹陣地,中國的面臨的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問題,也是整個世界問題與我們人類文化的問題。此話有兩層含義,壹是不僅中國有環境問題,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環境問題,二是中國的環境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如此的泱泱大國有影響世界的力量,好的方面及壞的方面都可以對世界造成影響。

但是不得不說,BBC的技術再高明,觀念定位再新奇準確,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關於在第四集《萬裏長城的塞外風光》中對長城的解說就有壹問題。在記錄了鄂溫克人溫情的生活後,解說說道很難想象,長城就是來防禦這些人的。首先,長城是歷史上東方的農耕文明所選擇的應對遊牧文明的辦法,用今天溫情的北方生活畫卷去質疑長城背後歷代統治者的意圖,鏡頭後面的主觀批判意圖實在太明顯了。隨後介紹蒙古族生活,解說提到,長城是防禦騎兵的等等,似乎表明,拍攝者是知道長城作用的,但之後在介紹西部的長城時,又對為什麽在這麽荒涼地方建築長城表示疑惑,這反映出兩個方面的缺陷,壹是對生態環境的演變茫然無知,今日荒涼之地,昔日可能是豐美草原,遊牧與農耕文明爭奪拉鋸的地區本身就生態脆弱容易荒漠化;二是對遊牧民族騎兵的機動能力根本不理解,毫無軍事常識。以上表明,鏡頭顯然並不願意理解長城所代表的文明,但卻很願意評價它。再有對於蠶、絲綢的解說,顯得過於玩笑,而且顯然有意淡化了絲綢屬於漢族文化的貢獻這壹事實。絲綢之路上其他民族的歷史貢獻主要是流通環節上的。這並非苛求。BBC在面對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時,如果過於回避漢族的角色,顯然並非尊重文化與尊重歷史的態度。或者說在影片的深度上,BBC做得不夠精彩。

主題畢竟是六個劇集的靈魂,是貫穿始終的核心力量。在此我做總的闡述,下面除了“關於結構”部分我無法避免的也要分析總的結構外,其余部分都將以第壹集為例進行分析。

關於結構

總結構:影片可以說是用空間順序來拍攝的,從他們稱作“南方”的中國的東南部開始,之後是地貌景觀最為明顯的西南、有著廣闊沙漠的粗獷幹澀的西北、過著遊牧生活的內蒙和冰雪著稱的東北到繁華都市集中的華東。但是如果在這樣從宏觀處著眼,他們似乎是遵循著這種空間順序,但是在每壹大塊之下的細節上,他們選取的空間位置是靈活的,沒有章法的,也是極具趣味和吸引力的。

所以說它是空間結構的影片,不如說它是主題結構式的影片,六集內容都在展現中國的大好河山、中國奇妙精彩的自然景觀,中國豐富珍惜的物種資源,中國人和自然的互動關系,以及“和諧”二字。壹切都是圍繞著壹個集中的主題展開的,如同壹段曲折美妙的故事,娓娓道來,渾然壹體不覺其松散,妳只需要跟隨著講述者的腳步去細細聆聽。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