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五個縱隊是哪五個?
八路軍第壹縱隊
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壹部分幹部由冀南抵魯南沂水,與山東縱隊指揮部會合。
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軍第壹縱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壹指揮黃河以北山東、蘇北的八路軍部隊(轄115師山東部隊及山東縱隊)。
8月9日,山東軍政委員會組成,第壹縱隊歸山東軍政委員會直接指揮。 ?
八路軍第二縱隊
1940年2月6日,中***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為統壹太行山南部地區抗日武裝的作戰指揮,決定成立八路軍第2縱隊。
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兼任縱隊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轄第115師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3縱隊(相當旅)、新編第1旅、河北民軍第1旅和獨立遊擊支隊。
八路軍第三縱隊
1938年4月,由呂正操領導的冀中人民自衛軍(國民黨軍第53軍第388旅第691團)和河北遊擊軍(紅軍團長孟慶山領導建成河北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
呂正操任司令員,孟慶山任副司令員,孫誌遠任政治部主任,8月,王平任政治委員(1939年1月程子華繼任)。
八路軍第四縱隊
1938年5月,根據集總指示,壹二○師宋時輪支隊(第120師雁北支隊:以358旅716團壹部為骨幹編為)與鄧華支隊(前身為晉察冀軍區第壹支隊第三大隊)會和。
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同時組成黨的縱隊委員會,鄧華任書記。李鐘奇任參謀長。
八路軍第五縱隊
1940年5月,第二縱隊政委黃克誠奉命率該縱隊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五個團1.2萬余人及教導營500余名幹部,由冀魯豫南下支援新四軍。
6月,在永城以南新興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回合。中央指示,第二縱隊歸中原局直接指揮。
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團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振紀任參謀長,吳法憲任政治部主任。
擴展資料: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是中國***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壹。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壹、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
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
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壹定的範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壹直沿用。
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壹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軍服
八路軍軍服為上衣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卻清楚地標明了自己的身份。
八路軍佩戴“八路”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的臂章。
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
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制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
陜北制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壹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現代影視作品中通常以德國灰色作為兩支軍隊的標準色調)。
除極個別外事軍官獲授軍銜外,兩支軍隊均只有臂章標明自己的軍級番號,並將姓名和部別寫在上衣左胸內布片上(不同於其他國軍和汪軍,八路軍的布片朝內,外觀不可見),俗稱“符號”。
百度百科-八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