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新媒體有效應對高校網絡輿情
針對現有的所謂全網監控,我倒是認為對目前幾個新媒體形式的輿情監控更能達到效果,比如微博、微信。尤其是微博,不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騰訊微博,作為微博的核心特點,就在於文本內容精簡,關鍵詞突出,語義判斷較為簡單,同時微博又是網絡輿情最容易爆發及廣泛傳播的陣地。
針對妳的問題,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
——————————叫我分割線————————
9月26日,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董事會決定,同意陳玲辭去院長職務,聘任陳彪為院長。今年8月,該院原教師劉伶利因癌癥及並發癥離世,生前在治療期間被學校以長期曠工為由開除,陳玲當時作為院長簽字同意該決定。
我們從輿情地域分布中可以看出,甘肅,雲南,福建,等地的輿情關註度最高。事件曝光壹個多月後,隨著處理結果的公布,輿情熱度再次被點燃。此次事件的處理結果引起輿論爭議,公眾的質疑並未得到滿意的結果,因而輿情再度升級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這起典型的校園輿情是這麽處理的——————————
今年8月,該院原教師劉伶利因癌癥及並發癥離世,生前在治療期間被學校以長期曠工為由開除,原院長陳玲簽字同意該決定。事件遭到媒體曝光後,輿論討伐聲壹片。此後,網絡不斷曝光博文學院的亂象。學院曾開除其他患病教師;陳玲的學歷涉嫌造假;前學院領導批評陳玲沒文化,不懂教育、沒有理念,用人也沒有標準,只根據自己的好惡選人;博文學院的辦學理念是為了賺錢等。各種有關學院的謠言滿天飛,而作為當事人的陳玲以及院方均采取回避的態度,對網絡輿情也沒有重視起來。校方並未發表任何聲明回應公眾,以致於公眾認為學院這種“躲貓貓”的心態是源於心裏有鬼。因此,昨日院方公布陳玲的辭職決定時,輿論除了質疑校方對懸而未決事情的欲蓋彌彰外,還質疑新院長和陳玲存在“親戚關系”,質疑校方的決定是換湯不換藥。校方從事件發生到現在,壹直處在輿論風暴的中央,他們的壹舉壹動都備受關註和質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已經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任何人都能成為發生器,傳播者,任何事情都有被曝光的可能。對於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來說,此次輿情事件中,由於缺乏輿情的引導,未能坦白承認過失,在輿情事件中沒掌握主動權,導致了自身學校名譽的受損。對於其他高校而言,要引以為戒。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樂思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其壹:作為高校,當前如此復雜的網絡環境下,首先要做好高校網絡輿情預警工作,提升自己對負面信息的預警能力,做到早發現、早行動、早解決,不給輿情危機發酵的時間和空間。其次,在危機事件爆發後,要從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對事件輿情走向、動態實時全時段監測,做到知己知彼,保證高校輿情危機應對的精準性。比如監測收集分布在媒體、微博、論壇、博客、貼吧、微信等平臺的新聞報道、媒體評論、網友評論內容,同時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研判,找到引發輿情危機的節點,然後有針對性的制定處置策略,已達到最大化高校輿情危機處置效果;
其二:高校在處置網絡輿情事件時,壹定要端正工作態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責任,勇於承擔應負的責任,第壹時間告知社會公眾或受害者事情真相,進行真誠、公開、及時的溝通,不使矛盾進壹步激化,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當高校輿情危機發生後,高校及相關部門應盡快成立調查組,對網上流傳的信息進行事實調查,並及時對調查結果進行通報,還原事件真相,化解學生、公眾因真相缺失產生的焦慮、不滿、恐慌情緒。只有充分保護和尊重學生和公眾的知情權,他們才會明辨是非,不傳謠、不造謠,自覺參與事件的處置,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轉化。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快速調查、及時回應的態度會提升高校在學生和公眾心中的公信度,其也更有利於事件輿論的引導和處置;
其三:高校網絡輿情危機處置中,要善於借助媒體及時準確地發布信息,以贏得學生和公眾的理解、參與和支持。在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要善於借助媒體,有針對性地引導、疏導、勸導,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形成***識。同時,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培養輿論上的“意見領袖”,在學生中廣泛挖掘、選拔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進步並熱衷於傳播消息和表達思想的“草根”意見領袖們,讓他們在網絡輿論危機中發出主流言論。通過媒體與意見領袖的結合運用,把走偏的輿情引導到我們設置的議程當中,最終回到正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