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詩歌的新主張
華茲華斯生於英國坎伯蘭郡的水鄉科克茅斯。家鄉優美的自然風光培育了華茲華斯對大自然深切的熱愛,並成為他在文學藝術上靈感和想象的源泉。1795年華茲華斯從壹位朋友那裏接受了壹筆遺贈年金,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實現回歸大自然的可能,於是他便與妹妹多蘿西移居鄉間。
1797年他與柯勒律治相識,隨後兩人***同出版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1798)。這本詩集壹反18世紀詩人所恪守的典雅、機智、明晰、秩序等古典主義創作原則;在形式上拋棄了蒲柏(Alexander Pope,1668—1774)手中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的英雄雙行體(heroic couplet);在內容上描述微賤人的平常生活。該詩集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開端之作。
1800年,《抒情歌謠集》第二版出版,華茲華斯還為此寫了著名的序言,後來成為浪漫主義詩歌運動的宣言。他在序言中提出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主張:①“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這種情感又是“在寧靜之中回憶起來的”; ②詩歌在題材上不僅要寫偉大的歷史事件,更要寫“普通生活裏的事件和情景”; ③詩的語言要排除典雅陳舊的詞句,應是人們“真正用的語言”; ④詩人要有想象力,因為想象可以“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下呈現在心靈面前”。
在這種領悟之下,華茲華斯留下了大量的歌頌自然風物的優美抒情詩和探索人的心靈歷程的鴻篇巨制。至今人們都在吟詠《我好似壹朵孤獨的流雲》(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杜鵑頌》(To the Cuckoo)、《孤寂的割麥女》(The Solitary Reaper),還有那首無論是內容上還是詩藝上都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裏最重要的作品之壹《丁登寺旁》(Tintern Abbey)。
後來,華茲華斯隨著聲譽和地位的上升,創作力逐漸衰退。盡管如此,華茲華斯壹生奉獻詩歌,他於素凈的語言中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於景物的回憶中所觸及的哲理,於平淡中所顯見的激情,都為壹代代的讀者留下了寶貴的詩歌財富。可以說,在英國文學史上華茲華斯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五六個或三四個最偉大的詩人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