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圓形方孔銅錢的重大影響

圓形方孔銅錢的重大影響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壹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壹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壹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壹樣,現今出土的壹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壹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壹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符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壹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壹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壹而足。在壹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壹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壹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壹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樸,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壹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統壹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壹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壹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壹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壹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壹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壹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壹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壹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壹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壹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壹,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陜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 ——“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壹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壹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壹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 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壹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 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壹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制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壹般是壹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壹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壹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陜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壹百文。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壹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關於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壹,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壹、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壹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壹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壹○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壹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壹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誌》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壹壹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壹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壹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壹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壹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壹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壹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壹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壹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壹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壹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壹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壹匹羅(絲織品),要付壹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壹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制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制造無孔當十銅元。因制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回答者: 625294504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5-31 06:25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壹,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壹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2、由雜亂形狀向統壹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壹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壹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壹○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壹,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壹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壹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壹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壹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壹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壹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壹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壹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壹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壹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壹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壹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壹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壹匹羅(絲織品),要付壹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壹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壹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壹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制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壹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壹與標準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壹類錢幣。由壹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壹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壹)秦漢“半兩錢”

秦統壹六國後,政治統壹要求經濟統壹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壹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壹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壹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禦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壹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壹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壹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壹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壹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臺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壹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壹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壹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壹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壹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壹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壹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壹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壹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壹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壹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壹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壹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兇”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兇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借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壹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壹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壹文錢,積十文錢重壹兩,即十錢壹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壹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壹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壹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壹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禦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采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壹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臺,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壹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壹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