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指的是什麽
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總結國內外工業化正反兩方面經驗,既不同於中國歷史上,也不同於發達國家走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創新。與過去相比,新型工業化呈現新的效率源泉、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組織形態、新的約束條件等壹般性的新特征,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對新型工業化賦予了自身的特殊性。
本文從以人為本、質量優先、自主創新、綠色低碳、數實融合、開放循環等方面概括了新型工業化的內涵,提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構建的四大體系,即自立自強的科技體系、高端先進的制造體系、低碳循環的綠色體系和內外循環的分工體系,從強化組織領導、降低要素成本、加快科技自主創新、暢通內外循環、優化競爭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和政策措施。
工業化背景介紹
工業化指壹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壹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征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
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壹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壹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
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範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壹定的地域範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
最終達到壹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汙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新型工業化